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善意谎言的美丽气泡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盧梭曾经说过: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无论是卢梭,还是蒙特梭利、杜威、陶行知等,皆主张自然的生长教育。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教育很多时候都是人为地在给孩子进行预设——让孩子朝着我们预想的方向进行发展。如某个综艺节目中,一个孩子护蛋“撒谎”获赞的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围绕着孩子“撒谎”的行为大家也进行了不同的讨论与评价。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这类亲子同上阵的综艺节目能帮助我们成人找寻到曾经逝去的童年,引发了很多成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父母的情感共鸣,一定程度上也唤醒了人们对于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反思。但是面对孩子护蛋这个情境,很明显我们看出这是成人预先串通好给孩子提前预设的一个情境——几个成人有意识地打碎了孩子的鸡蛋,然后再对其进行考验。我认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欺骗孩子,没有尊重孩子。而作为富有舆论导向作用的媒体,有时为了某些利益而助长这种消费儿童的方式本身就不可取。
  何谓教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通俗地来讲,就是要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在成人的引导和启发下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首先我们来看,成人预先设计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来“算计”孩子,想方设法地弄碎了孩子心中所守护的东西,然后这个结果还要让一个五岁的孩子来承担,这公平吗?如果孩子长大后得知真相——这个鸡蛋无论我怎样保护,最终都会被打碎,他的内心会做何感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行为就不真。
  王阳明在“致良知”中这样说道:“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简言之,当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孩子的鸡蛋打碎)后,成人还要用各种理由来试探他,询问他的鸡蛋是否还完好无损。这种行为本身就不是从善的教育,而是一种变味的“消费儿童”、“娱乐儿童”的行为。其中一个孩子为了既不供出自己的同伴,又不让自己的爸爸伤心,于是顺应成人的思维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承认蛋是自己打碎的。殊不知一个善意的谎言,会引发一个接一个的谎言。在满是善意谎言气泡下生活的孩子,怀揣的梦想终有一天会被无情的现实所戳破,这时我们的孩子还会去信任、理解、帮助别人吗?
  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谓美育,也就是培养孩子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孩子不让爸爸伤心,自己选择了承担一切——承认所有的错都是自己造成的。很多人感动于孩童敢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更有人赞叹其男子汉精神。但是我想反问,这个年纪的孩子过早地进入到成人的世界,承受一些原本他不该承受的事情合适吗?显然,在这个节目里,成人不尊重儿童,把儿童当成了小大人,承受了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承受的事情,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先生提出了“儿童不是小大人”的教育思想。作为成人,我们不应当为了某些利益或一味地求快而进行任何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我们应当承认儿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顺应并自主生成满足儿童本能兴趣的活动。成人可站在一旁耐心地进行观察与记录,陪伴、支持孩子的成长。
  在童年的回归中,每个成人都可以寻到曾经的天真与神圣。那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以一种“让儿童成为儿童”的观念来对待我们的孩子吧!来吧,让我们一起努力,放下架子,谦逊地面对我们的孩子,在儿童那里发现一个如天空般澄净、如清泉般沁人肺腑、如玻璃般清透的世界吧!
其他文献
小学三年级,可是个不得了的年级,在这个级段里出现的人物,真叫人炫目,叫人不解。  高玉宝,上了三年学,写了一堆的作品。他因自己的学历而骄傲,当然也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学历浅短,更没有去混个什么野鸡的文凭。高先生为三年级学历争了光,添了彩。很多人会想,高玉宝学历要是很高的话,还真不知道水平高到什么地方呢。  中国有,外国也有,有一个外国人,叫高尔基,也是只上了三年级,作品也是一大堆。况且他的特别就在于
期刊
《人民日报》文章说“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我们自己”,清华教授提出“家长改变,中国教育问题才会根本上改变”,这样的言论既出,一种莫名的悲哀油然而生。  不可否认,教育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一直置顶于国人印象首页,口诛笔伐由来已久。中国教育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亦非空穴来风之谈。但谈论教育问题,我们绝不能离开国情环境和问题产生的土壤,凭空想像的所谓“真知灼见”,不论专家也好,还是主流媒体也好,都是“闭
期刊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一经发问,《人民日报》和清华教授鲁白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大到中国教育,小至家庭教育,根本问题,都是我们自己。  本期我们将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出發,邀请基层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剖析、解读教育问题,且看他们眼中的中国教育。
期刊
做初、高中校长十六七年,对教育问题自然格外关注,对教育的现状也时有吐糟,近期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人民日报》、清华教授齐发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心生感慨,不吐不快。  平心而论,时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沒有任何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像现在这样几近“拼命”,但教育问题仍时不时成为社会的热点乃至焦点问题。谈中国的教育问题,许多人喜欢把它放在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下来看,比如中国的社会文
期刊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为什么所有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所有一流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教的学生?我相信,一流医院并不缺乏一流的医生,但一流的中学未必需要一流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大师的说法,一流中学的学生都是一样的高分优秀生,二三流中学的学生各有各的低分。我本人不能苟同高分优生和低分差生这种分类标准,但是神州大地上所有中学招生正是按这个标准执
期刊
伴随着五月的脚步  整理五月的思绪  芬芳酝酿着心声  点开淤积心头的郁结  心田便蓬勃成五月的风景  一幕幕精彩的剧情拉開帷幕  随风敲击出五月的丰韵,  花瓣轻舞着韵律  散发着五月的芳香,  凝聚着五月的激情  在五月雨滴滴答答的伴奏声里  章节的停顿  缀着每一段音符的转折  溅起仰天长啸的一曲《离骚》  龙舟与光阴竞赛的错失  衍生了唐宋元明清——  长长短短的岁月  多少主义兴  多少
期刊
该书是李镇西校长从教30年个人成长的回忆录,全书五辑,分别是:往事如烟、求学之路、投身教育、做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做最好的教师。以自传的方式记录了李校长从中学到“插队”当知青;从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到投身教坛;从读博深造到新教育、平民教育的实践与思考……随着一篇篇文章的述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童如何一步步成为大学生、成为教师、进而成长为教育家的。纵览其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  成长的过程
期刊
仲广群 小学数学“助学法”的创建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瑞北教育集团总校长。曾主持过多项省级重点课题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并获全国小学数学论文竞赛一等奖。参编教育教学类著作20多部,主编教研专著《讲述:在思考中成长》,出版个人学术专著《数学生态课堂的意蕴》《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小学生数学阅读》(共六册)。
期刊
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其不可逆转的生命长度里,童年应该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幸福的“快乐园”,而不是成为由一个个“特长班”“兴趣班”“辅优班”组成的生命“囚笼”。  儿童节前夕,一则不甚为人注意的报道,给这个欢乐的节日涂抹上一缕悲情的色彩:武汉的一位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狂砸12万,给五岁儿子报了17个培训班。小孩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学到晚上9点后才回家。但事与愿违,三年后,儿子成绩连连下滑,
期刊
记得在2014年,福安二中出台的“防早恋”校规引发争议,不少学生大呼规定太过奇葩。类似的“防早恋”校规在其他省份也出现过,男女生不能单独吃饭、不能在操场散步、交谈距离不能小于60厘米……学校的一系列规定,被学生和网友吐槽“雷人”。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对异性学生交往这一问题应当理性,切不可草率行事,否则与教育、自然规律相悖,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是群居性活动场所,既然是群居,又允许男女生在一起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