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w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全程导师制注重对学生高职三年全过程循序渐进的科学指导及因材施教。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注重全程导师制的制度建设、搭建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平台、构筑全程导师制的项目载体、实施校企双导与学生助导制等高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措施,以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导师制;人才培养;个性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 B-b/2015/03/014)
  作者簡介:唐昌松,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制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9-0026-03
  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体现导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特点。导师制在我国较早运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导师制的有益尝试,对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导师制的实施还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1]但由于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实施时间较短以及经验的缺乏,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导师制实施平台等保障条件不到位、导师制贯穿不彻底等,最终使得导师制流于形式,导致导师制的实施未达到应有的效果。[2]
  高职全程导师制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搭建一个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因材施教的综合教育平台[3],目前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近年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徐工院”)在人才培养中对全程导师制进行了不断探索。以徐工院省示范专业、省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介绍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徐工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紧密围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人才这一目标,在专业建设时把学生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构建了基于装备制造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规律,采用认知训练、过程模拟、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建立了具有“内外优势互补、校企联合互动”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双师素质高的创新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为高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及《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导师制的要求。2013年,徐工院机电工程学院组建了机械创新、工业机器人、CAD和过程装备等专业社团,可服务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开展社团活动;2014年,又开始组建高职精英人才培养班,对社团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实施精英人才培养,在社团及精英班人才培养中均实施导师制。为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始了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二、高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阶段
  高职全程导师制体现在对学生高职三年全过程进行循序渐进的科学指导,对学生学习、生活、职业、思想等进行全方位引导,注重因材施教、人本关爱,让学生在导师的关怀与指导下不断成长进步,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有如下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大学适应与专业认知阶段
  本阶段主要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由于大多数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且易受高考及社会环境等影响,在思想上易波动,此时导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同时,对学生提供及时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的内容及特色,逐渐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提高专业认知,帮助学生制定大学学业规划,树立学习目标。
  (二)第二阶段:创新实践及专业技能培养阶段
  本阶段主要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至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结束。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随着学习到不同专业课程,对专业理解也进一步加深,此阶段导师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深入实验实训室强化训练、开展创新实践及相关竞赛项目等,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
  (三)第三阶段:专业综合实践及毕业设计阶段
  本阶段主要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随着学生专业能力不断加强,导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及毕业设计工作。通过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应用,缩短与就业的距离,为顶岗实习创造条件。在毕业设计中,从选题、设计及论文撰写等给予学生指导,确保高质量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四)第四阶段:顶岗实习与就业指导阶段
  本阶段主要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导师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动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逐步适应企业、适应社会,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分析就业形势、训练择业技巧、宣传就业政策、培养就业素质,调适择业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导师的需求不相同,不同学生在同一阶段的侧重点也可能不同,每个学生经历的阶段时间也可能不一样,导师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个别差异,因人施导,因材施教。
  三、高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措施
  (一)注重全程导师制的制度建设
  高职全程导师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的制度,为保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徐工院出台了导师制实施办法,明確了开展导师制的目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导师的任职条件与工作职责、导师的选拔与聘用、导师的评价与考核等,确保导师制的实施有章可循。导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便发挥好导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创新实践及专业训练活动等。
  (二)搭建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平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依托省级区域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徐州市重大装备实训中心,建设有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机械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机械拆装实训室及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等,为学生创新实践及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机械创新社团、工业机器人社团、CAD社团、过程装备社团和数控加工社团等专业社团为学生专业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阵地。机械创新精英班、工业机器人精英班、过程装备精英班为优秀学生的精英培养提供了保障。此外,众多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也为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构筑全程导师制的项目载体
  依托搭建的全程导师制实施平台,不断构筑全程导师制的项目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程教学项目、创新实践项目、技能竞赛项目、毕业设计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成立项目团队,导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以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提升训练效果,并及时探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在项目实施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团队合作,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显著提高。
  (四)实施校企双导与学生助导制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除校内导师外,还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侧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道德、传授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环境、培养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早做好角色转换,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同时,还挑选上一届优秀学生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学生助导,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助导、助教作用,使其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分担导师工作,通过传、帮、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充分整合和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全程导师制不仅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好发展平台,而且也促进了整体学风提升,有效帮助学生增强专业综合素质,拓展潜力空间,提高就业竞争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均位居全校前列。徐工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体现出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及创新精神等,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在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共获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获“挑战杯”创新作品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赛与江苏省赛奖励近20项,主持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课题10余项,在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多次获奖。本专业学生创新事迹多次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及转载,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
  高职全程导师制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改革发展方向,体现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因材施教等特点。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全程导师制,可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优势,使群体教学与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徐工院 “十三五”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婧.“导师制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3(29):49-51.
  [2] 卢璟.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困境及发展策略[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3):5-9.
  [3] 郭南南.高校大学生全程导师制培育模式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5(3):57-60.
  [责任编辑 李 漪]
其他文献
摘 要:为解决新型城镇化社区普及中职教育中,缺乏实训设备和企业技师指导等问题,一方面,需要实现社区普教与企业深度合作,紧扣企业转型升级,将新技术及时渗透到社区职教之中;另一方面,需要紧扣农民工市民化,实施以现代企业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教育。为此,需要建立起地方政府主导的“社区-企业”深度合作宏观机制;社企深度合作普及支柱专业的中观机制;协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微观机制。以此切实推进新社区普及中职教
期刊
摘 要: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提高平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教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力。“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架构”的技术,对成就“教师即研究者”梦想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从“是何”“为何”“如何”维度,梳理课例研究的发展过程,分析实现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以吉林省延边州的实践为例,从教研部门、基层学校、研究小组三个层面,概要性介
期刊
摘 要:根据FPA性格色彩理论,充分了解大学生性格特点,以影视动漫专业为例,匹配企业实际岗位,实现项目小组人员优化配置。研究方法是:选取117名学生,采用由乐嘉编写的《性格色彩速写与解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为:学生性格在红色和绿色里面分布较多,黄色偏少。实际项目中,学生未考虑性格因素推选组长,导致项目质量不佳。在项目课程小组人员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兴趣与性格因素,才能够实现项目效果最
期刊
摘 要:中职音乐课应合理规划欣赏课,音乐教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中职生参与欣赏课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审美素养  作者简介:刘娟,女,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3-0051-03  音乐欣赏课是中职音乐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生
期刊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把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从情境引入的生活化、知识建构的数学化以及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向学的转变三个层面入手,开展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展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凸显生活现象的数学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引入;知识建构;生活化;数学化  作者简介:陆静,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
期刊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而“研”则是产教深度融合后的必然发展阶段。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机制,为确保校企深入、持久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了一套良好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即物质供给机制、人员保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以此提高产学研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保证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高职校
期刊
摘 要:借助会计电算化专业成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契机,构建由培养目标、培养要素和培养形式三个维度组成,以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为载体,随着财政规章的变化而更新调整,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动态的、立体的实践教学魔方体系。探讨模拟单元实践、仿真岗位实习、全面综合实训三级实践教学系统魔方的运作模式,倡导师资队伍、实训设施、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保障工程。通过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社区等方面,验证实践教学魔方体
期刊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为背景,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十二五”时期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了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面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苏州  基金项目:2016年度
期刊
摘 要: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各种途径激励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但服务意识与自身能力服务途径不畅、激励机制欠缺等因素均制约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等途径,以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基金项目:2014 年度浙江省现代职
期刊
摘 要:借鉴国内外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着眼于职业院校核心素养体系与核心能力的凝练与形成,在职业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实践中将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  關键词:德育管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欧阳志梅,女,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