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庐山会议后,紧接着在全党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倾”斗争。李先念由于庐山会议上的发言,被斥为“右倾思想”严重,首当其冲成为国务院财贸口的批判对象。
李先念是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国务院第五办公室主任,财贸各部门的领导人与之在工作中多有接触,对李先念的为人和品德有深刻了解,有很多人和李先念的思想和看法相一致。中央担心财贸口对李先念的批判批不起来,或批得不深,所以9月初决定国务院财贸口与农林口合并,由谭震林主持召开财贸、农林各部党组书记会议,集中时间批评帮助李先念。
9月4日至7日,谭震林主持会议。他态度公正,发言也客观。当有人发言对李先念批评过头时,他就及时插话制止,申述毛泽东确定的“一批二帮”方针,引导会议避免出现过火斗争。随后召开财贸、农林口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由谭震林传达庐山会议精神,李先念作补充发言,实际上在这个范围内作检讨。李先念说:在这次庐山会议上,我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有错误。他还就关于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炼钢铁、基本建设等问题的“错误”认识作了具体检讨和说明。14日,李先念又在各省、市、自治区财贸书记务虚会上,以谈学习庐山会议精神的名义,作检讨发言。在这些过程中,谭震林一直在保护着李先念。对此,李先念深深感谢谭震林。
9月25日,毛泽东为李先念的检讨报告是否下发的问题,找他谈话。这次谈话给李先念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多次讲述这次谈话的情况。
李先念说:那天毛主席把我叫去,我到时毛主席还没有起床。他叫我进书房。一见面他就说,杞国人来了。接着就问我知不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要我不要学习杞国人。我说,知道这个故事,但我不是像杞国人那样忧天塌下来,我是忧几亿人开不了饭。毛主席听我这么一说。感到很吃惊,就坐下来让我详细谈谈粮食供应的严重情况。
李先念说:“我在你面前是不会撒谎的。今天我得知济南市的粮店都开不了门。就将运往阳泉市的一列车粮掉头赶运济南市,以解燃眉之急。”毛泽东不仅耐心地听,还提出一些问题,李先念一一作答,毛泽东都听进去,尽管心情很沉重,但对李先念的态度却有了根本的改变,请李先念和他一起吃饭,边吃边谈。通过这次谈话,毛泽东不仅了解了真实情况,也再次真实地了解了李先念,不仅对李先念的气消了,而且支持李先念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所做的各项工作。
此后,李先念首先指导粮食部门摸清粮食的实际产量,消除虚假现象。为此,采取了生产队生产的粮食过秤入仓的办法。
其次,是周密组织粮食调运,力争保证大中城市粮食不脱销。为此,他不仅仔细研究、亲自计算粮食部的每期粮食购、销、调、存进度表,还向各省打电话询问或者找人来听取汇报。
第三,是积极主张进口粮食,缓和城乡关系,稳定农村,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周到安排抢卸、抢运。为此,1960年11月29日,李先念向周恩来并毛泽东报告,提出先进口12亿斤粮食或更多一些的建议,以解决急需。毛泽东批示:完全同意,能进20亿斤更好。后来李先念在向毛泽东的报告中说:由于抢运到国内粮食43亿斤,用在“刀刃上”,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
第四,是主张减少城市人口。由于压口粮、进口粮食、挖库存等办法都试过,日子还过得很艰难。李先念苦思冥想,从实际出发,只有减少城市人口。
为此,1961年5月17日,李先念致信毛泽东,指出:江苏昆山县的一个贫农对前去调查的姚依林说“请你给毛主席带个信,借一点粮食给我们吃,秋后一定归还,不然实在吃不饱,没劲干活”。目前在粮食分配上存在两个主要矛盾:一是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即在两年大灾之后,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下,既要适当提高农民的口粮,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要保证城市工矿区的需要。二是余粮区与缺粮区的矛盾。为解决当前粮食问题,可以按两个方案设想:第一方案即继续征购880亿斤,城市人口基本维持。第二方案即将征购任务减为840亿斤,城市人口减少一个相当的数字。最后说:经过反复考虑,还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重相权取其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采用第二个方案可能好一些。这样做,工业的发展速度暂时会慢一些,但从长远看,对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是有利的。把农业搞上去了,有了粮食,有了原料,工业就比较容易上去。只要农业这着棋走活了,全局皆活。党中央和毛泽东采纳了李先念的建议,将城市人口减掉2000万,极大地缓解了城乡的粮食紧张状况。
李先念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采取以上这些重大措施和竭尽全力地工作,不仅为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立了大功,也对较快地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李先念是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国务院第五办公室主任,财贸各部门的领导人与之在工作中多有接触,对李先念的为人和品德有深刻了解,有很多人和李先念的思想和看法相一致。中央担心财贸口对李先念的批判批不起来,或批得不深,所以9月初决定国务院财贸口与农林口合并,由谭震林主持召开财贸、农林各部党组书记会议,集中时间批评帮助李先念。
9月4日至7日,谭震林主持会议。他态度公正,发言也客观。当有人发言对李先念批评过头时,他就及时插话制止,申述毛泽东确定的“一批二帮”方针,引导会议避免出现过火斗争。随后召开财贸、农林口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由谭震林传达庐山会议精神,李先念作补充发言,实际上在这个范围内作检讨。李先念说:在这次庐山会议上,我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有错误。他还就关于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炼钢铁、基本建设等问题的“错误”认识作了具体检讨和说明。14日,李先念又在各省、市、自治区财贸书记务虚会上,以谈学习庐山会议精神的名义,作检讨发言。在这些过程中,谭震林一直在保护着李先念。对此,李先念深深感谢谭震林。
9月25日,毛泽东为李先念的检讨报告是否下发的问题,找他谈话。这次谈话给李先念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多次讲述这次谈话的情况。
李先念说:那天毛主席把我叫去,我到时毛主席还没有起床。他叫我进书房。一见面他就说,杞国人来了。接着就问我知不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要我不要学习杞国人。我说,知道这个故事,但我不是像杞国人那样忧天塌下来,我是忧几亿人开不了饭。毛主席听我这么一说。感到很吃惊,就坐下来让我详细谈谈粮食供应的严重情况。
李先念说:“我在你面前是不会撒谎的。今天我得知济南市的粮店都开不了门。就将运往阳泉市的一列车粮掉头赶运济南市,以解燃眉之急。”毛泽东不仅耐心地听,还提出一些问题,李先念一一作答,毛泽东都听进去,尽管心情很沉重,但对李先念的态度却有了根本的改变,请李先念和他一起吃饭,边吃边谈。通过这次谈话,毛泽东不仅了解了真实情况,也再次真实地了解了李先念,不仅对李先念的气消了,而且支持李先念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所做的各项工作。
此后,李先念首先指导粮食部门摸清粮食的实际产量,消除虚假现象。为此,采取了生产队生产的粮食过秤入仓的办法。
其次,是周密组织粮食调运,力争保证大中城市粮食不脱销。为此,他不仅仔细研究、亲自计算粮食部的每期粮食购、销、调、存进度表,还向各省打电话询问或者找人来听取汇报。
第三,是积极主张进口粮食,缓和城乡关系,稳定农村,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周到安排抢卸、抢运。为此,1960年11月29日,李先念向周恩来并毛泽东报告,提出先进口12亿斤粮食或更多一些的建议,以解决急需。毛泽东批示:完全同意,能进20亿斤更好。后来李先念在向毛泽东的报告中说:由于抢运到国内粮食43亿斤,用在“刀刃上”,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
第四,是主张减少城市人口。由于压口粮、进口粮食、挖库存等办法都试过,日子还过得很艰难。李先念苦思冥想,从实际出发,只有减少城市人口。
为此,1961年5月17日,李先念致信毛泽东,指出:江苏昆山县的一个贫农对前去调查的姚依林说“请你给毛主席带个信,借一点粮食给我们吃,秋后一定归还,不然实在吃不饱,没劲干活”。目前在粮食分配上存在两个主要矛盾:一是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即在两年大灾之后,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下,既要适当提高农民的口粮,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要保证城市工矿区的需要。二是余粮区与缺粮区的矛盾。为解决当前粮食问题,可以按两个方案设想:第一方案即继续征购880亿斤,城市人口基本维持。第二方案即将征购任务减为840亿斤,城市人口减少一个相当的数字。最后说:经过反复考虑,还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重相权取其轻”,把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采用第二个方案可能好一些。这样做,工业的发展速度暂时会慢一些,但从长远看,对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是有利的。把农业搞上去了,有了粮食,有了原料,工业就比较容易上去。只要农业这着棋走活了,全局皆活。党中央和毛泽东采纳了李先念的建议,将城市人口减掉2000万,极大地缓解了城乡的粮食紧张状况。
李先念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采取以上这些重大措施和竭尽全力地工作,不仅为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立了大功,也对较快地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