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始终影响着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便于学生理解。通过转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让学生多操作、多互动、多创作、多拓展,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转化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一、运用转化——由陌生到熟悉
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之一。转化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运用转化,将需要解决的陌生问题变成已经学过的熟悉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再结合已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陌生向熟悉的转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加深记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讨论如何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开始激烈讨论:有学生说平行四边形不规则,没法计算面积;有学生说把它变成两个三角形,分别计算面积后相加;有学生说把它分成三部分,两个三角形加一个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熟悉的图形。有學生立刻想到了长方形面积=长×宽,通过平移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学生动手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放到另一边,这样就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了已学知识长方形面积,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通过将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知识。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会的知识。知识的简便化方便了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到了新知识。
二、运用转化——由复杂到简单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分散知识点,让复杂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抓住数学问题关键词语进行分析。通过转化,数学学习将变得更加准确、灵活、简单,学生将体会到运用转化解决问题有很大优势,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乐趣,体验分解简化问题的快乐。
在《异分母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并在上课时给学生留足时间互动讨论。首先,让学生计算[45]-[15]、[712]-[512]等同分母加减法并找到计算规律。学生开始互动讨论。有学生发现了规律:同分母之间可以直接相加减。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相加减知识后,开始让他们讨论:如果[310]+[215]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分组交流,各抒己见。有学生坚持换算成小数计算,有学生说分母和分子分别相加,还有学生在沉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相加减了呢?”这样就将异分母加减法变成了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在各小组分别介绍计算方法,小组间进行比较评价,选出最好的方法。经过激烈讨论,终于找到解决异分母加减的方法,那就是:将分母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然后再进行加减。也就是说,将[310]变成[930],将[215]变成[430],这样,[310]+[215]=[930]+[430]=[1330]。在这节课上,学生积极交流合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终于找到了计算方法。
通过互动讨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不仅加深了记忆,巩固了知识,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识到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从而培养了他们互助合作的意识。
三、运用转化——由未知到已知
数学知识的转化大多是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这就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并且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学生基础知识越扎实牢固,越容易将新旧知识链接,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学生在新旧知识转化过程中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主动寻找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主动学习新知识点。通过知识点间的转化,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数除法》一课是典型的新旧知识转化课程,学生只需要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即可,转化前提是商不变。因此,需要复习“商不变性质”的知识。首先,让学生计算40÷5=( ),400÷50=( ),4000÷500=( ),认真思考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运用了什么原理。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解决4÷0.5=( )÷( ),0.4÷0.05=( )÷( )等问题,可以将除数0.5扩大10倍,同时被除数4扩大10倍到40,商不变。也可以将除数0.05扩大100倍,同时被除数0.4扩大100倍,商不变。通过以上知识点复习,学生重温了“商不变性质”,并了解到小数除法中,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同样的倍数,转化成整数除法。在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练习题巩固知识。例如,把一根9米长的绳子剪成1.5米长,一共可以剪多少根?学生乍一看很复杂,属于小数除法,仔细分析思考发现,可以将小数转化成整数,即:将1.5扩大10倍到15,同时将9扩大10倍到90,然后再相除。从这个例子中,学生可以思考并得出结论:小数除法可以变成整数除法再计算。学习数学要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运用正确的数学方法一定能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转化的过程,只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就可以简化知识,从而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旧知识的转化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运用转化——由抽象到具体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小学生受年龄限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发达,仍然以形象、具体、直观的思维为主。针对学生思维模式发展限制,教师不应采取简单化、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而应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化思维。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拉近了学生与数学学习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让学生先以方格卡片为教具,剪出边长为3厘米和5厘米的正方形,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占的面积大?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会发现,计算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依据同样大小的方格来度量。继续让学生互动交流:用什么样的方格最方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发现用边长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最好。自然也就认识了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用方格卡片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每个方格看成是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这种数方格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认识了长方形面积后,可让学生用方格拼成教师指定面积的长方形,让学生认真思考:有几种拼法?面积分别是多少?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通过方格形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容易理解概念并掌握知识。
运用数学教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轻松愉快、生动有趣地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运用转化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更加有趣、生动,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变陌生为熟悉,变未知为已知,展现数学的魅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一、运用转化——由陌生到熟悉
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之一。转化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运用转化,将需要解决的陌生问题变成已经学过的熟悉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和认真思考,再结合已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陌生向熟悉的转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加深记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讨论如何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开始激烈讨论:有学生说平行四边形不规则,没法计算面积;有学生说把它变成两个三角形,分别计算面积后相加;有学生说把它分成三部分,两个三角形加一个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熟悉的图形。有學生立刻想到了长方形面积=长×宽,通过平移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学生动手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放到另一边,这样就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了已学知识长方形面积,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通过将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知识。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会的知识。知识的简便化方便了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学到了新知识。
二、运用转化——由复杂到简单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分散知识点,让复杂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抓住数学问题关键词语进行分析。通过转化,数学学习将变得更加准确、灵活、简单,学生将体会到运用转化解决问题有很大优势,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乐趣,体验分解简化问题的快乐。
在《异分母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前让学生预习并在上课时给学生留足时间互动讨论。首先,让学生计算[45]-[15]、[712]-[512]等同分母加减法并找到计算规律。学生开始互动讨论。有学生发现了规律:同分母之间可以直接相加减。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相加减知识后,开始让他们讨论:如果[310]+[215]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分组交流,各抒己见。有学生坚持换算成小数计算,有学生说分母和分子分别相加,还有学生在沉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相加减了呢?”这样就将异分母加减法变成了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在各小组分别介绍计算方法,小组间进行比较评价,选出最好的方法。经过激烈讨论,终于找到解决异分母加减的方法,那就是:将分母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然后再进行加减。也就是说,将[310]变成[930],将[215]变成[430],这样,[310]+[215]=[930]+[430]=[1330]。在这节课上,学生积极交流合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终于找到了计算方法。
通过互动讨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不仅加深了记忆,巩固了知识,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识到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从而培养了他们互助合作的意识。
三、运用转化——由未知到已知
数学知识的转化大多是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这就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并且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学生基础知识越扎实牢固,越容易将新旧知识链接,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学生在新旧知识转化过程中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主动寻找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主动学习新知识点。通过知识点间的转化,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数除法》一课是典型的新旧知识转化课程,学生只需要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即可,转化前提是商不变。因此,需要复习“商不变性质”的知识。首先,让学生计算40÷5=( ),400÷50=( ),4000÷500=( ),认真思考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运用了什么原理。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解决4÷0.5=( )÷( ),0.4÷0.05=( )÷( )等问题,可以将除数0.5扩大10倍,同时被除数4扩大10倍到40,商不变。也可以将除数0.05扩大100倍,同时被除数0.4扩大100倍,商不变。通过以上知识点复习,学生重温了“商不变性质”,并了解到小数除法中,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同样的倍数,转化成整数除法。在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练习题巩固知识。例如,把一根9米长的绳子剪成1.5米长,一共可以剪多少根?学生乍一看很复杂,属于小数除法,仔细分析思考发现,可以将小数转化成整数,即:将1.5扩大10倍到15,同时将9扩大10倍到90,然后再相除。从这个例子中,学生可以思考并得出结论:小数除法可以变成整数除法再计算。学习数学要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运用正确的数学方法一定能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转化的过程,只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就可以简化知识,从而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旧知识的转化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运用转化——由抽象到具体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小学生受年龄限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发达,仍然以形象、具体、直观的思维为主。针对学生思维模式发展限制,教师不应采取简单化、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而应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化思维。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拉近了学生与数学学习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让学生先以方格卡片为教具,剪出边长为3厘米和5厘米的正方形,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占的面积大?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会发现,计算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依据同样大小的方格来度量。继续让学生互动交流:用什么样的方格最方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发现用边长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最好。自然也就认识了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用方格卡片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每个方格看成是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这种数方格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认识了长方形面积后,可让学生用方格拼成教师指定面积的长方形,让学生认真思考:有几种拼法?面积分别是多少?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通过方格形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容易理解概念并掌握知识。
运用数学教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轻松愉快、生动有趣地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运用转化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更加有趣、生动,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变陌生为熟悉,变未知为已知,展现数学的魅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