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肝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评价开展乙肝健康教育干预后在提高乙肝患者对乙肝疾病正确认知的作用,以期降低患者及其家属对乙肝的恐惧感,加大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方法:选择421例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干预组入院期间实行严格的健康教育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乙肝知识认知情况调查表对干预前后的认知状况和对乙肝的恐惧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在住院前后对乙肝的认知状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乙肝知识的认知状况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对乙肝恐惧程度均降低,但干预组得分比对照组更低。结论:在患者入院期间采用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乙肝的认知状况,也可以降低患者对乙肝的恐惧程度,应该提倡并广泛开展此项工作。
  【关键词】乙肝;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35—02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所引起的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1]。我国十人中就约有一人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影响了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为了解健康教育干预是否能提高患者对乙肝的认知状况,现对最近一年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421例患者进行了调查比较,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421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符合2002年西安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②在安徽省居住时间达一年以上;③年龄在21~76岁之间;④无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血吸虫病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疾病;⑤自愿接受调查、神志清楚、能够有效沟通。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18例,男116例,女102例,平均年龄30.16±7.25岁;干预组203例,男103例,女100例,平均年龄30.80±7.87岁。受试者的教育年限多数超过9年,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由床位护士进行口头指导;干预组由床位护士进行口头指导的同时,进行一系列其他的健康教育干预,如发放宣传册,观看宣传教育VCD等。
  1.2 健康教育干预
  1.2.1 健康教育干预的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初期、治疗期、出院前期对健康知识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及不同文化程度、年龄,采取“一对一”或者集中等方式进行授课、座谈会、播放有关乙肝健康教育VCD、现身说法、角色扮演、个别讲解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1.2.2 健康教育干预的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乙肝的一般性知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休息指导、隔离知识指导、出院指导。
  1.2.2.1 乙肝一般性知识 包括乙肝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常见并发症和预防、大三阳和小三阳区别等,只有了解乙肝,认识乙肝,患者及其家属才不会惧怕。
  1.2.2.2 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规律、及时、全程用药是治疗乙肝的关键[1]。向患者介绍各种肝炎常用药的作用、不良反应,告之患者禁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告知患者在专家指导下用药,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让患者意识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阻断或减慢肝纤维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1.2.2.3 饮食指导 告知病人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忌暴饮暴食,忌烟酒,忌饮浓茶和咖啡,少食多餐,少食油腻之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预防便秘,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根据病情合理调配营养与食疗,病情急性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符合病人胃口,品种多样;病情恢复期则以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为主。
  1.2.2.4 心理指导 慢性乙肝患者一经确诊大多情绪低落,思想压力较大,对生活失去信心。作为护士,要及时发现及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特别的心理辅导,及时消除患者的情绪因素。引用实例,动员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保持患者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1.2.2.5 休息指导 告知病人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以卧床休息为主,也可适宜活动,以晚上躺在床上不感觉到疲劳为准;但病毒活动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等到病情稳定,转氨酶不升高时才能适当活动。
  1.2.2.6 隔离指导 告知患者乙肝关键在于预防,目前临床上无特效治疗乙肝的方法,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重要手段[4]。
  1.2.2.7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定期门诊复查的重要性,加强出院后医患双方的联系,使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等,及早发现肝功能的异常,及早求医。
  1.3 乙肝认知的评价
  1.3.1 乙肝认知的评价方法 研究对象入院后24小时内即采用自行设计的乙肝知识认知情况调查表进行第一次认知测试。在接受健康教育后,于出院前24小时内再次填写调查表一份,两次问卷内容相同。
  1.3.2 乙肝认知的评价内容 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乙肝一般性知识(20个条目)、用药(6个条目)、饮食(8个条目)、休息(6个条目)、隔离(10个条目)、出院(4个条目)、心理(1个条目)八个部分,一共55个条目。每个条目(除心理部分外)均有2个或者4个选项供选择,如是否题为2个选择项,如ABCD知识点型为4个选择项,可以多选。条目结果最终按照答对和答错两种结果计分,答对计为1分,答错不计分,最终累加各部分得分。心理部分为1个条目,将恐惧乙肝程度分为非常恐惧(10分)、恐惧(5分)、不恐惧(0分)3个程度,总共为0~10分,由患者根据内心恐惧程度自主计分。所有调查表均要求研究对象本人亲自当面完成填写,对阅读有困难者由护士从旁解释并协助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库双录入,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采用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 乙肝知识认知情况 干预前两组对乙肝知识认知各部分及总的平均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的一般知识、用药、休息、隔离4部分得分及总分均比对照组高, P<0.05,而饮食和出院部分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
  2.2乙肝的恐惧程度 干预前两组对乙肝恐惧程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干预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所列。
  3 讨论
  3.1 健康干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健康干预能有效地促进病人健康行为的建立,强化和促进乙型肝炎病人学习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提高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加大治疗的依从性,减轻乙肝病人的心理压力。对乙肝患者来说,在院期间对疾病的认知,了解所用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更有利于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机体康复;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患者能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建立健康行为,在出院后也能认识到定期复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次入院率。
  3.2 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 大多数患者对乙肝知识并不了解,经了解甚至有人会认为日常的同桌吃饭也会传染乙肝,从而不愿意或恐惧与家人一桌吃饭,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久而久之,患者远离家庭。表1中健康教育干预后一般知识、用药、休息、隔离4部分得分及总分均比对照组高,说明干预具有一定效果。但饮食和出院部分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可能是因为护士日常工作中大多时候对对照组的口头教育就是这两方面内容。所以干预重点应放在一般知识、用药、休息、隔离等方面。
  3.3 知之则无畏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对乙肝相关方面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恐惧程度降低,但对照组在干预后也降低,是因为治疗之后患者普遍恐惧程度降低;同时也可以看出干预后,干预组比对照组的得分低,是因为通过干预心理恐惧程度能更大的降低,正所谓知之则无畏。在病房里普及乙肝知识,不仅可以消除患者本人或家属对疾病存有的恐慌心理,而且有利于双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健康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利于培养患者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及对疾病积极的态度。因此,日常护理工作中要随时随地的利用有效条件讲解乙肝知识,使患者及家属认识乙肝,使健康人群避免被传染乙肝及患者及早发现肝功能异常对促进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3.4 加大对乙肝患者的保护 在与社会人群的交往中乙肝患者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患者由此产生明显的负性心理因素。对这类患者,要及时的进行疏导,化解不良情绪。现在乙肝患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护,国家明文规定取消乙肝五项检查,改为肝功能的化验检查,这就意味着,只要肝功能正常,不管是乙肝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可以顺利入学,就业。这项规定为乙肝患者进入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患者能够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和工作,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社会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李利.動态监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在乙肝治疗中的作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2012,4:22.
  [2] 李风琴,唐宇,张宁静,等.甘肃省部分贫困县及少数民族县基层医务人员乙肝相关防治知识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50—51.
  [3] 李菊英,黄美华.连续健康教育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属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0):105—112.
  [4] 徐艺,刘西珍,李永东,等.农村育龄妇女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3):259—262.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探讨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与视频脑电图特征进一步探讨其诊断关键及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100例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临床病史及视频脑电图比较分析。结果:EEG异常36例,异常率36%, 其中32例表现为枕区基本节律慢化,α波指数减少,α波调节调幅不良,阵发高幅θ节律等非特异性异常;记录患者发作期的同步脑电变化均未发现癫痫样异常放电。结论:1.视频脑电检查在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鉴别
【摘 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孕妇子痫前期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孕28周以上在本院住院的正常健康孕妇43例、轻度子痫前期43例、重度子痫前期43例,用平均动脉压和蛋白尿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数值。结果:子痫前期 孕妇血清C反应蛋白比正常健康孕妇明显升高,重度子痫前期比轻度子痫前期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关键词】C反应蛋白;子癇前期  【中
【摘 要】目的:探讨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LDH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臭氧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臭氧和射频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总优良率明显大于对照组(90.0%VS70.0%),且P0.05)。结论:臭氧联合射频治疗LDH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
【摘 要】目的:探讨临产孕妇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对952例临产孕妇和100例正常非孕妇女分别进行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的检测,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 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Fbg和D-D明显升高,两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存在高凝状态,Fbg和D-D的检测,对临床上预防血栓、异常出血及DIC
【摘 要】在手术室内的护理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并且高度要求无菌,高护开始接触手术室的时候会产生神秘甚至恐惧感,这些年来护理队伍持续增加,活跃在手术室内的实习护士数量上明显增长不少。为确保高护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的熟悉手术室,熟练使用手术室护理各种技术,进而满足手术室实习需要,身为实习护士的管理者来说,应积极致力于训练一批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护理队伍,尽可能提升手术配合的质量,满足医疗市场需要,确
【摘 要】目前生化试剂种类繁多,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充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服务。  【关键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防止污染  在生化试剂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交叉污染的问题,从而导致结果的偏离,影响临床结果的报告和临床病情的诊断。所以正确认识交叉污染问题及有效排除显得尤为重要。  交叉污染简单分析是生化仪使用过程中永恒的话题,从仪器角度分析交叉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样本
【摘 要】目的: 研制人血清中促甲状腺素(TSH)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方法: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TSHβ亚单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 与固相包被的抗TSHα亚单位的另一mAb配对, 以鲁米诺作为底物, 采用两步法建立了双位点夹心法人血清TSH的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法。结果: 该方法灵敏度为0.0788 mIU/L, 批内CV平均为4.7%, 批间CV平均为8.4%, 平均回收率
本文借助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不同运动员双手反拍击上旋球时,参与工作的12块肌肉在时间、强度上的放电的特点,并与“教科书”般技术进行比较,得出网球运动员躯干周围肌肉的力
【摘 要】目的:探讨抗生素序贯疗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6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分为两组,34例为序贯治疗组(A组),开始以红霉素30mg.kg-1.d-1静点,1天1次,连用三天,病情较重者,连用五天,改口服阿奇霉素10mg.kg-1.d-1,1天1次,连服三天停四天。34例为常规治疗组(B组),采用单纯红霉素30mg.kg-1.d-1静点,1天1次,连用10天。两组10
【摘 要】目的:评价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在高龄产妇行剖腹产时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1—2级的拟行剖腹产的高龄产妇40例(年龄),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和单纯硬膜外组分别监测在麻醉前(T0),麻醉后2分钟(T1),麻醉后5分钟(T2),麻醉后10分钟(T3)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麻醉平面到达T6的时间,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及Apgar评分。结果:两组血流动力学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