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别气出糖尿病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下几点,老年人要注意:

适当 用脑大脑才能越用越灵


  用进废退是普遍的生物规律,人脑也是如此。老年人要保持活力,就要不断用脑,主动走出去,学一些喜欢的东西,比如去老年大学学习书画、舞蹈、打太极拳,通过有意识的脑力和身体的锻炼,不断挖掘大脑潜力,提升身体素质,从而有效地延缓智力衰退。

多和 同龄人交往


  人是群聚的动物,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老年人退休后可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密切关系,不但能起到刺激大脑,拓宽人际关系的作用,还会产生社会支持效应,使老年人摆脱孤独感、寂寞感。

保持 愉快情绪


  心理因素对老年人智力的衰退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智力衰退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发挥的效用大小,受非智力因素的制约。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智力的某些方面会有所退化,但发展的速度是很缓慢的。所以,老年人只要葆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愉悦的心情,非智力因素一般不会衰退,还可能活得越久,非智力因素越强。无论你有多大的年龄,只要你能保持乐观精神,有热情、有活力,就可以延缓老年智力衰退。

加强 认知能力训练


  有国外科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受训练越少,衰老也就越快。延缓智力衰退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认知能力的训练。在这方面,老年人可以有意识地加强训练。

多食 健脑食材


  老年人要健脑,食补的作用也很大。含钙丰富的食物对大脑十分有益,中老年人应多吃些奶类及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海藻类食物。B族维生素在维持神经和许多酶的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核桃、花生、动物肝脏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此外,菌类、碱性食品和发酵食品对大脑的健康也有好处。

心情烦恼的杨阿姨


  “唉,我这糖尿病啊,我看就是让我大兒媳妇给连气带累得的!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在医院里检查的杨阿姨对医生这样说道。事情是这样的,杨阿姨原来退休后日子是很清闲的,若不是为了帮儿媳照顾孩子,她不会在儿媳家一待就是几年。为了让儿子有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无忧地工作,她义无反顾地扔下老伴来到儿媳妇家照顾孩子。
  杨阿姨每天早晨6点起床,出去遛早顺便买回早点。7点多,打发儿子儿媳起床洗刷吃了早点,他们就上班走了。杨阿姨开启了照顾孩子、做家务的模式。做饭是杨阿姨一天操心最多的事情,儿媳的饭要有营养,儿子的饭要顺口,孩子的奶粉不能冲得太热,自己的胃口不好需要吃易消化的食物。吃完午饭收拾好一切,她还要马上哄孩子睡觉,只有孩子睡着了,她才能有休息的时间。下午孩子醒了,天气好的话还要带着孩子下楼呼吸新鲜空气。到了5点,她开始准备晚饭,以便儿子儿媳7点到家准时开饭。晚饭至少要比午饭多烧几个菜,工作量又增大了。晚饭后收拾厨房,给孩子洗澡,再把孩子哄睡送到儿媳的房间。
  一天忙碌下来。杨阿姨觉得筋疲力尽。想念过去清闲日子的她安慰自己: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好了。起初,儿媳还耐着性子跟她一起照顾孩子,可没过多长时间就开始抱怨:嫌早晨8点起床太早,晚上又不能早休息,给孩子洗衣服嫌洗衣液伤皮肤,陪孩子玩一会就开始上网购物,讲故事时孩子多问两个“为什么”就发火,做饭时又图省事不考虑孩子的消化能力……不仅对孩子不上心,儿媳还常常把活儿派给杨阿姨的儿子,比如把晾干的衣服堆在床边等儿子回家叠、奶粉撒了让杨阿姨的儿子打扫等。
  对于这种“油瓶倒了都懒得扶”的行为,杨阿姨实在看不过眼,她私下就生气憋气不痛快,久而久之她就感觉自己的身体一生气就不好受。这次到医院一检查,查出了糖尿病。

糖尿病是否与不良情绪有关 


  糖尿病也能“气”出来吗?医生讲:“这老太太的病还真可能和她生气有很大关系。”你可别不信,科学研究最新发现,不良的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糖尿病的发病病理在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有专家还特意说明,不是所有人都会因不良情绪诱发糖尿病,不良情绪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对于中老年人更为明显;再者,也不是一般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这种情绪反复刺激、持久作用于机体时,才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精神状态


  同样道理,紧张、焦虑、发怒、恐惧、孤独、绝望等不良情绪,会使糖尿病病人病情反复或加重。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糖尿病人要放宽心境,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对控制血糖非常关键。此外,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心情,控制病情。病人的家属也应该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再者,患者还可以参加一些糖尿病的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当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难以排解时,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就诊,避免加重病情。
其他文献
我儿子(悟空)35个月了,在前面30个月的日日夜夜里,无论他做什么,我对他都是温柔备至,毫无怨言。就在几个月前,我发现自己因对他的各种要求抓狂不已,有时心情不好,也会冲他狮吼一番,用他的话讲:“妈妈是属恐龙的。”  以前离开家前,我是百爪挠心,现在离开家前,我是欢呼雀跃;  以前他要糖吃,我回应“好的”,现在他要糖吃,我回应“等着”  以前他把屁股坐我脸上,我都觉得他好帅,现在他把我打疼了,我大吼
期刊
如何才能讓心理课的讨论分享环节发挥实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课前准备下功夫,讨论问题巧设置  对心理课而言,简单的知识传授看起来非常心灵鸡汤,所以体验式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只是为了创设情境,体验之后的讨论与分享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教师设置的讨论话题不合理,学生的讨论与分享就会十分低效。  教师呈现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让学生知道回答问题的方向,有话可说。  “What”讨论法就是很好
期刊
她為女儿的未来担忧  在约定的时间,丁妈来了。与其他家长一开口就抱怨孩子所不同的是,她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孙老师,你说我怎样做才能提高我女儿的耐挫力呢?  丁妈一开口就要方法,看来心情很迫切,但此时还真不是给建议和方法的时候。于是,我把咨询方向转向了解她的咨询动机:你为何现在才想到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呢?  她告诉我,她家女儿小丁从小到大生活得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这让她很担心,万一以后女儿碰
期刊
1997年9月,初登講台,学校领导就组织听课团听我的课,其目的是帮助我这个新手尽快“上道”。得到通知我甚是惶恐,几天里无论白天黑夜都认真备课,从有限的资料中吸取营养。  我讲的是《牛郎织女》,很有意思的一则民间故事,但由于过度紧张,从导入开始就不断卡壳,让气氛变得尴尬。这堂课也在我的大汗淋漓和学生的茫然中草草收场。  课后,年过半百的教导主任和蔼地劝慰我:“人都有青涩的时候,坚持下去,不要灰心,你
期刊
什么是ACT  ACT是美国内华达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海斯(StevenC. Hayes)及其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正快速地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是行为治疗第三代浪潮中的典型代表疗法。不同于之前的疗法,ACT的目的不是消除问题或症状,而是通过接触当下、自我觉察、接受悦纳、认知解离、澄清价值、承诺行动等过程,提高心理灵活性,使人们过上丰富、充
期刊
社会工作到底是什么?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第一人”——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在王教授看来,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活动,主要职业内容是助人,向有需要的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通俗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
期刊
人到老年,必定会“年老智必衰”吗  对门邻居家退休干部老李,退休前是他所在的集体企业的一把手,曾经在单位呼风唤雨,说一不二,无所不能。前几年从单位退下来后,从忙碌的领导,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待在家里“混吃等死”的小老头儿,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感觉很不好,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废人,被社会抛弃了。情绪抑郁的他,在家除了冲老伴发火,弄得家无宁日,便是待在家里睡觉,看电视,一天到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将自
期刊
初识死刑犯,恐惧又好奇凡是相遇,皆是有缘  收到信的时候很开心,这年头能够有个纸质的信件很是稀罕呢,打开来看见最初两行字的时候,我却很惶恐,“故意杀人罪”“死刑”“死缓”这些字眼,让我联想起新闻联播和警匪片里的一些画面,胆战心惊,心里想:“他是要跟我谈论什么呢?”虽然经常接触需要心理援助的求助者,但这一类群体却是第一次遇到。遇到就是缘分,来了就去面对。未知世界,充满恐惧  那是2019年2月发生的
期刊
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几乎每一个人此刻生命中面临的问题,都和原生家庭的创伤有关。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性格、看待事物的方式,综合起来也决定了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影响有多大。  我会在公众号“张德芬空间”每周二陆续发表的“德芬专栏”中,尽量详细地列出原生家庭的问题模式,让大家对号入座,并且能够对症“抓药”,疗愈自己的创伤,过好现在的人生。  首先,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孩子会继承父母能量上、情绪
期刊
時光仿佛回到那年夏天,他俩同桌。总是一起憧憬着未来,不满于现在。总是感叹着毕业遥遥无期,如今却已各奔东西。  耳边知了的聒噪,持续攀升的室温,逐渐凝聚的黑云,人在潮湿闷热的环境里昏昏欲睡。同学们不时望向窗外,盼着雨水晚些落下。  “嘿,又要下雨了诶,我没带伞!谁借我一把啊……”也不知道是不是每个班都有这样一个男生,吊儿郎当的样儿,性格散漫,学习是一窍不通,但是混迹球场,风生水起。  “没人借你,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