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全国卷Ⅱ)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水之恩涌泉报
  一考生
  
  我们生活在当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赚的钱更多了,人情味却更少了;我们的交通工具更先进了,公交车上站着的老人却更多了;我们登上月球探索太空,却不愿伸手帮助对面的邻居;我们的股市价格一路狂升,价值观却成倍地下降;我们的社会都知道“此仇不报非君子”,却怎么也流行不起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而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人们的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之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
  记得曾读到一则故事:一对老夫妇遇到一个赶着回家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年轻人买不到车票,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无法回家。老夫妇邀他共度圣诞节,遭到推辞后,竟主动将自己的车借给了年轻人。这样的举动令人感动,但接下来的事却让人心寒:这年轻人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
  一位著名作家在谈到社会道德时,也曾说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一次散步时捡到一个钱包,打电话找到失主后,失主没有半句感谢之词,竟还要求他把钱包送还失主家中。
  我们感叹丛飞节衣缩食为贫困学生捐款,却也愤慨在他重病之时无人援助;我们感叹雷锋无私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也无奈于现在有些中小学生不知“雷锋”为何物!
  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这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将自己的儿女唤到跟前,一一叙说何人何时帮助过自己,教导子孙们要报答人家。虽然老人一生坎坷,遭受过不少人的陷害,但他自始至终未提一句,只把感谢留给后人。这是我见过的一个老人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他让人们明白了感激的力量与回报的感动。
  一位女士把自己430元稿费,很随意地捐给了西北一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孩,但这位女孩却把她的恩德深深地记在心里,即便在贫困的条件下,仍坚持给她写信——虽然这位女士已忘了这件事。小姑娘的善良、知恩让人欣慰。
  我们感叹华农大学生小李的爱心,更为那个四年级的女生深深感动;我们感叹大批青年出国深造,更感叹他们中不少人回国报效的高尚。
  西方有位哲人说:“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所以基督教有句名言:施比受有福!
  无论东西方,无论古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思想、有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的未来。
  【点评】此文紧紧围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论点,先从反面切入,指陈“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忘恩负义之人,仇视一切事物之徒,更加深了社会道德危机”;然后援引东西方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由反及正地进行论证,其间,“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暧昧的姿态时,我们需要一种有质感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道德危机”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有感恩之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呼应前文,结构严谨。综观全篇,现实性、针对性很强,材料丰赡,表达严密,不少语句还富含哲理。由此不难看出,这位考生思想境界比较高,对人生有过深刻的思考,作文功底又非常扎实。
  
  穿越百年的芬芳记忆
  一考生
  
  “你是谁,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一个头缠白布、身着素衣的老者向我走来,默默微笑着,“我无法从春天的财富里为你送来一朵鲜花,无法从远方的云彩里为你送来一缕金霞,打开门向四周看看,从繁花盛开的园里采撷百年前消失的鲜花的芬芳记忆,让欢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光……”
  泰戈尔就这样一步一步向我走近,在我的耳边低语,告诉我奉献的美丽——它如一抹春日的阳光,亲吻着每一个生灵。
  在熹微的晨光里,叶儿轻轻晃动,飘摇在秋风里。“落叶在泥土里迷失自己的时候,才融入到森林的生命里去了。”你说着,用手托住一片黄叶。叶儿一生的意义便在于此,在深秋晚风中,用一种辉煌的告别方式来终结自己的生命,为大地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零落成泥,不奢求什么回报,它只是记住了大地对它的哺育之恩,也渴望用自己的生命予以报答。正因为如此,叶子才得到了永生,飘散在诗人缠绵的笔墨里,一幅幅书卷里……
  秋日的凄凉过去,是春日的繁花似锦。那枝头含苞的花蕾,抑或层层叶片之间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竞相争艳着。“泥土饱受污辱,却以花朵作为回报。”你让我捧一抔土,我闻到了泥土里散发的阵阵幽香。
  土壤虽忍受着人们的摒弃,却毫无怨言,经历雨滴的拍打、冷风的肆虐,终于在和煦的春风里,吐纳一地的芬芳,在人们的心头弹奏着潺潺的乐章。也许,世间某些外表丑陋不堪的事物,它们也一直在默默奉献着,一直在为世间的美好而努力着。
  “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我们唯有献出它时,才真正拥有它。”你依旧微笑着,向我讲述永恒的真谛。是不是世间万物亦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只有在学会付出之后,才能够得到回报;予人方便之后,才能够予己方便。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才会收获——收获喜悦与幸福,也收获他人的付出。此时,我们才能拥有一份厚重的生命,才真正拥有了它,不是吗?
  流连在繁花盛开的院落里,我采撷了一朵在奉献的雨露滋润下盛开的花朵,娇艳异常,我轻轻一嗅,闻到了鲜花的芬芳记忆,在一位老者的笑容里,穿越百年时光……
  【点评】此文很有品位,其品位得自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作者充分发挥熟读泰戈尔的优势,借助穿越时空、与大诗人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奉献、对感恩的诗意理解。文中赞叶儿,叹泥土,目的都是为了说人生,为了阐明“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奉献的时候,我们才会收获——收获喜悦与幸福,也收获他人的付出”。在大量平铺直叙、少有意蕴的考场作文中偶然读到这么一首清纯自然、文字灵动的散文诗,就像酷暑天里忽然感受阵阵凉风,那感觉痛快舒畅、精神陡然振作的阅卷教师,怎么会不打出高分呢?
  
  温暖人间
  一考生
  
  在茫茫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和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一声鼓励、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慰藉于苦难中向往和平的人们的作家,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在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将被永远铭记一样。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社会的每个角落。
  帮助同时是互助,只有相互帮助才会更加长久。就像患白血病的女孩把钱捐给辍学的儿童后所说的那样:“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将这份温暖传递给他人。向每一个处于危难中的人伸出援手,这个世界才会成为爱的海洋。”
  不知道丛飞在地下是否仍在不断帮助别人,但我知道,他其实是怀着失望、无奈死去的。受到他帮助的人丝毫没有感谢之心,反而用所谓“怕丢面子”拒绝去探望重病中的丛飞。人心冷漠至此,实在是社会的悲哀。当他们拿到那一笔笔捐款时,他们的心难道没有一丝颤动?他们的灵魂难道没有受到一次次强有力的撞击,让自己被麻醉的神经变得清醒,从而学会感恩?
  但愿这种让“壮士扼腕”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永远也不愿看到丛飞眼角那滴英雄泪。
  林清玄曾说:“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而“帮助”是我们心灵最单纯、最明亮的底色。是帮助,为饥寒交迫的人们送去冬日里的温暖阳光;是帮助,让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是帮助,让在黑暗袭来时孤苦无依的人有耐心期待天光。
  让我们尽情吞吐这种生命的氧分,即使风沙侵袭,我们的人间依然温暖如春。
  【点评】这是一篇才、学、识俱佳的好文章。作者亮出“帮助无处不在……支持着我们的生命”这一观点后,先选文学巨匠巴金的事例入文,表达了帮助会“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的分论点;接着递进一层谈“帮助同时是互助”,并让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只有相互帮助才会更加长久”的观点,抨击了那些忘恩负义者的卑劣;篇末引用林清玄的名言,针对“帮助”的价值反复咏叹,呼应开篇并深化了全文主旨。文章中心明确,笔端饱含情感;合理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行文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滴水之恩何以报
  一考生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说在你困难时帮助过你的,你就需要在别人危难时回报他。
  滴水之恩,何以报?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时,用温度回报了小河,让小河的冰层消逝,使它能够欢快地流淌。
  滴水之恩,何以报?夏天烈日炎炎,甘露用泪水回报了大地,让花朵开放得更加鲜艳,沁人心脾。
  滴水之恩,何以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经历了春风夏日,落花用身躯回报养育了自己的大地妈妈。
  滴水之恩,何以报?冬天寒风凛冽,雪花飘落,万物皆“冬眠”,只有梅花凌霜傲雪,用自己的香气来回报人们……
  大自然皆如此,何况是人呢?
  当你穷困潦倒时,他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当你失意时,他为你开启了导航灯,指引你前行;当你失败时,他为你铺垫了一块块基石,让你走上成功的阶梯;当你惆怅时,他为你带来了“开心果”;当你不幸时,他为你送来了幸福的青鸟;当你……然而,当他累倒了,身患重病躺下了,你,你又为他送去些什么?是冷漠,还是贴心的关怀?
  滴水之恩,你以何报答?
  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赏识;李密用忠心回报了君王的栽培与信任,用孝心回报了祖母的抚育之恩;贝多芬用音乐成就,回报了父亲的鼓励与支持;当代许多著名歌手用美妙的音乐,回报了热爱他的歌迷……他们都懂得回报。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一首歌道出了我们应如何来报答,那就是怀着感恩的心报答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希望小学的女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记住了那句洋溢着真、善、美的话——“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丛飞节衣缩食,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病倒时却无一人去看望他。这些受助者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没有记住古人的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丛飞的事迹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与赞许。试问那些受助者,你们以何回报曾帮助过你们的人?难道是冷漠吗?
  滴水之恩,何以报?用一颗真诚的、感恩的心来报答;用你的关怀来报答;泪水带来的失望,微笑送来的关怀,都可以用你一个甜甜的笑来报答。
  你一句关怀的话语,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一个感恩的眼神……都可算是回报啊。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只要人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知道滴水之恩以何报。
  ——滴水之恩,以心报!
  【点评】这篇文章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有两大亮点:一是内容充实,思路清晰。作者紧扣“何以报”行文,从自然界的现象谈到人类社会的事例,正反结合,层层递进,最后顺理成章地落实到“滴水之恩,以心报”。二是多用修辞,气势充沛。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句式侃侃而谈,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值得称道。特别是“滴水之恩,何以报”的复沓和大量使用排比句,富于气势,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爱,更需要“复制—粘贴”
  一考生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首歌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句,是对社会中冷漠人群发出的撼人心弦的呼唤。
  习惯了在快捷的信息网络上生活的人们,每天不知进行着多少次的“保存”、“复制”、“粘贴”、“删除”之类的操作。可你试着将人类的一些美德类似地操作过吗?请让我告诉你一个美妙的操作:把爱先“保存”再“复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粘贴”。试一试,你将因此而快乐一天,甚至一生。
  第一次从《读者》上读到丛飞的故事,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更让我羞愧到脸红。二十岁了居然没有自发地捐过一次钱,习惯了对身旁受难者冷漠,甚至特别轻视他们。念小学的时候,还知道“偷”家里的一块干粮给乞食者,后来慢慢地就不这样做了,开始去呵斥他们。大家都这样——原来我们学会了把爱“删除”这个操作。
  从内心说,把爱“删除”是不快乐的。你内心永远会随物质的变化而变化,但你永远会记得小时候,当你把食物递给乞食者时,他给你的那个发自内心的感激的笑容。学会把爱“复制”、“粘贴”,你就是爱的天使。我崇拜丛飞,崇拜白芳礼老人,还有小李和她的同学这些传播爱的领头人,但我更爱捐出自己全部压岁钱的那个小同学。因为她知道不只是接受,更重要的是付出。一颗感恩的心,永远是一个盛放爱的晶莹透亮的水晶盆;一张拉不下的面子,仅仅是漏洞百出的网,真的有点可憎。
  爱,需要每一个人去“保存”、“复制”和“粘贴”,而不是仅靠某个人或一个基金会去传播。社会需要丛飞、白芳礼的爱,更需要每一个伸手投足间的爱,爱可以“积小流成江海”。
  爱,没有“删除”,也不只是“保存”,它更需要每一个人去“复制”,去“粘贴”。只要人人都“粘贴”一次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点评】本文标题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它新颖别致,可谓平中见奇、拙中见巧。“爱,更需要‘复制—粘贴’”,一个多好的比喻,既富于时代特色,又切合题意。该考生紧扣所给材料的内涵,概括出“把爱先‘保存’再‘复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粘贴’。试一试,你将因此而快乐一天,甚至一生”,使文章主旨鲜明地凸现出来。接着,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把爱‘删除’是不快乐的”,含蓄地批评了材料中披露的部分“受助者”的不良行为——“一张拉不下的面子,仅仅是漏洞百出的网,真的有点可憎”。最后呼吁全社会向丛飞等人学习,让“爱,没有‘删除’,也不只是‘保存’,它更需要每一个人去‘复制’,去‘粘贴’”收篇,紧凑精练,掷地有声。
  
  落红
  一考生
  
  今生上苍给了我一个凄零的名字,叫做“落红”,来世你看不见我的美丽,我只愿更名为春泥,默默地奉献我自己。
  我当然拥有过属于自己的美丽与光辉。春光明媚、姹紫嫣红的季节,我就是其中最漂亮的一朵。我曾骄傲地在枝头上颤动,喜欢人们为我驻足留恋,特别是细细的春雨过后,我留住了“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的姿态,到晚上更惹得东坡居士“故烧高烛照红妆”,这就是我的骄傲。我要吸取每一丝阳光的能量,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人说美丽的东西是一个横截面,一经美丽便成永远,绝不会随时间线性消失。但是我知道每一份让世人惊艳的美都很短暂。当一阵刺骨的秋风刮过,我知道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终是离开,毅然地离开,虽然还有同伴痴望枝条,慢慢飘摇,是想延迟落地的那一秒?我毅然离去,来觅得一个隐蔽之处。渐渐地,我芬芳的香味暗淡了;渐渐地,我鲜艳的颜色消褪了;渐渐地,我的生命已部分归为泥土;渐渐地……
  我开始思考:难道我的生命随着秋风一呼,就已经定格为逝去了吗?难道我曾经的美丽,都只归功于自己吗?我慢慢想起,那些曾经鲜艳的花不都为我“施”过肥吗?那些蜂蝶,也为我供过粉呢。我想,我该奉献自己了。
  我挪了挪身子,肩上的泥土开始一点点肥沃;我挪了挪灵魂,肩上的泥土开始一点点芬芳。
  呵!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我看见头顶上的牡丹雍容华贵,荷花含苞待放,玫瑰羞答答地微笑……万物竞相生长,但见蜂蝶嬉戏,鸟语互答,每一朵花都是一朵生命,都是一朵落红的归宿,一“朵”春泥的重生。我奉献了我自己,我应该含着微笑安静地休息了,不管花儿知不知我,我知道我知花。让人们微笑就是它的功劳,为自然增添生趣就是它的奉献。
  一花如此,对人则毋庸多言。记得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点评】标题拟定为“落红”,显然是撷取了古典诗词的意象(“落红”即落花)。正如文章结尾对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诗句的引用,作者是取“落红”花落归根,化为春泥去孕育、呵护、滋润未来的花这一现象,抒写不忘旧恩、知恩图报之意。文章扣题含蓄而紧密,意蕴绵长而悠远,不像大多数考生的作文那样直白显豁,它具有浓浓的文学意味,引导你品味琢磨,引导你向更深层次作联想。应该讲,作者的处理是很成功的。
  
  学会感恩
  一考生
  
  曾经盛开的蔷薇,虽经雨打风吹,但和着微风,还有缕缕暗香飘过。
  ——题记
  上帝也许不公平,对于某一个人给予的苦难太多。但另一方面,上帝又很公平,因为他给了我们命运中的恩人。
  人生的路既崎岖又坎坷,一不小心,可能栽得满身是伤。还好,一个好心人施与你一句关爱,你从此不再孤单,因为同时度过人生的人还很多;你也由此懂得知恩图报,也学会了从此要帮助别人。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馨;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亲情、友谊和爱情,那么整个世界将是一片孤独的黑暗。正因为我们遇见了“雷锋”,世界变得如此明亮,我们不再担心黑暗中被碰得鼻青脸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变成“雷锋”,那么人生的路将照得亮如白昼。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人呢?面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人,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回报。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授人以饭,也许他会渡过难关,也许他会成就辉煌,授人恩德者很多时候不求回报,但作为受助者,一定要做个有谦虚之德的人,一个有敬畏之心的人,这样才能回报我们的恩人。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古人做得很好,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精神,一个知恩图报的信念。正因为有人施恩,有人报恩,我们的生存空间才鸟语花香,饶有情趣。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诠释着命运的方略,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一个和谐的环境,造就一批命运的恩人,让他们传播上帝的法旨,将爱心带给人间,将人世间的凄楚抛向天际。学会感恩,努力感恩,感谢我们的朋友,感谢我们的父母,感谢我们命运的恩人,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人间的沧桑、世间的温暖。
  学会感恩,学着去感恩,将冰冷的世界变得温暖,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世界连起来,用爱心串联起每一个角落,将爱抛向最需要的地方。
  让每一个苦难的心灵接受爱心的呼唤,回应无穷的力量。学会感恩,将爱心回报我们命运的恩人。
  人生是一场苦旅,它很漫长,但我们遇见了命运中的恩人,是他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多彩。学会感恩,让感恩的心飞出万里,用感恩的心温暖整个世界。
  【点评】从文章内容看,该考生的“腹贮”是比较丰厚的。围绕“学会感恩”这个主题,作者运用了不少词汇和典故,诸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衔环结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等——不仅用得恰如其分,而且增添了全文的意蕴和文采,既凸现了文章主旨,又展现出考生的功底和才情。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佚 名/文  刘慧文/评    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一枚红叶托来的。那叶子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翠绿和鲜活,但千丝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然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心满目的沉重。  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踏歌而来。一缕高而亢奋的情愫,不因岁月的冷雨寒风,历史皱纹一般地印出那些曾经拥有的风景。  那一年,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
期刊
十六岁的花季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席慕容,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
期刊
季节  一考生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  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如何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
期刊
爱是什么?方冠晴在他的微型小说《高贵的捐赠》中用栩栩如生的形象为我们作了全面的阐释。爱是什么呢?读了这篇小说,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爱是自觉的行动。一对母女,面对一场大火夺去了一个家庭主妇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财产的严酷现实,该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家庭的幸存者,她们奉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安慰,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邻居,这位母亲为了帮助这对遭受厄运的父子,把自己“最好的
期刊
在高考的各种题型中,诗歌鉴赏题无疑是一道好题,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的情感既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又考察了考生美学层面上的鉴赏能力。古诗鉴赏,动乎心,发于情,培养诗的感觉与悟性是根本,而熟悉高考命题者设题的角度,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则可以为考生的答题锦上添花。下面笔者就结合2007年各地的高考试题来谈谈命题者的主要出题角度。  纵观2007年18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我
期刊
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它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为了便于与其它形式区别,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如全国高考卷Ⅰ、全国高考卷Ⅱ及山东卷。新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写作,较之以往的材料作文降低了写作难度,但观点又要从材料中得出,较之话题作文又会出现较
期刊
作文,第一步是审题。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对审题的解释为:做文章或答题前仔细了解题目的要求。对写作文而言,题目包括两部分,一是材料,二是标题或话题;要求包括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所谓显性要求,就是题目后“要求”一词后面的文字;隐性要求,是指题目中含有的要求。所谓审题,主要就是指搞清楚题目中含有的隐性要求。怎样才能搞清呢?  一、整体把握法。也就是对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看材料说的是什么,从而确定
期刊
郭俊臣/评    听母亲说,在我出生不久,她便患了乳腺炎,之后我就断了奶。那个时候,在乡下是很难喝到奶粉的,母亲只有拿稀薄的玉米粥往我饥饿的小嘴中灌。玉米粥常呛得我嗷嗷直哭,后来母亲就把家里那只老山羊牵到北屋里,原来那只老山羊刚下了崽。每到我饥饿的时候,母亲就挤羊奶给我喝。而两个小羊羔,就在我夺去它们的母亲不久,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羊奶的哺育下,我开始无忧无虑地成长着。那时,父亲在城里上班,
期刊
[导言]  作文应大气磅礴,已成为我们老师与学生的共识。此大气之作,展现出习作生命的脱俗,展现出习作生命视野的开阔与思想的深邃,迸发出强劲的思想冲击力与震撼力。    [佳作呈递]  镜中日本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带着一个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童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
期刊
我  仰望遥远的星辰  期盼在你抬头时  同样花好月圆  许下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小时的点滴  似乎淡淡忘却  昔日的玩伴  似乎在擦身而过的瞬间  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原本亭台楼阁  现早已物是人非  人去楼空    于是当一切成为过去  我徒感悲伤  无能为力    六月也会有雪花吗  那是我伤心的泪  落在十字架上却还没被蒸发  当故人再次送我背影  我一语不发    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