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现实生活才是作文的唯一源泉,离开了现实生活就谈不上什么作文了。所以说,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素材的选取与辅导批改,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联系学生生活去辅导作文,较快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现实角度看
出题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是开阔学生思路的重要一环,学生熟悉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让学生写什么。学校里没有举行过什么比赛,就不要出记一次比赛之类的题目。要写,就先举行一次小型比赛,然后再写。没有到风景区或名胜古迹去游览,就不要出记一次游览活动之类的题目,不如带领学生到田野、果园去看一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去写。
激发灵感,引起写作欲望。作文题目一出现,学生有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那些事可以写,当时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件事如果是别人做的,你也要设身处地的替他去想一想,要是你会怎么做,怎么想。有些是可能在身边悄然而逝,当时没有留意,经过回忆就可以找回灵感,成为写作的动力。教师恰当的点拨,可以使学生感到不吐不快,不写出来就觉得闷得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重视个别辅导。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面,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通过课堂上的启发引导,可以是大部分学生打开话匣子,找到写作的契机,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觉得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耐心的询问,了解他卡在什么地方,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每一位艺术家面对自己的作品无不感到成功的喜悦,每一篇发自学生内心的作文,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快乐,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现好的作文就在课堂上朗读,称之为课堂发表。这样做也不能只读成绩好的作文,只要他的作文里有一点可取之处,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都可以拿来读、发表,发现优秀作文可以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刊登出来。使学生觉得他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可以影响别的同学积极去创作,以期发表。在发现和筛选学生作文时,一个重要原则不能丢,那就是是否面向生活取材,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批改作文,要轻改重批,评语要有针对性。现在农村学校一般班级比较大,人数较多,每周一次作文或周记,要是篇篇精批细改,反复揣摩训练太费时间,何况仅凭每周一次训练是写不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轻改重批。所谓轻改就是作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不通的句子,可以鼓励学生自改,或同桌互改,最后组长把关,教师少改或不改。所谓重批就是重视总评和批语,总评要有针对性,抓住要害,一语道破真谛,可以多用鼓励性语言。
现实是作文的生命,指导学生向现实取材,作文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从前瞻角度看
近些年命题、材料等作文考察了学生选材、立意的实际能力,现实中不乏新颖别致的文章。
就能力来说,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等对已确定的主题进行论证,形成“材料—阐释— 话题”。材料型作文则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提供了空间。试题往往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增加了“ 写信”等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
每年的作文题都要接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评价,有欣赏、有讨论。但对于试题的命制和研究者而言,提出学科性的评价能够给所有关注作文的人一个明确的导向。
可写性。可写性中的熟悉程度需要非常合适的拿捏。试题内容如脱离学生实际,考生对试题就会感到陌生、深奥。试题内容部分考生熟悉,部分考生陌生,又会造成考试不公平。考生对试题内容过分熟悉,也会容易撞题、套作。有时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考生都很熟悉,但因可以引导中学的写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意义重大,所以即使出现“抗震”题材和风采人物的材料作文,其利也大于弊。
选择性。选择性指学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可选择的越多越好,给予写作的空间就越大。前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立意自定”,后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文体自定”。不过也有试题对后两个指标提出限制,例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等。
导向性。导向性实际上就是试题潜在的思想性,试题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
探究性。试题要引导学生对作文内容做深入探讨。作文的探究性不是人云亦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适当地提高思维强度,尤其是加强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
防套性。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以往作文题中半命题、熟题、范围性标题作文、多角度的材料作文等,在辅导资料、网络材料面前受到极大挑战。因此,作文题的设计在不影响学生多角度写作的情况下,突出了寫作任务的指向,很好地实现了防套功能。
难易度。试题的难度主要是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一方面试题的难易与试题本身是否容易理解有关。另一方面,更多左右试题难度的因素是阅卷环节,这由命题与阅卷协调共同控制。
这些立足于对作文试题质量的评价,可能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方法改进、丰富、完善。因此,让学生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科学、可信的作文,试题评价目标的研究仍是未来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
怎样联系学生生活去辅导作文,较快的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现实角度看
出题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是开阔学生思路的重要一环,学生熟悉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让学生写什么。学校里没有举行过什么比赛,就不要出记一次比赛之类的题目。要写,就先举行一次小型比赛,然后再写。没有到风景区或名胜古迹去游览,就不要出记一次游览活动之类的题目,不如带领学生到田野、果园去看一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去写。
激发灵感,引起写作欲望。作文题目一出现,学生有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那些事可以写,当时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件事如果是别人做的,你也要设身处地的替他去想一想,要是你会怎么做,怎么想。有些是可能在身边悄然而逝,当时没有留意,经过回忆就可以找回灵感,成为写作的动力。教师恰当的点拨,可以使学生感到不吐不快,不写出来就觉得闷得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重视个别辅导。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面,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通过课堂上的启发引导,可以是大部分学生打开话匣子,找到写作的契机,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觉得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耐心的询问,了解他卡在什么地方,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每一位艺术家面对自己的作品无不感到成功的喜悦,每一篇发自学生内心的作文,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快乐,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现好的作文就在课堂上朗读,称之为课堂发表。这样做也不能只读成绩好的作文,只要他的作文里有一点可取之处,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都可以拿来读、发表,发现优秀作文可以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刊登出来。使学生觉得他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可以影响别的同学积极去创作,以期发表。在发现和筛选学生作文时,一个重要原则不能丢,那就是是否面向生活取材,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批改作文,要轻改重批,评语要有针对性。现在农村学校一般班级比较大,人数较多,每周一次作文或周记,要是篇篇精批细改,反复揣摩训练太费时间,何况仅凭每周一次训练是写不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轻改重批。所谓轻改就是作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不通的句子,可以鼓励学生自改,或同桌互改,最后组长把关,教师少改或不改。所谓重批就是重视总评和批语,总评要有针对性,抓住要害,一语道破真谛,可以多用鼓励性语言。
现实是作文的生命,指导学生向现实取材,作文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从前瞻角度看
近些年命题、材料等作文考察了学生选材、立意的实际能力,现实中不乏新颖别致的文章。
就能力来说,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等对已确定的主题进行论证,形成“材料—阐释— 话题”。材料型作文则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提供了空间。试题往往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增加了“ 写信”等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
每年的作文题都要接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评价,有欣赏、有讨论。但对于试题的命制和研究者而言,提出学科性的评价能够给所有关注作文的人一个明确的导向。
可写性。可写性中的熟悉程度需要非常合适的拿捏。试题内容如脱离学生实际,考生对试题就会感到陌生、深奥。试题内容部分考生熟悉,部分考生陌生,又会造成考试不公平。考生对试题内容过分熟悉,也会容易撞题、套作。有时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考生都很熟悉,但因可以引导中学的写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意义重大,所以即使出现“抗震”题材和风采人物的材料作文,其利也大于弊。
选择性。选择性指学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可选择的越多越好,给予写作的空间就越大。前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立意自定”,后两个指标在试题题干上常写成“文体自定”。不过也有试题对后两个指标提出限制,例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等。
导向性。导向性实际上就是试题潜在的思想性,试题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
探究性。试题要引导学生对作文内容做深入探讨。作文的探究性不是人云亦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适当地提高思维强度,尤其是加强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
防套性。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以往作文题中半命题、熟题、范围性标题作文、多角度的材料作文等,在辅导资料、网络材料面前受到极大挑战。因此,作文题的设计在不影响学生多角度写作的情况下,突出了寫作任务的指向,很好地实现了防套功能。
难易度。试题的难度主要是由作文涉及主旨的深度、思考的强度、可开掘的角度等因素决定。一方面试题的难易与试题本身是否容易理解有关。另一方面,更多左右试题难度的因素是阅卷环节,这由命题与阅卷协调共同控制。
这些立足于对作文试题质量的评价,可能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方法改进、丰富、完善。因此,让学生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科学、可信的作文,试题评价目标的研究仍是未来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