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衍而镜像化”的“象罔”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庄子》的道言悖反与审美超越的修辞特色的研究现状入手,针对形而下的修辞的研究推广不充分的现状,试图在《庄子》修辞形而下的操作层面做出一些探索。我们以《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修辞为出发点,为了强调《庄子》特色而排除了重言,为了突出实际的可操作性排除了卮言,然后把以卮言为精神内核的寓言提炼了出来,加以分析得出了“曼衍而镜像化”的修辞手法。之后又简要探讨分析了“象罔”以及其两个形而下的具体修辞手法,试图利用“无形无名无分”形而上的“象罔”突破“曼衍而镜像化”修辞的限制性。最终把“象罔”和“曼衍而镜像化”结合起来来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关键词】曼衍镜像;象罔;修辞
  一、《庄子》的道言悖反与审美超越的修辞特色研究现状的分析
  王弼曾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对于《庄子》的道、象、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修辞对语言局限性的突破,当代的很多学者都以各个想法为切入点做过相关的探究。其中一个十分不错的切入点便是对《庄子》的道言悖反与审美超越的修辞特色的分析:
  “道与言的关系是道家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自然无为,混成无形。道不可言,言不及道,二者是相离相悖的关系。道家认为要是超越道言悖反,一是‘言无言’,破除名言的人为性,使之成为自然的、‘无心’的语言。二是‘言象言’,破除名言的区分性,使之成为混整的、象化的语言。‘言无言’开创了审美化的‘天地之境’,‘言象言’开创出审美化的‘大道之象’,使得道家的语言哲学无论是在内在精神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有审美化的倾向。”
  上文可以说是从审美的角度谈修辞对语言局限的突破,比较契合庄子的思想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王弼关于《庄子》的道、象、言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本文依然坚持以道言悖反与审美超越为方向来分析《庄子》的修辞。
  我们应该看到,当代学者多是对《庄子》形而上“神韵”的分析,而对其形而下的语言具体修辞方面的分析并不是很多。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国人抱着审美的态度去仰望庄子而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对其借鉴汲取。我们对227位来自安徽大学各个院系的在校大学生做了一项小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在客观题中,对《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学生占总体的56.4%;对《庄子》的那种略带调侃幽默特色的寓言修辞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学生仅占总体的17.2%。而在主观题的卷面上,“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成语频频出现,对庄子超脱飘逸等思想风格的叙述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对庄子修辞的表述却寥寥无几。
  那么以安徽大学的例子为代表,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学生对《庄子》修辞的了解程度还是十分有限的。而就连高等学府都尚且如此,那就更不要说社会大众了。所以我们现在很有必要对《庄子》形而下的修辞操作方面做出一些研究探讨。
  读《庄子》的人可以发现,其文中那个荒诞诡谲的世界并不是作者信笔描绘出来的,它的遣词造句是自成一定风格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试图去把这些规律凝练概括出来,使其为我们的日后语言修辞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呢?倘若这一块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利用,那么这将是对庄子文化资源的一大无视和浪费。当然《庄子》文本的修辞策略俯拾皆是,很难面面俱到。我们将在本文中对庄子的“曼衍而镜像化”的“象罔”的修辞特色试着作一次形而下的探讨和分析。
  二、论庄子“曼衍而镜像化”的修辞特色
  广义修辞学理论指出,修辞是两个主体(表达者/接受者)的双向交流行为。修辞的本质,是获取语言交际的最佳效果。毋庸置疑,修辞需要读者参与进来,没有读者和作者“互动”的过程的修辞不能被称之为修辞。让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特色的思辨能力去延展和深化作者的文本是修辞的一大魅力之所在。而在中国传统哲学文本之中,《庄子》可谓是独树一帜,吸引了历代学者对其独特修辞进行经久不息的研究。下面截取一段得到比较广泛认可的对庄子修辞总括式的分析论述:
  “立言是先秦时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一。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子对先秦的立言观的态度是否定的,他反对以言立道,但是为了突破‘道不可言’的困局,庄子创造性的提出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其中寓言是指他人他物所说的话,重言是指使人信服的庄重之言,卮言是指如酒一般让人品味又让人神往的载道之言。”
  显然,人信服的庄重之言的“重言”并不为庄子所特有,孟子写的文章气势磅礴,正气凛然,当然也很有让人信服的“重言”的特色。而“卮言”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上文中的思想代表了一大批学者对于庄子“卮言”的看法,认为“卮言”给人一种“酒”一般的让人回味而又神往的感觉。这显然具有些许形而上的特色,“酒”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体会,但是去写一篇“酒”一般的一篇文章却十分困难。原因也是在于这些人关于修辞的论述都有些许形而上的抽象意味,而越是如此论述,把这些抽象的修辞风格转化为现实写作中具体实际操作的困难就越大。所以关于庄子“卮言”的形而下操作方面的论述,我们避用“酒”这类词而替代以“曼衍”。那么何为“曼延”?“曼衍是庄子在谋篇时采用的修辞策略,即在篇章上构建一种如大海一般自由流淌的结构形态。这种结构恰恰是表达者思维自由流遍、曼衍在篇章结构上的反映,是变化无常的‘道’在篇章结构上的体现。”???所以当“曼衍”的修辞手法配上深刻的思想和灵妙的文笔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读出“酒”那种让人回味而又神往的感觉。下面我们分析“卮言”的可操作性。对没有深厚文学和哲学功底的人而言,“卮言”的操作难度相当大,或者说是不可能的。庄子这里的“卮言”和当代西方的意识流写法比较相像。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文笔一般思想平庸的人用意识流去写文章所造成的后果:语意模糊、立意不明,对读者进行毫无意义的折磨。
  而说到“寓言”,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这并非庄子所独有,记载寓言的古书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由于庄子的“寓言”太过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坚持把庄子的“寓言”留下来以作进一步讨论。有人曾就《庄子》的“寓言”指出:“《庄子》有着奇特新颖的叙事谋略,他着重从时空错乱、超越生死界限、客观物象生命化三个方面对《庄子》寓言叙事谋略所表现出的自觉虚构叙事观念加以论证。”这个论述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只是部分赞同,因为这个论述不全面。在《庄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庖丁解牛、盗亦有道以及和孔子相关的一些讲述现实生活的寓言,它们具有现实性因而并不是十分符合上述的论述。但是之所以我们要援引这段论述,是因为它很贴合庄子“寓言”修辞的“精神”,就是那种如同“酒”般让人回味又让人神往的精神内核。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就形而下的修辞手法来说,庄子的“三言”修辞中的“寓言”和“卮言”更具有庄子个人的特色。但是由于“卮言”对作者的文学和哲学功底有较高的要求而缺乏普适性,所以我们在本文中仅仅讨论“寓言”,讨论本身含有“卮言”的那种“酒”一般让人回味而神往的精神内核的“寓言”。
  “寓言”修辞何以能够有其特殊的传达力?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回归到寓言表达形式的本身,来和其他表达的形式作一定的比较,然后通过其独特性来推测它所特有表达力的原因之所在。那么寓言和其他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其特殊之处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短暂的“情景”,这个“情景”通过我们的阅读,如同影视画面一般在我们心中呈现了出来。这一点和小说很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寓言更为碎片化。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语言修辞表述方式中,寓言修辞的一大特色:“镜像化”。而正是这种“镜像化”的修辞让哲学文本实现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达到思考与审美的统一。闻一多曾就这一特点作出这样的感叹:“读《庄子》,本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形与本质的极端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其实闻一多在这里所说的便是读者阅读过程中思考与审美的统一。而“镜像化”的修辞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
  当然,“镜像化”的修辞只是达到思考和审美的统一的手段之一。达到这种统一的手段有很多,譬如刚刚提到的“卮言”。当然“镜像化”修辞是寓言所共有的特色,并非庄子所特有,那么庄子的“寓言”到底有何别具特色的风格呢?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有过相关讨论了,那便是如同“酒”般让人品味而神往的精神内核。而具体操作角度,我们认为“曼衍”的写作形式比较恰当。
  所以我们最终把庄子的“寓言”修辞描述为“曼衍而镜像化”的修辞,这正是庄子“寓言”修辞的独树一帜之处。
  三、论庄子“曼衍而镜像化”的修辞中的“象罔”
  “象罔”是庄子笔下的一个人物,“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所谓的“象罔”与“知”、“离朱”以及“喫诟”是相对应的。如果说寻不到“玄珠”的那三者是“有形有名有分”的,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象罔”则是“无形无名无分”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庄子笔下的“象罔”与老子笔下超越具体“物象”、“小象”的混沌希夷的“大象”都有几分相像。
  也许细心地读者现在已经发现了我们论述中凸显的一个矛盾:“象罔”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其形而上,而我们却要借“象罔”进行形而下的分析,这难道不是消解“象罔”的价值而使论证缺乏说服力吗?我们认为效果非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增强。首先要指出的,语言这个工具具有局限性,关于庄子对语言的局限性的突破是庄子研究的一大内容,但是我们也应该发现,有些“寓言”所描绘的“镜像”仍然会限制作者思想的传达。很多文人学者意识到了“镜像”的局限性并试图突破它,譬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中国古代山水绘画中的大片“留白”,以及《刺客聂隐娘》、《一代宗师》等电影作品中的大片没有交代的叙事空白等等。纵然绘画和电影的“镜像”与文字在人心中所留下的“镜像”不甚相同,我们应当发现有些“寓言”所描绘的“镜像”的确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而限制了思想的发挥。所以我们在此提出了借“象罔”这个词在形而下的层面来丰富深化我们“曼衍而镜像化”修辞手法的主张。“象罔”这一指向的修辞该是什么样的呢?刚刚上文提到的“冰山理论”其实是庄子“象罔”指向的一大修辞手法,譬如《庄子·应帝王》中的一段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短短几句话,用极致的“留白”传达了庞大的信息。
  对上述寓言,我们还可以这样分析:“《庄子》有着奇特新颖的叙事谋略,他着重从时空错乱、超越生死界限、客观物象生命化三个方面对《庄子》寓言叙事谋略所表现出的自觉虚构叙事观念加以论证。”???显然用这段话来分析《庄子·应帝王》中的这段寓言的“象罔”修辞指向也是相当精辟的。也就是说,时空错乱、超越生死界限、客观物象生命化的叙事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象罔”所要求达到的“尽意”的效果。但是这种修辞方式较之于“留白”,操作方面的难度要更大一些。
  回到我们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以“象罔”为导向,在形而下的层面丰富深化我们修辞手法的这个主张,到底会不会消解“象罔”的意义和价值呢?我们认为其形而上的价值非但没有被消减掉,反而在形而下的现实世界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因为我们恰恰是利用“象罔”的形而上的“无形无名无分”的无限性的指向突破了“曼衍而镜像化”修辞的局限性,从而为作者思想的传达提供一种可能。显然这种修辞方式在《庄子》中得到了炉火纯青的运用,从而使庄子的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传达,为后世留下了庞大而宝贵的思想财富。
  四、总结
  本文对《庄子》修辞的研究着眼于它的道言悖反与审美超越的修辞特色,以形而下为方向,对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将庄子特色不明显的重言和可操作性不强的卮言加以排除,把以卮言为精神内核的寓言提炼了出来,对其加以形而下分析而提炼出“曼衍而镜像化”的修辞手法。然后试图利用具有超越性的“象罔”来突破“曼衍而镜像化”修辞手法表达上的局限性。最终将“曼衍而镜像化”的“象罔”作为庄子所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当然庄子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我们所总结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小种。希望能够给读者在《庄子》修辞方面的思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弼.王弼集校释[M].中华书局,1980.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7.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4]赵奎英.道言悖反与审美超越——道家语言哲学及其美学意义新探[J].厦门大学学报,2007(4).
  [5]陈庆喜.庄子修辞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张洪兴.试论庄子对先秦立言观的批判和超越[J].社会科学辑刊,2005(5).
  [7]李艳华.庄子寓言叙事谋略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特别是当受害人在受到加害人的侵害而在心理上或者精神上遭受创伤时,请求加害人给予精神损害赔偿金,来弥补其在心理上形成的创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人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十分大的帮助,但是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本文立足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功能、立法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建议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期刊
【摘 要】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拥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示范教学在学生的舞蹈学习中对了解动作的表象、技术要领、和风格特征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本文对舞蹈教育中的示范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使示范教学更好的为我们日常舞蹈教学服务,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示范教学;舞蹈教学;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当今舞蹈教育的发展,舞蹈已经成为院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
期刊
【摘 要】在机构的实习过程中,笔者接触到的未成年人的犯罪人员,在与他们接触的日子里,笔者深有体会,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积极向上的引导加上社会支持的帮教,帮教实务中,笔者所在机构主要所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帮助未成年人犯罪群体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帮助其改变认知行为模式,对于其顺利融入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帮教;社会工作  一、关于个案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思考
期刊
【摘 要】弹跳力是排球运动员的一项最重要的专项素质,出色的弹跳能力在进攻中能有效的突破对方的拦网防线,在防守上也能有效拦住对方的进攻扣球。所以弹跳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有了出色的弹跳力再加上身高的优势,才能具备比赛的“制空权”。本文用参考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即将参加高考排球专选学生弹跳力素质训练方法进行简约分析,文中重点写了弹跳素质训练的方法,探讨如何在平时的练习中加强弹
期刊
【摘 要】权威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景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权威反映了一定社会秩序的内在需求。自由的存在是以秩序为条件的,只有在秩序的基础上,自由才对人的生活有积极意义。良好的秩序有共同的权威来建构和维持,从表面上看,权威所表达的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权力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这就是政治权威。从根本上而言,权威不是基于权力而形成的,而是基于人们的认同和信仰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任何
期刊
【摘 要】实现社会和谐比实现社会稳定要求更高,全面加强调解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路径。在我国现行的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三大调解制度体系中,司法调解的机构、程序、效力诉讼法作出了明确规定,人民调解效力有司法解释支撑,目前实际上最迫切需要立法支持的就是行政调解。本文拟就较模糊的行政调解立法从调解概念、程序制定、多元化调解等方面作些浅论,以引起各方思考与重视,达致行政调解单独立法之效果,促进社
期刊
【摘 要】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传递情感的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仅要受到逻辑推理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情感的驱动。所以,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认知、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不用说,学生们也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为这些情感所浸润、所陶冶。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显然,这种熏陶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更加快速与便捷,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的加速传播使得真假消息在尚未被分清楚之前,就已经传播开来。虚假的消息一经广泛传播,就极易产生危害社会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诽谤罪的现实困境谈起,浅析目前网络诽谤犯罪刑法处理的办法。  【关键词】网络诽谤;诽谤罪;刑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当人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分别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生产过程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这些异化都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产生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异化理论的含义也不断的扩展。那么,在当代中国有哪些异化的表现呢,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异化角度入手,浅析劳动异化在当代中国的表现。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当代中国  一、马克思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和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地位日益提升,积极心理学对于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本文就积极心理学及其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做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