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角度暨解题指导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的各种题型中,诗歌鉴赏题无疑是一道好题,准确的炼字,妙用的技巧,经典的意象,丰富的情感既展示了我国古典文化的风采,又考察了考生美学层面上的鉴赏能力。古诗鉴赏,动乎心,发于情,培养诗的感觉与悟性是根本,而熟悉高考命题者设题的角度,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则可以为考生的答题锦上添花。下面笔者就结合2007年各地的高考试题来谈谈命题者的主要出题角度。
  纵观2007年18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1.名家名篇不再一枝独秀。随着单独命题省份的增多,各省为了避免重复,在名家中选诗将会越来越少,或者说,即使选自名家也不会只选名篇。
  2.以“绝句”为主、以唐宋为主的局面没有改变。综观18套试卷选用的24首诗,其中《诗经》1首,唐诗8首,宋诗7首,宋词3首,金词1首,元词1首,明诗1首,清诗1首,清词1首,唐宋占了18首。诗歌出处为什么侧重于唐宋时期呢?因为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诗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对读者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学素养、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高考中的古诗词鉴赏不管以哪种形式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都会侧重于选择唐宋诗(词)。
  3.“写景抒情”诗依然独领风骚。诗是抒情的艺术,任何一首优秀的感人的诗,总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歌唱。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景相生,妙合无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充分说明了诗歌的这一特征。
  4.注重“点”的考查。高考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如广东卷中“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四川卷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天津卷中“‘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等等,注重的都是抓点带面。
  5.对比鉴赏方兴未艾。今年共有重庆、浙江、湖北、江西、辽宁5个省市考查“内容与主旨相近的两首诗”的对比鉴赏(浙江首次出现3首诗词的对比鉴赏),这种复合题型有效拓展了命题空间,能避免考生去猜题押题。
  
  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解题指导]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另外,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就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词。抓住了诗眼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断诗眼之所在呢?一般说来,诗人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往往即是诗歌的主旨、诗眼所在。另外,诗眼以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典型例题](2007年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设题】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设题点就是第三联中的“明”与“出”,所以解答时无须结合全诗,只需要就事论事。既然要我们分析“明”与“出”的妙处,那么就应该紧紧抓住这两个字运用后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感。
  
  命题角度二: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解题指导]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尽量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有:欲扬先抑、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卒章显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等。当然鉴赏表达技巧绝不是仅仅列出一两个名词,最关键的还是考生要能够结合诗歌的情感将创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出来。
  [典型例题](2007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设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借咏鹰抒壮怀。他所看中的正是鹰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用以抒发自己嫉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答案:主要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命题角度三: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
  [解题指导]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也是对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对整首诗的分析,第一,要重视注释与标题,因为这里大都含有很重要的信息;第二,评价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第三,要看清题目要求,灵活作答。如果考题直接提出了鉴赏角度的要求,那么考生在答题时就应直奔主题,明确回答。而如果考题没有明确地指出鉴赏的方向,考生在自选鉴赏角度时则应注意两种情况:(1)当已读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并对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时,可选择此诗的思想情感作为鉴赏的对象,因为思想情感是属于“大而化之”的东西,难有精确的答案,靠上一点就能拿分;(2)当不能理解诗的大概意思时,就选择一两个精练生动的字词鉴赏,抓住一点,详加阐发。
  [典型例题](2007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设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这显然是从“面”上着眼的,因此我们解答时不能局限于个别诗句,而要从“面”上进行赏析,尤其要从两条注释中提取出关键信息。答案: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总体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大量题目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根据近5年高考所选唐宋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有针对性地精选题型,模拟答题。应特别关注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家的“写景叙事”诗以及表达技巧上与高考题类似的唐宋诗词。另外,平常做题组织答案时要多用积累的专业术语、多参照高考答案的文字表述模式——这首诗采用了某某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某某意象)的(某某)特点,表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情感,起到了(某某)作用。每鉴赏完一首诗后,务必要将该题的参考答案在纸上再写一遍,然后再次核对。此举对提高考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很有好处。
  [活学活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与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用了“一枝”一词。试分析两诗中的“一枝”各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 园 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心亲近大自然的乐趣。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参考答案]
  1.同意。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联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
  2.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弯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3.齐诗中的“一枝”,突出了花开之“早”,紧扣诗眼;叶诗中的“一枝”,以少总多,引发读者对园内春色的无尽想象。
  4.写景特点: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结合。诗中“山客”有闲适恬静的心境。
  5.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而是要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中学]
其他文献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小小说。文章的大致情节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下午,一位孤独的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去乘车,众人反感漠视,怕她有某种传染病,都不敢靠近她……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小小说。文章的大致情节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圣诞节的下午,一位孤独的老妇人赤脚走在雪中,无人注意。老妇人去乘车,众人反感漠视,怕她有某种传染病,都不敢靠近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
期刊
菩提,原名提曰品,1931年生,河南青县人,著有《知风草》、《火车想开》、《菩提自选集》、《新诗评选》等。台湾《七十年代诗选》曾介绍菩提说:“他的诗看似冥想,实则并非冥想,看似晦涩,实则并非晦涩。”《二妞在春天》就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  《二妞在春天》是一首乡愁诗。这首诗通过对海峡两岸青年男女情爱的描写,抒发了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诗人是北方人,“二妞”是对北方少女的昵称。诗歌以“二妞
期刊
在我的心目中,一首适合朗诵的好诗,应该有激情,能够促人奋发上进;应该明白晓畅,但又不是一览无余;应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应该有高潮,别开生面。可这样的诗哪里寻?不经意间,我竟找到了,这就是诗人孙瑞的《有一支歌》。  诗歌一上来不说《有一支歌》的歌名,而是说它充满生命活力,用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词“蓬蓬勃勃”。这个词,一下子让我们想到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充满朝气,奋发向上。接着诗人又连用了两个比喻,说这
期刊
又是一年教师节!9月10日,是的,这是老师们的节日!在这一天,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老师们理应得到世间最美丽的祝福!当鲜花、掌声簇拥而至时,除了高兴、欣慰之外,我们还可以作些反思——    教师节感恩短信送祝福    不管是白昼还是夜晚,我都会在心中珍藏着您给予我的那片燃烧的阳光,我将为这珍贵的拥有而永远骄傲!  如今,天空已经成为我们的领地,而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们飞翔的信念和力量。老师
期刊
张晓枫/文  王代福/评    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星期六下午,那个骑摩托车的男子又来到了我们学校。上个星期六,就是他把我们的语文老师娟子接走了。很明显,他在追我们的娟子老师,而我们的娟子老师好像也对他有意思。娟子老师走的时候,头靠在那个男子的背上,还冲我们幸福地笑呢。  当然,我们不反对娟子老师有男朋友,但我们坚决反对她选择这个男人做她的朋友,因为他俩太不般配了。我们的娟子老师是从县城学校
期刊
一、文学常识部分  (一)命题分析  综观2007年高考各地试卷中“文学常识”试题,其命题遵循了“稳中有变”的命题思想,本着高考大纲中“能识记文学常识”的原则,考查重点在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以及文学体裁及文学流派等内容上。18套试卷共有7套出现了文学常识考查题,考查以高中课本内容为主——或课文的篇名、作者,或教材中专题文章介绍过的知识。分值一般设定在1—2分。在16个自主命题的
期刊
佚 名/文  刘慧文/评    秋天的挂号信是故乡一枚红叶托来的。那叶子虽然失去了夏日的翠绿和鲜活,但千丝万缕如云如织的红晕,仍然显示着生命饱经沧桑而不衰竭的光泽。仔细阅读,总能品出满心满目的沉重。  坐在城市的秋天里,遥祭天边属于红叶的怀想,许多人许多事便在红得烂漫的季节踏歌而来。一缕高而亢奋的情愫,不因岁月的冷雨寒风,历史皱纹一般地印出那些曾经拥有的风景。  那一年,霜早早地落了,童心里飘漾的
期刊
十六岁的花季  在陌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仍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在意裙裾的洁白  在意那一切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席慕容,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
期刊
季节  一考生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  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如何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
期刊
爱是什么?方冠晴在他的微型小说《高贵的捐赠》中用栩栩如生的形象为我们作了全面的阐释。爱是什么呢?读了这篇小说,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爱是自觉的行动。一对母女,面对一场大火夺去了一个家庭主妇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财产的严酷现实,该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家庭的幸存者,她们奉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安慰,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邻居,这位母亲为了帮助这对遭受厄运的父子,把自己“最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