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益的边塞诗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ong1984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益是一位思想和经历都比较复杂的诗人,他是继王昌龄、高适、岑参等盛唐边塞诗人之后中唐时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的征戍生活,赞扬唐军将士慷慨报国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并深切同情广大士卒久戍不归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和抨击了朝廷及边将的腐败无能,而且还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一 、李益边塞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作于唐德宗建中以后的十八年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但是由于藩镇势力的不断扩大以及朝廷宦官的争权夺利,使唐王朝又陷入了新的动乱之中,特别是唐朝为了维护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连年不断发生的边塞战争,其对于唐王朝来说,都是属于防御性的抗击战争,这是李益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个时代特点。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国势强盛,军事力量强大,各民族人民生活基本融洽,在唐政府边境上存在的各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的关系,不外乎“内附”和“朝贡”两种,而部分又属于“内附”的关系,那就犹似唐中央政权的地方政府。而到了中唐,唐王朝国势逐渐衰弱,一些实力较强的少数民族乘机起兵反唐,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为了抗击,唐政府不仅发动本民族的兵力,也依靠其他少数民族的兵力,协同作战,才使战争得以平息。这便是李益写作边塞诗的第二个时代特点。
   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使他的足迹遍及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由于长时间的亲身经历,使他对边塞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戍边征战的生活,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思考,使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篇。
   二 、李益边塞诗的内容
   按其诗歌内容分,李益的边塞诗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并同情广大战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守边无策和边将的腐败无能。
   第二类主要是抒写诗人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诗人在国家多事之秋没有因此而逃避,而是毅然从军,说明他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蹑级进身的愿望。尽管当时唐王朝国力不足,但诗人收复故土的雄心却在:“今日闻君使,雄心逐鼓鼙。行当收汉垒,直可取蒲泥。”(《送常曾侍御使西蕃寄题西川》)
   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的。而这些更多地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是出自实地的见闻和自己亲身的感受。如《登长城》:“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从军有苦乐行》),这些都是边塞的真实写照,写了边塞惨淡的日光,惊移的沙尘以及边地风的阴,草木的凄凉等等。
   三 、李益边塞诗的艺术成就
   李益善于以边塞戎旅等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边塞名篇,他善于运用凝练自然,色泽鲜明的语言,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手法及和谐宛转的韵律,抒写戍卒思归的哀怨和诗人自己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惆怅,这就形成了他的慷慨悲凉的诗风。当然,慷慨悲凉只是他诗风的主要特点,由于诗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诗歌题材、体裁的不同,情况也是有区别的。一般说,近体多深情幽怨,古体多慷慨之气;长篇多变化,短篇多含蕴;某些作品豪壮奔放,另一些却清闲淡雅。这是艺术上成熟的诗人所常有的情况。
   其次,李益善长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他又以写景擅长,多融情于景,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李益诗的水准是很高的,尤其是他的边塞诗独树一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诗的基本思想是爱国主义的,而且情感积极,语言刚健,风格雄放。因此,在今天的文学史上应当重新考虑把李益提到边塞诗人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诗确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和较高的艺术价值,我们从中可以借鉴许多有益的东西。
  
其他文献
哭的时候没人哄,我学会了坚强;   怕的时候没人陪,我学会了勇敢;   烦的时候没人问,我学会了承受;   累的时候没人可以依靠,我学会了自立……   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   原来我很优秀,更可贵的是,世界上,   我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我!   渐渐地,我成熟了,   知道了人是被逼出来的,   只有压力才有动力,因为没有更大的不如意,   所以现在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  
期刊
作为四大文体样式之一的散文,它以短小隽永、精悍利落见称,被誉为文艺阵地的“轻骑兵”,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散文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难度在走低,但学生得分仍旧普遍偏低。因此,对散文阅读一般规律及技巧的研究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
期刊
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位优秀教师应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荡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勇于为语文课亮出美丽的“凤头”。   所谓导入的艺术性,就是要求导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
期刊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多样,涉及的诗人作家很多,且不仅限于唐诗宋词。在选择诗作和诗人方面,大致是选著名诗人不常见的诗作,或不太著名的诗人的一流诗作。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有效避免猜题、押题,因此我们更应该去探究出题及解题策略。   前人谈到诗歌鉴赏,往往强调“意会”,这是不错的,但就考试而言,还得把“意会”的结果“言传”出来。这里的“言传”就是答案。答题自然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答案的
期刊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如何把这些文章的特点体现出来,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历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于一种程式的教学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个问题就更为明显。其实,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按照旧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套路来欣赏文章,还应从体裁自身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抓住重点,由表及里,由浅
期刊
含蓄美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普遍要求,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隐”这一含蓄概念及其美学特征与美学本质,后锺嵘的“滋味”说,皎然的“重意”说,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含蓄美的特征与本质,足见“含蓄”这一概念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诗歌含蓄美有哪些表现形式?这种含蓄的表达又如何体现出美?下面我们来稍加探究。  
期刊
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触颇多。梁任公先生给我的印象,也不再只是戊戌政变的带头人,而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激情,有感染力,有热心肠,有爱国心的恩师益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篇就交代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研究。并且《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全文写的是梁任公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学术演讲《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通读全文,似乎梁任公先生的确与政
期刊
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取得高分的法宝关键在于要有深刻的立意。在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明确规定,要想在发展等级中获得高分,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本质上挖掘提炼观点与认识,从而提升立意的深度。   一、分析本质,透过浅层意思开掘本质内涵   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做到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一般来说,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要做到透过现象深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得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讨论式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特体验交流的平台。讨论必须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进行评论或表达体验。但开放、自由并不等于随意任流,学生必须围绕着主题来探讨。共同思考探
期刊
有人向郭沫若请教写作的“诀窍”,回答是:“改,改,改……”一连讲了七个“改”字。修改是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要把修改初作作为不可缺少的步骤,并及时检查。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呢?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首先要让其明确修改的意义。著名作家修改作文的逸闻趣事有很多:如,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