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也能玩微距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066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 =毛文A =杨卫列
  Q:请问您是如何与手机摄影结缘的呢?
  A:2010年,工厂新来的老总常用三星8800C手机(800万像素)拍照。我感觉他用手机拍出的片子比我的富士S5600相机(500万像素)拍的还要好,这完全改变了我以前对手机拍照的看法。2011年7月份,我从巴基斯坦回国探亲时在淘宝网上买了一部800万像素的索爱U5i手机,后来又买了一部1200万像素的诺基亚N8手机,从此走上了手机微距摄影之路。
  Q:什么原因让您如此地执著于手机微距摄影呢?
  A:实在话,不是我想执著于手机微距摄影,是我的生活环境让我这样做的。我们的工厂地处巴基斯坦拉合尔市郊区,虽然厂里的花匠只能种种树养养花除除草的,花草布局毫无美感,犹如“原生态”,不过这也给我的手机摄影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一有空就用手机在厂区里拍些花花草草消磨时间。正常视角拍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想来点新鲜的,要试试用手机拍点微距作品。可是手机本身无法做到近摄,于是我就让朋友去市里买了各种放大镜,我就用这些小玩意儿来为手机制作微距附加镜。我的第一片微距镜是修表用的放大镜改的。这微距镜一加,能拍的东西一下就拓展了许多,地上爬的、草里窜的、草间跳的、空中飞的,无不成为我拍的对象。那时只知道拍,什么构图、测光、曝光一概不懂。我对手机微距摄影的兴趣就这样来了,但如何拍得更好,心里并不很清楚,于是我就从零开始自修摄影基础知识。在“手机加微距镜”拍摄过程中,我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加深了对虫虫和花草的了解。有时我感觉不是在给它们拍照,而是在与它们交流,有时这些小家伙会长时间摆个姿势让您拍个够,有时还会挥挥小脚问您拍够了没有。
  Q:还真是非常有趣的哦!那在您看来,相对于照相机来说,手机摄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A:手机摄影相对于数码相机的优势就是方便、简单、快捷,人人都用得起,人人都会用。随着手机摄影技术的发展,像质将大幅度提高,功能也会不断完善,将来完全能取代普通的卡片机。
  Q:确实如此!那么您认为照相手机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A:随着照相手机的普及,可以这么说,我们人人都会是“摄影记者”。不需要任何技术,只要轻轻按下触摸屏,就可轻松记录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Q:您的作品都非常清新自然,小昆虫活灵活现,颇具动感和生命力,是否有人怀疑过您的作品是用手机拍的?
  A:我开始展示这些作品时,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些微距作品是用手机拍的,有的还说我一定是用相机拍好了,改改数据再发上来。其实,利用普通卡片机的近摄功能也拍不出这种效果,我的这些作品的确是手机拍的,前提是要给它加个近摄镜。不过,要把人们常见的花草、小虫、水珠拍出美感确实不易,我也一直在尝试中。手机要完美地拍出这种小东西,不仅要给手机加微距镜,也离不开自身的审美修养,特别是用光的艺术。手机拍微距对光有一定的要求,我目前还是用的自然光,再高级的玩法就是配加了柔光罩的闪灯。我一般在早上或下午去拍微距,利用光线在草丛里穿射后照射在虫上拍摄。
  Q:我第一次看到这些作品时也被震撼了,不敢相信这是手机拍的。请问,您在为手机制作微距头时有哪些心得?
  A:手机微距摄影的关键,是找到适合您手机镜头的那片微距镜。手机微距镜片可用一般的放大镜改制或买现成的,但不是什么微距镜片都能与您手机完美搭配的。就拿我的Sanko 显微镜镜片来说,配诺基亚N8很好,但配三星S3就不行。另外,海偲的广角微距镜配三星S3手机可以,但配诺基亚N8手机则效果不好。怎样判断搭配是否合适呢?一要看拍摄时的调焦距离,如调焦距离在1-2厘米,拍摄难度增加,景深很浅,在光线一般的情况下,照片上感觉有一层白雾—最佳的调焦距离通常为4-10厘米;二是看拍摄时的景深,即在调焦距离内很容易看清被拍主体,这样便于调焦。手机镜头前面加了放大镜后,就缩短了手机拍摄时的调焦距离,能让手机更近距离地拍摄细小的东西。一般情况下:镜片的放大倍数高,调焦距离就短,景深就浅;反之镜片的放大倍数低,调焦距离就远,景深就增加。
  Q:现在一些厂家也生产了一些手机附加镜,您用过哪些现成的手机附加镜?


  A:我自己用的现成微距镜只有海偲广角微距,其他都是改制的。如上面说的显微镜镜片,另外还用过60倍放大镜、45倍放大镜、望远镜等镜片改制的。
  Q:对于很多初玩手机摄影的朋友来说,起步阶段应该是比较难的,您有什么建议吗?
  A:对开始接触手机摄影的朋友来说就是多拍,拍您想拍的,拍您觉得有趣的,拍您觉得美的。当您把手机摄影的兴趣培养出来了,自然而然您就想提高了。然后可以再学点摄影知识,同时也要多向高手学习。很多人可能觉得没东西好拍,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东西可拍,只是它们太普通,我们没注意而已。把普通的东西拍出与别人不一样感觉,那就是进步。(感谢手机摄影网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9月1日是个星期一,上午,《中国摄影》编辑部接到了摄影家张祖道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张爷爷走了,时间是8月6日。对于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摄影》的年轻人来说,都习惯了叫张祖道为“张爷爷”,一方面是他平易亲切就如同自家长辈,另一方面也是老先生的学识和为人让我们由衷钦佩所使然。  听说,张爷爷的老伴仍在医院,第二天,我们几位同事赶到张爷爷老伴所在的一所条件简陋的二级私人医院,从照顾她的护工口中和
期刊
动物是摄影者有兴趣的拍摄题材,许多作品把动物从它们的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比如,瑞士摄影师家Alex Teuscher擅长用艺术手法拍摄了黑白动物肖像,他有意将动物所处的环境信息隐掉,将画面的焦点集中在动物的脸部,他认为这种独特的拍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希望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动物的美和尊严。而这种具有冲击力的特写表现,多有作者主观艺术表达的意向,削弱了对动物生活、生存的真切认识。而《地球主人》
期刊
作为曾经的玛格南元老级摄影师,塞尔吉奥·拉莱(Sergio Larrain,1931-2012)的作品极具神秘主义,个人生命经验也富有传奇色彩,至今依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将这位隐遁半世纪的摄影师推进人们的视线里,书中精选了拉莱200多幅摄影作品,时间上跨越了他早期的成名作、职业生涯的高峰到后半生避世隐居所拍摄的照片,收录了他与朋友的往来信件、绘画作品、日记手稿等,阿
期刊
郑:你在大学学的是包装设计专业,怎么后来做了新闻记者?  杨:我开始接触摄影,是在大学入学时阴错阳差加入摄影协会开始的,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对摄影知识已经达到渴求的地步,有时候都忍不住逃课跑到图书馆看摄影和设计方面的书籍,一边借着别人的胶片相机尝试拍自己想要的照片,就这样“折腾”了四年。不过虽然翘课,我还是会抽时间补习专业课,毕竟在大学学业还是第一位的。在对摄影的好奇劲过了之后,我开始接触新闻
期刊
评论杨抒怀,我决定从职业摄影师群体的困局与他个人的痛苦写起。  倘若将摄影作为职业,便必须同时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  一方面,理想与现实貌似相当有保障地重合:作为媒体单位的执业者,掌握信息领域的优先特权,占有相对优厚的资源和优越的传播渠道;个人照片经由大众媒体的放大和曝光,成为某个事实无可辩驳的形象代言,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会焦点。在一个“媒介即信息,传播即价值”的年代,这种聚焦本身,意味着巨大的
期刊
李丹丹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今年她在索尼世界摄影奖中获得专业学生组亚太区第一名。我们此次刊登的是她的毕业作品《慰安所的人体》系列。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她选择了复杂的“摄影、绘画加版画”的创作手段。   Q =陈奇军A =李丹丹  Q:您从何时开始喜欢摄影?主攻方向是什么?  A:我从高中开始接触摄影,当时在学习绘画,对摄影产生了好奇,经常会看一些关于摄影的书。我
期刊
点亮弱光  索尼微单TMA7S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其感光度具备ISO 100-102400,并且可扩展至ISO 409600,可以说只要有一点微光,索尼微单TMA7S就能将其记录下来,不愧是名副其实的“感光利器”。索尼微单TMA7S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的表现能力,这要得益于其配有约1220万有效像素35mm全画幅 Exmor CMOS影像传感器和优化的高速BIONZ X影像处理器,而无隙的芯片镜片技术能够
期刊
Q =陈奇军A =翟文礼  Q:请介绍一下您的工作情况?  A:我在英国拿到法律学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我返港成为执业律师并成立了个人的律师事务所—翟氏律师行。主要业务是为整个亚太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商业提供法律服务,提供策略性法律意见及处理商业诉讼纠纷的案件。  Q:除了律师外,摄影是您的另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占用您的时间和精力多吗?您每年大约花多长时间去拍摄?  A:我很热爱我的第二职业
期刊
一镜横空  正当众网友们在“双11”的购物疯潮中起早贪黑时,第十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拉开维幕。每两年一届的珠海航展已经历经十届,对于军迷和摄友来说这同样是件大事儿,相比起一般的体育赛事和风景胜地,这里布满长枪短炮的阵式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更胜一筹,“大战”即将打响,各路英豪早早就汇集于此,将偌大的航展场地层层包围,只待战机轰鸣,风驰电掣。  由于生活在珠海,对于已有几届拍摄航展经验的
期刊
京剧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有“行当”之分。行当就是把世间的人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分成生、旦、净、丑四大类。因此在京剧的舞台上,每一个出场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行当,也叫“按行分类”。搞了一辈子戏曲的父亲在晚年的时候,交给我几个铁皮制做的老式饼干盒子,里面装满了家里的老照片和底片。为什么这些老照片和底片交给我呢?我想主要是因为我在三个孩子当中是做摄影工作的,父亲按照行当分类的规矩,认为这些老照片交给我比较合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