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的背后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yq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资料
   小A,男,14岁,初中二年级,独生子,身高174厘米,身材魁梧,发育正常,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他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初中文化程度,早年从事个体经营,非常忙碌。小A的幼年,常见的是父母的争吵和母亲默默流泪。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之间争吵的状况逐渐减少。父亲与他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致使现在与孩子的沟通较少,出现隔阂。母亲较为柔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理解孩子,与小A的沟通也较为顺畅,但在多数问题的处理中还是盲从于丈夫。由于基础较差,小A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但课堂表现一贯良好,较少出现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基本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他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一直比较被动,与同学关系一般,好朋友较少。
  二、来访者自述
   我以前很少和同学吵架,最近,班主任调换座位,我也换了新同桌。同桌是个非常开朗的男孩,也很直率,开始的相处很好,在一起时我们有说有笑的。但是最近两个人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争吵起来,过后都觉得不值得。虽然吵过之后两人仍像以前一样,但下一次还是忍不住。其实,我觉得我的这个同桌挺好的,也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玩,我不想总是和他争吵。
  三、原因分析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加之正处于青春期,造成了小A的自卑,以及由自卑而引发的问题:不能正常表达情绪、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父母的沟通不畅,经常会发生争吵,母亲经常会委屈得流泪,幼儿期的小A常常自责;在小学阶段,由于学习成绩欠佳,没有得到家长的鼓励、指导,反而经常遭到父母的责备和老师的有色的眼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在小A的少儿期和儿童期发展阶段获得是内疚感和自卑感,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由于深刻的内疚感和强烈的自卑感,小A一直认为其他同学各方面都要优于自己,加之性格内向,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很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同学提出的观点,他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也不敢表达,害怕同学会不和他一起玩。长此以往,同学就忽略了他的看法,以致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造成了与同学关系欠佳。
  3.进入初中阶段,小A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到了初二,青春期情绪的特点——“闭锁心理”和情绪的两极性,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他性格内向,但在小学时还会向比较好的朋友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进入青春期,他更加不愿意这样做,造成了他的好朋友较少;青春期情绪不稳定,两极性增强,使他会莫名其妙的与同桌发生不该有的争吵。
  4.在学习与人交往的幼儿时期,小A看到的是父母的争吵,学习到的主要沟通方式就是争吵。面对同桌,他愿意与之交往,但却缺少适宜的方法。加之对人际交往功能、技巧缺乏认识,造成了小A不知该如何与别人沟通,对于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朋友——新同桌,用争吵代替了沟通。
  四、辅导过程
   (一)对小A的辅导
   对小A的辅导共进行了四次。
   1.第一次辅导:宣泄情绪,了解基本情况
   在第一次辅导过程中,小A详细说明了情况,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在与小A的谈话中,对他的问题做了初步的判断,即:自卑,以及由自卑而引发的问题——不能正常表达情绪、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在确定问题之后,我和他共同探讨了辅导计划,确定下一次的辅导时间。
   2.第二次辅导:认识青春期情绪特点,控制情绪,增强自信
   在第二次辅导过程中,我向小A说明了青春期情绪特点:“闭锁心理”和情绪两极性增强。我着重说明了“闭锁心理”的作用,能够使有为的青少年成为钻研学术、为社会做贡献和进行科学发明创造动力,能够使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强调这一点的目的在于使他能够接受自己,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成为优点和成功的动力,而从增强自信。讲解情绪的两极性,使小A明确,在此阶段,每位同学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样就消除了他的疑虑,认识到自己与大家都是一样的,从而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在讲过了青春期情绪特点以后,我和他约定,每天记录自己的心情,尤其是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情况要记录得更加清楚。此外,我还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在争吵的情境再次发生时,首先做5个深呼吸,然后问自己:争吵是不是自己心底的想法?会有什么结果?在下一次辅导之前,先检查心情日记的记录情况。最后,我们约定了下一次辅导的时间。
   3.第三次辅导:了解人际交往的功能,明确人际交往的原则
   在第三次辅导过程中,首先检查了小A的心情日记的记录情况。检查发现,他记录的清楚、认真,对他给予肯定,鼓励其继续。然后,我和小A共同探讨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功能:获得信息,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人际合作,调节身心。明确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我向他明确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相容、互利、信用、宽容。在共同探讨之后,我向他布置了作业:观察班内人际交往表现最好的一位同学,看看是否符合人际交往的原则,他又是怎么做的,下次辅导首先会检查他的观察情况。最后,我们约定了下一次辅导的时间。
   4.第四次辅导: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第四次辅导过程中,首先,检查小A的心情日记的记录情况,发现他与同学争吵的次数比上一次减少了一点,对此进行表扬。其次,听了他的观察情况报告,发现他观察的很仔细,对此给予肯定和表扬。根据他的观察情况,我们共同探讨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主动与人打招呼、举止大方、个性开朗、言语幽默风趣等。共同探讨之后,我要求他,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从与同桌的交往开始,使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并将范围逐步扩大。
   (二)获得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配合
   1.家长的配合
   在对小A的辅导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配合。我联系了小A的妈妈,向她说明了情况,家长也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首先向家长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哪些重要的影响。其次,我为家长分析了小A所产生的问题的原因。最后,请家长在平时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平时多多观察孩子,对于孩子每一点喜人的变化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要帮助他找出原因,指导其进行改正。
   2.班主任的配合
   在与小A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比较喜欢体育运动,而且非常负责任,长得比一般同学都要高大一些,比较适合做体育委员,并且在体委的工作,他必须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和同学广泛的交流,有助于辅导效果的取得。我向班主任介绍了情况,也表达了我的想法,班主任表示支持,在适当的时机,让小A负责体委的工作。我还请班主任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适时适度地给他一些表扬,克服他的自卑情绪,逐步增强自信。
  五、效果及反馈
   在多次辅导后,小A找我谈了他的情况。在当了体育委员之后,他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开始多了起来,最初是为了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迫不得已,随着交往的增多,同学们开始注意他了,逐渐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明确了人际交往的功能和技巧之后,他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问好,逐渐有了同学的主动,心情也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喜欢和同学们一起聊天、参与活动。只是有时还会与同桌或其他同学争吵,但是,争吵之后,他已经学会怎样去做了。
   我最后根据他的描述,又给了他一些小建议,帮助他进行调整。对于辅导,他表示非常满意,很感谢我对他的帮助。
   对于小A的辅导是比较顺利的,也是比较成功的,效果比较明显,我个人也比较满意。在辅导过程中我了解了学生中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我更深一步地思考,在素质教育中,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必须随时关注他们,不能等到问题出现时再进行辅导。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这种预防性的措施更重要。
其他文献
读完宁鸿彬老师的《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一书,我不知道怎样概括才是准确,但对我这颗稍显浮躁的心来说,确实感受到了久违的熨贴。  宁老师的书尽管是一本教育方法论的书,但我能从中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他用得失寸心知的豁达体会着呕心沥血的艰辛。不难看出,薄薄的一本书,凝聚了宁老师许多年的心血。也告诉我们只有付出脚踏实地的勤奋,才能收获厚积薄发的从容。  在这本书中,宁老师围绕怎样上好语文讲读课这一
期刊
1.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metacognition) 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近几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在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理解、语言的习得、写作、注意、记忆、问题解决、
期刊
一、评价活动背景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我们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合作、交流、互助能使个体体验到团队精神的心理效应,使学生理解交流与合作对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意义,指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交往等活动中进行积极的合作与交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
期刊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遇到各种问题。据北大精神研究所介绍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其中中小学发病率21、6%至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初中各年级实施
期刊
背景资料:  小D,男,18岁,高三年级学生。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初中学习成绩还不错,由于中考失利,考上了一所私立高中,受环境影响,没能好好学习,在高考前两个月申请退宿,回到家中自学。但自己却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开始变得封闭自己,曾想过不参加高考,但最后自己还是战胜了自己,参加了高考。09年9月来我校复读,月考成绩在班里排前十名。  小D初到咨询室时整个人显得很紧张、很忧虑、情绪更是低落。他的主
期刊
曾经读过这样一篇报道:美国一杰出人士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母亲小时侯对他的鼓励赞赏与耐心等待。他小时侯因为口吃受人嘲笑,过度的自卑让他变得萎靡不振。他的母亲对他说:“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只是你心理想的比嘴巴说的快而已。别急,慢慢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嘴巴将说得和你心理想的一样快!”  多么精妙的事例!它让我们看到了美妙而又珍贵的人生赞赏,更让我们明白了教育不能拒绝等待。  在教
期刊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等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加工和整理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去体验自己在记忆过程中所运用的加工和整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几种知识的加工和整理的有效策略。  2、所有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方法,并在比赛、练习等过程中,了解知识加工和整理的方法。  3、学生能够在游戏、实例分析、比一比赛一赛等活动中锻炼自己积极参与课程的意识,提
期刊
一、网络依赖和焦虑的含义  网络依赖是指个体迷恋网络以致影响到现实生活,主动采取措施逃避社会责任,自己无法控制行为及其后果,并造成睡眠障碍、持续疲劳、工作和学习绩效低下、人际关系恶化,严重时会导致自残和自杀的现象。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自尊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  二、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原因  (1)逃避现实的需要。
期刊
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  胡×,男,初中三年级学生,15岁,家住乡村,在县城一所中学复读,现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寄宿。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学得轻松,同时也很爱玩,师生关系融洽。初中在本乡中学就读,起初学习不太用功,较贪玩,学习成绩中等,处于班级十几名之下,初三时曾生病休学在家一学期,待初三中考时,成绩考得不理想,但不死心,想复读,于是就在县城一所中学复习,决定努力一番,考上一所好高中。进入县城读书
期刊
背景资料: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波及四川大部分地区,导致无数人家园被毁,很多学生失学。灾难发生后,在国家的帮助下,许多失学的学生纷纷转往北京等其他城市暂时学习。我校也接收了一名这样的学生。他叫郭源,原四川广元中学学生,他的父母在北京工作,地震前他和妹妹与爷爷奶奶一起在四川广元生活。在此次地震中,他的家人没事,但家和学校全被毁了。他将在我校学习生活1个多月,暑假后回到四川广元继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