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须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er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须,年前只以为可与兰为伍,不可比其肩,唯一香草耳。秋深,友送我一盆,日,可修身明目状志。又嘱,此物喜清风净水,三二日喷以薄雾,日内晨光片刻,阴蓄之。友仁义,视为珍宝,以此相赠,唯允谨记。
  觅汉砖,凿为盆,供于案。
  隆冬,万物凋零,极目皆昏。斗室香茗,正好读书。疲惫时视之片刻,果然明目解乏。说与友闻,掩口而笑。后一日,友托人捎来瓷盘以为托。青白相映,愈见清雅去俗。
  虎须也有焦叶,从叶尖始,我之虎须十天半月亦如此。友教我以修眉小剪两侧徐而图之。
  冬日午长,把玩虎须,但见叶片挺拔如刺,色泽青郁沉健。铮铮然,似青锋出鞘,敢问苍天;昂昂然,若清泉出涧,扫枯枝,去浮萍,义无反顾。其忍寒耐瘠侣白石,九节盘根育新苗之秉性,当一君子。凝睇默坐之间,以为我友翩鸿已至。
  一日晨起,见有淡黄蒲花一枚,状若狗尾,以为不凡,告之我友。友云,是日也见蒲花初成,俩虎须本是一体同根。草之如此,何况人乎?于是相视而抿。将别,友告我日:四月十四为菖蒲生日。是日承旧俗为其剃头,可去苦寒,也助新发。又云,端午之后黄梅雨,雨氤氲,青可期。于是,悉按其法。
  暮春,天氣渐热,我将虎须迁至露台。我之露台,一小小花园耳。虎须去时,争春之迎春、牡丹已是谢了。月季、蔷薇正在斗艳引蝶。不几日,黄之丝瓜、白之辣椒、紫之茄子,花信依序,姹紫嫣红。此时,蜂儿嗡嗡飞,雀儿喳喳叫,好不热闹。而虎须寄于瓜棚篱下,承风饮露,悄无声息,仿佛一高士居于山林。
  人夏,青桐成荫,虎须也青翠如云。我居桐下,有蒲影琴音相伴,蝉鸣虽嘶,心净却似一潭春水,很是消歇。不想仲夏高温过旬,地表起烟,日见虎须淋不解渴,于是子夜提水浇之,终酿暑溽,萎萎然损伤过半。后几经我友指点,虽已起回,青翠也仅越寸。于是,朝置窗前通风,暮移花园雨露,越加珍惜,如待我儿。
  今之虎须,已稍具规模。但见尚存老叶五片,长针短刺犹在问天,桀骜不驯。而新长之叶,青茎纤纤,于微风细雨之中,顾盼摇曳。置于斗室,时有幽香暗送,略似崖柏,清苦益智。思而慨之,击缶曰:
  虎须生于野,性情本清洁。
  青溪侣白石,幽林迎远阶。
  冰露承为饮,盘根有九节。
  我慕其风骨,供之于案前。
  青茎一寸许,长于水盈间。
  指天有青锋,顾我舞翩跹。
  更深蝉声近,月白照梦浅。
  庭小履痕重,天青付素笺。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在老家一千多人的小村庄里,父亲是出了名的烟瘾大。  那个年月还是靠工分吃饭,以父母两个劳力挣取七个子女的口粮着实相当吃紧,父亲总是挑一些诸如挖河、拉煤、打坯等繁重的体力活兒去干,以期多挣些工分。但任凭父亲怎样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拼尽体力,到年底生产队算账时,总是收支悬殊,入不敷出,需要向生产队里返交近百元的工分钱。由于拿不出这些钱,生产队就在每次分东西时逐步代扣,所以,我常常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孩
期刊
直到今日,回想起那个炎热的夏天,仍历历在目。  那时,我正迎接人生最大的挑战——高考。我被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包围着。  考试前夕,晚饭后母亲在收拾碗筷的时候,父亲从包里取出一块新表,对我说:“送给你的,明天考试刚好派上用场。”这是一块我渴望已久的梅花表,它躺在父亲的掌心,熠熠生辉。一年前与同学逛商场,我一眼相中这款在当时很时尚的女式梅花表,并曾多次向父亲讨钱购买,但因价格昂贵,父亲一直没答
期刊
老家的水井有许多,而垟头井和八角井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两口水井。  从我老家往北,不过百米,就有一口井,那就是离我家最近的“垟头井”。井紧挨山体,井口高出地面约莫七十厘米,用砖头砌成圆圆的一圈,直径一米左右。由于长年累月地打水,井口一圈被绳子拉出了一条又一条深深的沟壑。“八角井”位于我老家的东面约五百米处,与山体也比较近,井边就是村民的山园地。井口比周邊的山园地还低,用八条石板平铺而成,形呈八角状,
期刊
“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这首诗的作者是马星野先生,而赠他鱼生的则是南怀瑾先生,他们都是著名温州学人,一位祖籍平阳,一位祖籍乐清。  原来,这是一位香港朋友将一坛用龙泉青瓷罐精装的“五味和”鱼生送给了南怀瑾,这份来自家乡的礼物,又被他转赠给了身在台湾的同乡马星野。这首《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的鱼生诗,后来便成了温州风土的代言。  鱼生,其实是一种用酒糟和盐
期刊
她叫红,三十来岁,患心包肿瘤晚期,生命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我去她家为她治疗,只能凭她无助的手势和眼神领会红的意思。红躺在病床上,不安地吸着氧气,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床头上除了一束白色小花,还放着纸与笔。我知道,像红这样的病人,随时都可能死于感染和呼吸衰竭,而红却一天天地活了下来,生命于她的意义,是还能被她诠释多少个明天。  在为红做输液治疗的时候,得非常小心谨慎,特别要严格控制滴速和
期刊
辽河从我们村南经过,以此为界,分为河南河北:河北是村庄,河南是集市。渡船在村庄与集市间穿梭。  撑船的刘伯每次开船都放声喊:“摆渡,摆渡,过河去了!”渡客闻声陆续上船,荷花把收到的钱放入腰间的口袋。她十五六岁的样子,两条马尾辫轻轻摇摆,渡客们经常逗她说:“荷花!赚多少钱了?”她腼腆一笑,头一扭,害羞地望着对岸。  荷花是刘伯捡来的。当年,刘伯听到河心有婴儿的啼哭声,顺声看到河面上漂着一个大木盆。他
期刊
常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话也许有道理。有了两个哥哥后,父亲一直特别希望有一个女儿,我的出生给父亲带来别样的欣喜和快乐。  也许因为我是女孩儿,从小到大,我总是受到父亲不一样的优待。做错事,母亲责备我,只要父亲闻听,一定跑来护着。“一个女孩子家,别打骂了。”这让哥弟及小伙伴们总是羡慕至极。无论父亲在哪儿做客,口袋里一定会给嘴馋的我捎来一把粒子糖,那是我最骄傲和甜蜜的记忆。在那读书求学的年月,因为
期刊
风总是大过这个冬天,像大过很远很远的,旧时的旋律。  我仍让那些人站在村口的井台。是谁?点燃一堆火,依旧映照着那些陈年往事。日子把日子藏得很深。一些人像昨夜的星光,悄悄地洒下斑驳的叠影。然后,又躲进风一样的声音。  对于村庄的描述,我也总是想让一些人或事物,高过一场风,和时隐时现的记忆。其实,他们的一再显现,抑或是消隐。我知道,这都不只是注定,而是一种最恰切的序幕或者结束。我深切地在一场风里找寻,
期刊
猫身上的秘密实在太多了,即使养猫十几年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完全了解猫。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好是包产到户的头一年,由于粮食大丰收,当年生产队给我们家分了十多亩土地,产下来的小麦、玉米、高梁、糜子等,用麻袋装好堆在了家里的土窑洞里。一上冬,大塬上的老鼠无食可吃,都一股脑儿地跑进粮食窑越冬,将麻袋个个穿成了小眼,或是将地面打开了鼠穴。于是,母亲立即养起了一只花猫进行狩猎,花猫还是用一只大公鸡从邻家换的,
期刊
1966年的冬天,父亲把我送去三姨家住几天。三姨家在灌云小伊,这是个小村子。人口稀少,许多人家都是低矮的土坯房,房顶上苫的是草,墙四周也披着柴草。冬天,各家门上还要挂着用柴草编织的吊搭子保暖。我刚到没几天,这里就下了一场大雪。大雪过后,村子里这些低矮的草房子就成了一個个白白胖胖的大雪堆了。那场雪真大!站在村头举目四望,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可谓沟满河平,眼前就是一个银色的世界。  雪后的第二天上午,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