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讨论 组织是关键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che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讨论式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特体验交流的平台。讨论必须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进行评论或表达体验。但开放、自由并不等于随意任流,学生必须围绕着主题来探讨。共同思考探索,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引出知识,才可称之为讨论式教学。讨论是需要组织和调控的。
   一、激发兴趣,挖掘文本的讨论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这是讨论得以展开的前提。所以我先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行这样的导入:“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忆起他父亲带他去认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吸引人的小说开篇,它穿梭在过去(“那个遥远的下午”)与将来(“许多年后”)之间,而把叙述的“现在”隐藏在了文字背后,准确完美地传递出小说《百年孤独》的拉美百年混乱的辛酸史的信息,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今天,我们学习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虽然不如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那么有广泛的影响,但是,它所产生的情感力量尤其是其中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其自身的魅力,所以,它是马尔克斯自认为的“最好的小说”,也是我国先锋派作家余华最喜欢的十篇小说之一。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给你印象特别深的是什么”“在阅读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学生的情绪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提的问题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多得多。
   二、扣住文本,引导学生理顺思路
   如果说上一个环节属于 “泛谈式讨论”,那么教师在众多问题中整理、归纳出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推向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的就应该算是“探索式讨论”了。对讨论问题的确立和处理就是教师对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我在这个环节中抛出了四个问题。“儿子是怎么去世的?对儿子的死,一般人是怎么看的?对儿子的死,神父是怎么看的?对儿子的死,母亲是怎么看的?”学生可以挑选相关语段朗读、研读和分析,很多第一环节中没有解决的疑问都在讨论中得到了解答。学生也明白了母亲不哭的原因,我还让学生设想这位母亲“到了儿子坟上会不会哭”和“在神父面前如果哭会怎样”,在这样感人的情境当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感受到了一般人的无知,神父的善良,更体味到了母亲的坚忍、慈爱和从这贫困里锻造出来的自尊的高贵。这比生硬地分析母亲和神父的形象效果好多了,所有的答案都是学生自己从文本里发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好好研读了课文,还扣住文本理顺了思路,为进一步探讨做了准备。
   三、围绕目标,探讨作者写作技巧
   看似平静的小镇,其实暗波涌动;看似镇定的母亲,其实悲痛异常。学生经过讨论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也明白了小说通过一对母女去祭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的经过,向我们展示出了母爱的执着以及神父的宽容,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那固有的真爱。教学内容似乎已经初步完成了。但我们不能忽略本单元的话题是“情感”,其中“节制胜于放纵”的情感处理法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充分,这应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拓展阅读,加速学生思维发展
   当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新的东西对学生强化刺激,利用拓展阅读,在比较中产生新的焦点新的矛盾,重新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新的积极探索和讨论的状态,这可以叫做“延展式讨论”。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或关节点来设疑,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学语文讨论式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希望讨论法在运用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成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面对变革中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再一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要让教师从沉闷、刻板的教学程式中摆脱出来,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就要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精心设置导语,激发语文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象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
期刊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营造一层浓浓的古味,使学生对文言文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起
期刊
哭的时候没人哄,我学会了坚强;   怕的时候没人陪,我学会了勇敢;   烦的时候没人问,我学会了承受;   累的时候没人可以依靠,我学会了自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   原来我很优秀,更可贵的是,世界上,   我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我!   渐渐地,我成熟了,   知道了人是被逼出来的,   只有压力才有动力,因为没有更大的不如意,   所以现在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  
期刊
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的散文,它以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散文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难度在走低,但学生得分仍旧普遍偏低。因此,对散文阅读一般规律及技巧的研究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期刊
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位优秀教师应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荡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勇于为语文课亮出美丽的“凤头”。   所谓导入的艺术性,就是要求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
期刊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多样,涉及的诗人作家很多,且不仅限于唐诗宋词。在选择诗作和诗人方面,大致是选著名诗人不常见的诗作,或不太著名的诗人的一流诗作。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有效避免猜题、押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去探究出题及解题策略。   前人谈到诗歌鉴赏,往往强调“意会”,这是不错的,但就考试而言,还得把“意会”的结果“言传”出来。这里的“言传”就是答案。答题自然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的
期刊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把这些文章的特点体现出来,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历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于一种程式的教学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个问题就更为明显。其实,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套路来欣赏文章,还应从体裁自身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抓住重点,由表及里,由浅
期刊
含蓄美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普遍要求,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隐”这一含蓄概念及其美学特征与美学本质,后锺嵘的“滋味”说,皎然的“重意”说,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含蓄美的特征与本质,足见“含蓄”这一概念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诗歌含蓄美有哪些表现形式?这种含蓄的表达又如何体现出美?下面我们来稍加探究。  
期刊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触颇多。梁任公先生给我的印象,也不再只是戊戌政变的带头人,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激情,有感染力,有热心肠,有爱国心的恩师益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就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研究。并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全文写的是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术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通读全文,似乎梁任公先生的确与政
期刊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取得高分的法宝关键在于要有深刻的立意。在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要想在发展等级中获得高分,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上挖掘提炼观点与认识,从而提升立意的深度。   一、分析本质,透过浅层意思开掘本质内涵   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做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一般来说,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要做到透过现象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