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忧伤的青春恋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xing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岁的花季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席慕容,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后随父赴台,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1981年出版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引起文坛震动,形成“席慕容旋风”,另著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等。席慕容的诗大多写人生、青春、爱情、乡愁,文字清新淡雅、婉约灵动、通俗易懂、富于哲理,拥有广泛的读者。她的《十六岁的花季》便是这样一首描写青春、爱情的优秀作品。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歌以现时态的口吻讲叙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对恋人被迫分离,被迫天各一方,但永远都不能也不会改变的是:“我”对“你”深深的思念。因为,青春萌动的恋情毕竟是那般美好,因为“我也知道/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一句发自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深深回味,既隐含着“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又真实再现了“我”对那段青葱岁月深情的缅怀。紧接着,诗歌在第二节笔锋随之一转,一个“但”字牵出了“我们”彼此分离的真实缘由:那就是“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面对这份美好诱人的感情,面对这段转瞬即逝永不再来的青春岁月,“我”犹豫了,矛盾了,“我”到底该选择什么?又该承担什么?经过一翻痛苦的思索,“我”还是决定固守一方内心的宁静,决定在纯洁而又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我”还是宁愿尘封那份朦胧美好的情感,宁愿把它慢慢沉淀成风干的记忆,在多年过去之后的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将它深深的忆起。诗歌第三节承接第二节深情的诉说,以现时的口吻又回到当下中来,对当年那段青涩美好的情感作出总结,道出“爱原来是一种酒/饮了就化作思念”这样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言语之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美丽的忧伤。诗歌末尾“而在陌生的城市里/我夜夜举杯/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并将之升华为一种对爱情、对青春深刻的检视和怀念,这在内容上既照应了诗歌开头,同时又形成了回环复沓的抒情效果。
  如果就这首诗上述的结构形式和抒情内容而言,它简单、通俗、易懂,似无独特之处,可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多年来它却一直传诵不衰摄人心魂呢?我们认为,这首诗在构思上有四点特色:首先,对青春、生命、爱情的歌唱历来是文学创作长盛不衰的母题,具有久远的魅力,诗人有意选取这样的题材,以诗意的笔端娓娓道来,自然能引起读者广泛的注意;其次,诗人对爱情的歌唱不媚俗、不落套、不单一,她笔下的爱情是一种“人面桃花”式的爱情,她歌唱的青春也充盈着易逝的怅惘和迷茫,这种向往崇高向往悲剧的心理原本就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情结,是我们共通的情感体验,能激起广泛的情感共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这样的歌唱中还把青春的消逝,爱情的错失这两种伤感的人生体验加以了融合,这在内容上既强化了诗歌情感表达的力度,同时也拓展了诗歌内容的表现空间,《十六岁的花季》的这种做法,无疑使得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高姿态;再者,席慕容在诗作中的人生体验总是让她的读者如此熟悉,总是在一个突如其来的时刻,一下子就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的最温软的回忆,爱、忧伤还有失落,激起我们对已然逝去的青春、爱情全部的情感记忆;最后,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诗人又非常巧妙地选取花季、洁白、金色、梦幻等诗意而阳光的意象将它和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既避免了诗歌在情感上浓得化不开,同时又让她的读者读起来总是那么的朦胧,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忧伤,这种独特的文学上的经营也许是《十六岁的花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秘密之所在吧!
  [作者单位:湖北鄂州二中]
其他文献
遗失的情趣  一考生    我沉浸在墨香古卷中,越过千年的距离,拾起那细雨闲花的情趣;我穿过明清宏伟的宫殿、十国繁华的街市,穿过一切历史的烟尘,只为拈起一段文字,静静微笑。  初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只道是寻常文字,但细细咀嚼过后却发现了更多:这难道不是一段历史么?难道不是一个远离现世的朝代么?难道不是古人总爱由些许小事而生出情趣的雅兴么?  恐怕我对这诗句理解的迟钝,并非我一人的
期刊
句式,也即是句子的表达形式。在具体语境中,不同的句式,尽管基本意思没有多大差异,但却可能出现语意轻重不同、陈述对象不同、强调重点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连贯得体性不同等多种差异。“变换句式”就是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句式,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的需要,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变换句式”在考查中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分析所给句子或语段在句式、结构方面的特点;二是能够正确理解句子或语段
期刊
有句话常挂嘴边  一考生    “我怎么这么倒霉呢!”  这是有些人在生活不顺、事业受挫、人际关系紧张、意外遭遇打击等等不如意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我怎么这么倒霉”,言外之意很丰富:一、我本不应该有这些不如意,但却偏偏让我赶上了,倒霉!二、别人遇到这些事往往会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而我却“屋漏偏逢连阴雨”,霉上加霉!于是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好像自己是天底下第一大窦娥似的。  生活中,
期刊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小小说。文章的大致情节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下午,一位孤独的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去乘车,众人反感漠视,怕她有某种传染病,都不敢靠近她……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小小说。文章的大致情节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下午,一位孤独的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去乘车,众人反感漠视,怕她有某种传染病,都不敢靠近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
期刊
菩提,原名提曰品,1931年生,河南青县人,著有《知风草》、《火车想开》、《菩提自选集》、《新诗评选》等。台湾《七十年代诗选》曾介绍菩提说:“他的诗看似冥想,实则并非冥想,看似晦涩,实则并非晦涩。”《二妞在春天》就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  《二妞在春天》是一首乡愁诗。这首诗通过对海峡两岸青年男女情爱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诗人是北方人,“二妞”是对北方少女的昵称。诗歌以“二妞
期刊
在我的心目中,一首适合朗诵的好诗,应该有激情,能够促人奋发上进;应该明白晓畅,但又不是一览无余;应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应该有高潮,别开生面。可这样的诗哪里寻?不经意间,我竟找到了,这就是诗人孙瑞的《有一支歌》。  诗歌一上来不说《有一支歌》的歌名,而是说它充满生命活力,用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词“蓬蓬勃勃”。这个词,一下子让我们想到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充满朝气,奋发向上。接着诗人又连用了两个比喻,说这
期刊
又是一年教师节!9月10日,是的,这是老师们的节日!在这一天,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老师们理应得到世间最美丽的祝福!当鲜花、掌声簇拥而至时,除了高兴、欣慰之外,我们还可以作些反思——    教师节感恩短信送祝福    不管是白昼还是夜晚,我都会在心中珍藏着您给予我的那片燃烧的阳光,我将为这珍贵的拥有而永远骄傲!  如今,天空已经成为我们的领地,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们飞翔的信念和力量。老师
期刊
张晓枫/文  王代福/评    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星期六下午,那个骑摩托车的男子又来到了我们学校。上个星期六,就是他把我们的语文老师娟子接走了。很明显,他在追我们的娟子老师,而我们的娟子老师好像也对他有意思。娟子老师走的时候,头靠在那个男子的背上,还冲我们幸福地笑呢。  当然,我们不反对娟子老师有男朋友,但我们坚决反对她选择这个男人做她的朋友,因为他俩太不般配了。我们的娟子老师是从县城学校
期刊
一、文学常识部分  (一)命题分析  综观2007年高考各地试卷中“文学常识”试题,其命题遵循了“稳中有变”的命题思想,本着高考大纲中“能识记文学常识”的原则,考查重点在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以及文学体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上。18套试卷共有7套出现了文学常识考查题,考查以高中课本内容为主——或课文的篇名、作者,或教材中专题文章介绍过的知识。分值一般设定在1—2分。在16个自主命题的
期刊
佚 名/文  刘慧文/评    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一枚红叶托来的。那叶子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翠绿和鲜活,但千丝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然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心满目的沉重。  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踏歌而来。一缕高而亢奋的情愫,不因岁月的冷雨寒风,历史皱纹一般地印出那些曾经拥有的风景。  那一年,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