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有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y_1012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触颇多。梁任公先生给我的印象,也不再只是戊戌政变的带头人,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激情,有感染力,有热心肠,有爱国心的恩师益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就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研究。并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全文写的是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术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通读全文,似乎梁任公先生的确与政治诀别了,只是醉心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了。
   可是细细品读全文,尤其是梁任公先生旁征博引的三个材料,我认为这些材料给我们展示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来。
   梁任公先生在清华的这次演讲,谦逊而幽默的开场白后,首先讲了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梁任公先生给我们活画出了一出悲剧:一个狂夫奔向黄河,怀抱箜篌的妻子紧追上来,大声呼喊——不要渡河!渡河只有死路一条!不要渡河!可是狂夫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了,不顾妻子的劝阻,最终堕河而死。妻子无可奈何,悲痛欲绝。“狂夫呀,你是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于是怀痛弹罢一曲《箜篌引》,投河殉情了。我认为梁任公先生引用这个故事,不只是给我们展示一个悲剧故事,而是在号召人们像狂夫一样,去追求强大的人格力量。在国家和民族需要时,甚至可以做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何要这么理解呢?我们来回顾梁任公先生的一生,他一直在寻觅一个强大的人。当然,这期间道路坎坷,开始误把顽固的保皇派当做强人,之后是反动军阀袁世凯,最后是反动政府段祺瑞。可惜他一路寻来,一路失败,最后哀号:所投非人啊!于是灰心失望,决心从此退出政治舞台。从那以后,他就明告世人,不再关心政治,只做学问了。
   但是大家都明白,他虽然退出了政治舞台,但爱国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削减。他的观点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找寻具有强大人格力量的人,依靠这样的人,来拯救中国,强大中国。可是,这样的人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他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们从这篇文章不难看出,有知识,有能力,有爱国心的中国少年就是梁任公先生寻找的强人。这次演讲的地点是清华大学,听众是清华大学的莘莘学子。他们,完全有望成为有强大人格力量的人。他们,在梁任公先生的指引下,在爱国心的激励下,完全可以拥有拯救中国、强大中国的勇气与魄力。
   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首先就引用《箜篌引》这首诗,目的也在于此——寄托救国、强国的梦想于青年学生身上。
   然后梁任公先生引用了孔尚任的《桃花扇》。讲到孔尚任的《桃花扇》,梁任公先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看到梁任公先生泪如雨下,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世间异常美好却结局凄惨的爱情多如辰星,梁任公先生为何要单举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悲剧呢?并且被这个爱情悲剧感动得肝肠寸断。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故事发生的背景入手分析。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侯方域和李香君,他们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期。明朝被彻底颠覆后,这场撼人心魂的爱情悲剧自然是国破家亡的产物。梁任公先生就是想告诫清华学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破家亡后,还有爱情的归宿吗?
   清华学子,正值青春年少,正是追求美好爱情的季节。在他们已经或者准备沉人甜蜜的爱河之时,梁任公先生给了他们一个很诚恳的忠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不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再美好的爱情也只能活活夭折。
   最后写到梁任公先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梁任公先生可能做了这样的解读:剑门关外忽然传出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初闻此讯,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她们的愁容不知去了哪里,我胡乱地卷着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在春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有明丽的春光与家人做伴,一起返还家乡。 我们立即动身,从巴峡启程,穿过巫峡,一路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陆路前往洛阳。讲到这里,梁任公先生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梁任公先生是怀着对杜甫无限的崇敬之情在读这首诗。他满怀激动地告诉清华学子,我们应该做一个心怀国家,心忧百姓的人。我们的喜怒哀乐,不能囿于个人利益的小圈子,而应该以杜甫为榜样:忧国家之忧,乐国家之乐。
   如果国家的年轻人,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我,成大我。这样的国家一定可以谱写太平盛世,在这样的国家生活的人,一定可以安居乐业,共享盛世带来的繁荣富强。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体会到的。梁任公先生口中总说不谈政治了,其实内心一直系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前途。我认为,他是想通过这次演讲,启迪青年学子,争做一个有强大人格力量的人,为国家的太平与强大,做出最大的贡献。惟有如此,才可以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教学策略研究正是这种研究的一个部分。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   1.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
期刊
教学到高三阶段,转入了备考复习阶段。我们语文备课组第一轮复习首先是教材的复习。复习备考,要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让所有学生积极参入不断提高应试能力,但这一切都要落脚在课堂教学上。高三复习备考之初,我就在思考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功能,使教材的复习落到实处。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立足课本,围绕考点,深层挖掘   教材的复习如果是按课本教材顺序,老师按部就班的把原来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面对变革中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再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要让教师从沉闷、刻板的教学程式中摆脱出来,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就要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精心设置导语,激发语文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象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
期刊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营造一层浓浓的古味,使学生对文言文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起
期刊
哭的时候没人哄,我学会了坚强;   怕的时候没人陪,我学会了勇敢;   烦的时候没人问,我学会了承受;   累的时候没人可以依靠,我学会了自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   原来我很优秀,更可贵的是,世界上,   我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我!   渐渐地,我成熟了,   知道了人是被逼出来的,   只有压力才有动力,因为没有更大的不如意,   所以现在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  
期刊
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的散文,它以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散文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难度在走低,但学生得分仍旧普遍偏低。因此,对散文阅读一般规律及技巧的研究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期刊
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位优秀教师应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荡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勇于为语文课亮出美丽的“凤头”。   所谓导入的艺术性,就是要求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
期刊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多样,涉及的诗人作家很多,且不仅限于唐诗宋词。在选择诗作和诗人方面,大致是选著名诗人不常见的诗作,或不太著名的诗人的一流诗作。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有效避免猜题、押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去探究出题及解题策略。   前人谈到诗歌鉴赏,往往强调“意会”,这是不错的,但就考试而言,还得把“意会”的结果“言传”出来。这里的“言传”就是答案。答题自然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的
期刊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把这些文章的特点体现出来,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历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于一种程式的教学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个问题就更为明显。其实,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套路来欣赏文章,还应从体裁自身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抓住重点,由表及里,由浅
期刊
含蓄美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普遍要求,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隐”这一含蓄概念及其美学特征与美学本质,后锺嵘的“滋味”说,皎然的“重意”说,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含蓄美的特征与本质,足见“含蓄”这一概念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诗歌含蓄美有哪些表现形式?这种含蓄的表达又如何体现出美?下面我们来稍加探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