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之花”灿烂绽放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刚刚推行,我们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让语文“美丽之花”灿烂绽放。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向往。
   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
   许多有识之士对当前语文教学“美”的不断失落,倍感惋惜和忧虑。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
   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 语文教学,路在脚下。 语文教学是流动着美的韵律……
   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上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
   我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大得我们透不过气来,大得我们无暇也不敢去想:当我们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应付考试?如果真的如此,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考试”还很不完善;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语文、僵死的语文,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
   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 “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桨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 “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 “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勾描出"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
   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解放,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 仁爱,宽容,民主,激活了思维,催生了质疑和探究的欲望。 活力是美,创造是美;活化“学”的思维是美的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不断给予养分,为她浇水,为她施肥,让美的语文茁壮成长,让语文之花灿烂绽放。
   多年来,我们沉心耕耘“功利语文”这块方塘。然而,昔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却如远方天边的白云愈远愈淡。不知何时,语文也只得无奈地消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我们只能寄望于辛勤耕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没有想到,语文原本并不缺“活水”,这个源头就是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可是,我们语文的学习空间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远离时代、社会、家庭、学校等这些“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也越来越疏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语文成为“强化训练”,成为“适应性训练”。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语文离不开生活,犹如鱼儿离不开给她生命、给她滋养的小河。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她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思的升华。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让“语文之花”灿烂开放!
其他文献
含蓄美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普遍要求,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隐”这一含蓄概念及其美学特征与美学本质,后锺嵘的“滋味”说,皎然的“重意”说,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含蓄美的特征与本质,足见“含蓄”这一概念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诗歌含蓄美有哪些表现形式?这种含蓄的表达又如何体现出美?下面我们来稍加探究。  
期刊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触颇多。梁任公先生给我的印象,也不再只是戊戌政变的带头人,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激情,有感染力,有热心肠,有爱国心的恩师益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就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研究。并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全文写的是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术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通读全文,似乎梁任公先生的确与政
期刊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取得高分的法宝关键在于要有深刻的立意。在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要想在发展等级中获得高分,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上挖掘提炼观点与认识,从而提升立意的深度。   一、分析本质,透过浅层意思开掘本质内涵   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做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一般来说,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要做到透过现象深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讨论式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特体验交流的平台。讨论必须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进行评论或表达体验。但开放、自由并不等于随意任流,学生必须围绕着主题来探讨。共同思考探
期刊
有人向郭沫若请教写作的“诀窍”,回答是:“改,改,改……”一连讲了七个“改”字。修改是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要把修改初作作为不可缺少的步骤,并及时检查。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呢?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要让其明确修改的意义。著名作家修改作文的逸闻趣事有很多:如,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叶
期刊
李益是一位思想和经历都比较复杂的诗人,他是继王昌龄、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人之后中唐时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的征戍生活,赞扬唐军将士慷慨报国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并深切同情广大士卒久戍不归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和抨击了朝廷及边将的腐败无能,而且还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一 、李益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作于唐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语文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而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陷入题海,苦不堪言,学习毫无生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
期刊
一个沉甸甸的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这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容漠视的尴尬,而有生命力的精彩的课堂应具有哪些特征?语文教学还需要哪些内容来充实,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哪里,这均是我最近一直在苦思冥想的问题。我认为要上出一个合格精彩的语文课,必须找准每节课的支点,即把好每节课的脉,这是每节课的灵魂。   一、支点的特征   这个支点应该是个动态的存在。它可以是一节课中的核心问题或重
期刊
立意确定之后,应考虑一下围绕立意选取哪些材料,一般来说在选择材料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合理、典型、新颖。   一、合理   何为合理?通常是指文中选的材料要与主旨相符,要有力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点只要同学们注意,是很容易做到的。   例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主要目的就是展现以祥林嫂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为此他选取了旧中国封建礼教的突出表现式“祝福”,通过一次次对祝福
期刊
福建高考作文题赋分70,且语言运用、文学名著等题皆牵涉作文能力,再则作文能力与课外阅读,名句积累等息息相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毋庸置疑,当前教学改革无疑给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宽,更个性的舞台。今夏,荣幸成为201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的一名阅卷教师。了解到我省当前学生作文的状况,并与各地市教师交流,对我省语文作文教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阅卷中,大家分析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内涵,并对作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