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岁的花季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席慕容,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后随父赴台,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1981年出版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引起文坛震动,形成“席慕容旋风”,另著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等。席慕容的诗大多写人生、青春、爱情、乡愁,文字清新淡雅、婉约灵动、通俗易懂、富于哲理,拥有广泛的读者。她的《十六岁的花季》便是这样一首描写青春、爱情的优秀作品。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歌以现时态的口吻讲叙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对恋人被迫分离,被迫天各一方,但永远都不能也不会改变的是:“我”对“你”深深的思念。因为,青春萌动的恋情毕竟是那般美好,因为“我也知道/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一句发自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深深回味,既隐含着“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又真实再现了“我”对那段青葱岁月深情的缅怀。紧接着,诗歌在第二节笔锋随之一转,一个“但”字牵出了“我们”彼此分离的真实缘由:那就是“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面对这份美好诱人的感情,面对这段转瞬即逝永不再来的青春岁月,“我”犹豫了,矛盾了,“我”到底该选择什么?又该承担什么?经过一翻痛苦的思索,“我”还是决定固守一方内心的宁静,决定在纯洁而又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我”还是宁愿尘封那份朦胧美好的情感,宁愿把它慢慢沉淀成风干的记忆,在多年过去之后的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将它深深的忆起。诗歌第三节承接第二节深情的诉说,以现时的口吻又回到当下中来,对当年那段青涩美好的情感作出总结,道出“爱原来是一种酒/饮了就化作思念”这样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言语之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诗歌末尾“而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夜夜举杯/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并将之升华为一种对爱情、对青春深刻的检视和怀念,这在内容上既照应了诗歌开头,同时又形成了回环复沓的抒情效果。
如果就这首诗上述的结构形式和抒情内容而言,它简单、通俗、易懂,似无独特之处,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多年来它却一直传诵不衰摄人心魂呢?我们认为,这首诗在构思上有四点特色:首先,对青春、生命、爱情的歌唱历来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母题,具有久远的魅力,诗人有意选取这样的题材,以诗意的笔端娓娓道来,自然能引起读者广泛的注意;其次,诗人对爱情的歌唱不媚俗、不落套、不单一,她笔下的爱情是一种“人面桃花”式的爱情,她歌唱的青春也充盈着易逝的怅惘和迷茫,这种向往崇高向往悲剧的心理原本就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通的情感体验,能激起广泛的情感共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这样的歌唱中还把青春的消逝,爱情的错失这两种伤感的人生体验加以了融合,这在内容上既强化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力度,同时也拓展了诗歌内容的表现空间,《十六岁的花季》的这种做法,无疑使得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高姿态;再者,席慕容在诗作中的人生体验总是让她的读者如此熟悉,总是在一个突如其来的时刻,一下子就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的最温软的回忆,爱、忧伤还有失落,激起我们对已然逝去的青春、爱情全部的情感记忆;最后,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诗人又非常巧妙地选取花季、洁白、金色、梦幻等诗意而阳光的意象将它和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既避免了诗歌在情感上浓得化不开,同时又让她的读者读起来总是那么的朦胧,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忧伤,这种独特的文学上的经营也许是《十六岁的花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秘密之所在吧!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二中]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席慕容,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后随父赴台,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1981年出版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引起文坛震动,形成“席慕容旋风”,另著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等。席慕容的诗大多写人生、青春、爱情、乡愁,文字清新淡雅、婉约灵动、通俗易懂、富于哲理,拥有广泛的读者。她的《十六岁的花季》便是这样一首描写青春、爱情的优秀作品。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歌以现时态的口吻讲叙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对恋人被迫分离,被迫天各一方,但永远都不能也不会改变的是:“我”对“你”深深的思念。因为,青春萌动的恋情毕竟是那般美好,因为“我也知道/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一句发自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深深回味,既隐含着“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又真实再现了“我”对那段青葱岁月深情的缅怀。紧接着,诗歌在第二节笔锋随之一转,一个“但”字牵出了“我们”彼此分离的真实缘由:那就是“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面对这份美好诱人的感情,面对这段转瞬即逝永不再来的青春岁月,“我”犹豫了,矛盾了,“我”到底该选择什么?又该承担什么?经过一翻痛苦的思索,“我”还是决定固守一方内心的宁静,决定在纯洁而又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我”还是宁愿尘封那份朦胧美好的情感,宁愿把它慢慢沉淀成风干的记忆,在多年过去之后的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将它深深的忆起。诗歌第三节承接第二节深情的诉说,以现时的口吻又回到当下中来,对当年那段青涩美好的情感作出总结,道出“爱原来是一种酒/饮了就化作思念”这样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言语之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诗歌末尾“而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夜夜举杯/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并将之升华为一种对爱情、对青春深刻的检视和怀念,这在内容上既照应了诗歌开头,同时又形成了回环复沓的抒情效果。
如果就这首诗上述的结构形式和抒情内容而言,它简单、通俗、易懂,似无独特之处,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多年来它却一直传诵不衰摄人心魂呢?我们认为,这首诗在构思上有四点特色:首先,对青春、生命、爱情的歌唱历来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母题,具有久远的魅力,诗人有意选取这样的题材,以诗意的笔端娓娓道来,自然能引起读者广泛的注意;其次,诗人对爱情的歌唱不媚俗、不落套、不单一,她笔下的爱情是一种“人面桃花”式的爱情,她歌唱的青春也充盈着易逝的怅惘和迷茫,这种向往崇高向往悲剧的心理原本就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通的情感体验,能激起广泛的情感共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这样的歌唱中还把青春的消逝,爱情的错失这两种伤感的人生体验加以了融合,这在内容上既强化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力度,同时也拓展了诗歌内容的表现空间,《十六岁的花季》的这种做法,无疑使得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高姿态;再者,席慕容在诗作中的人生体验总是让她的读者如此熟悉,总是在一个突如其来的时刻,一下子就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的最温软的回忆,爱、忧伤还有失落,激起我们对已然逝去的青春、爱情全部的情感记忆;最后,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诗人又非常巧妙地选取花季、洁白、金色、梦幻等诗意而阳光的意象将它和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既避免了诗歌在情感上浓得化不开,同时又让她的读者读起来总是那么的朦胧,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忧伤,这种独特的文学上的经营也许是《十六岁的花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秘密之所在吧!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