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有着较强的推动力:在情境的激发下,学生可以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展开对问题的探究,同时能激发学习兴趣,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有效情境的创设。
一、注重情境的实用性
情境的创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是情境的创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这是创设情境的初衷,也是创设情境必须遵从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避免出现让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课堂之外的情形,这样才能让情境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时,教材中创设野餐情境,引出两个孩子平均分一些食品的问题,包括四个苹果、两瓶水和一个蛋糕。为什么教材中呈现的是这样的情境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主线串联在其中,两个人平均分一些食品,要“平均”分,怎么分呢?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可以用“4÷2=2”来表示,分两瓶水可以用“2÷2=1”来表示,那么平均分一个蛋糕呢,学生想到了“1÷2”的算式,但是这样的计算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能不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呢?这里不但让学生体验到应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验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而且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将二分之一与一半挂钩,从而理解分数的含义。之所以要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是因为“一半”是学生最熟悉的少于1的量,从这里入手是最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的。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因为追求情境的趣味性,用很多学生熟悉的故事来改编这个情境,虽然增添了趣味性,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缺失了切入点,缺少了铺垫,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情境的实用性,让情境起到应有的作用,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埋下伏笔,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顺畅地进行。
二、注重情境的适切性
情境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背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尝试解决新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切中大部分学生的经验,让他们能迅速融入情境,然后展开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一位教师创设了奥运会射击比赛决赛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小数,并引出小数,但是这样的情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他们还是无法体会这个小数表示什么含义,那么这样的情境仅起到引出课题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帮助不大。反思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旨在推动学生的兴趣,用民族自豪感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但是教师没有注重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没有为学生创设对小数便于展开研究的情境。其实在小数的教学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小数应该是货币中的小数,在很多场合,人们会用小数表示商品的单价,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认识这些小数的经验,在出示一个小数之后,他们能准确地说出几点几元表示几元几角,这就是学生认识小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推动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如,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认识到零點几元就是几角,让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发现一位小数就表示十分之几,这些环节都可以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在适切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有了好的基础,就能事半功倍,反之,把学生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就无从下手,难以展开。在上述案例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本身对于小数就是陌生的,再给学生一个射击比赛中的抽象的小数,那么学生是难以理解这个小数的含义的,接下来的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模仿。由此可见,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适切的情境是很重要的。
三、注重情境的推动性
有效的情境不但能帮助学生抽象出问题,还给了学生一个好的起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展开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索出新规律,掌握新知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如果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得出新的认识,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三只小猫去钓鱼的情境。在情境中首先通过三只小猫分早餐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将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三份,可以用分数三分之一来表示每只小猫分得的饼。然后,教师创设出钓鱼回家之后三只小猫分鱼的情境,面对一袋鱼,三只小猫还是要平均分,那么每只小猫分多少条鱼呢?学生借鉴之前平均分一个大饼的经验,得出了“三分之一”的结论。接着,教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了袋子中鱼的可能数量,让学生对照表象分一分,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体会,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将一个物体或者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平均分一个大饼和一袋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体会到新认识的分数与之前认识的分数的不同,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
案例中,情境对于学生的引领是显然的。首先,情境重新勾起了学生对分数的记忆,让学生顺理成章地将分数迁移到平均分一袋鱼的场景中。然后,对照情境中出现的不同的平均分的对象,学生体验到两个分数的不同,推动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四、注重情境的延展性
好的情境可以贯穿全课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情境的背景下逐步提升自己的认识,达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足情境,让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将问题串联起来,推动学生的整体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创设了一个寻宝的情境,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宝物在距离你三米处”的线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几个点,然后在不断思考过程中,学生发现离固定点距离是三米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圆周上所有的点,这就促使学生动态建构了圆,并且结合情境,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圆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华老师用“圆,一中同长也”来概括圆的特征,学生有很深的感悟。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情境并非到此为止,在全课总结之时,华老师又将之前的情境拿出来,提出“宝物可能出现的点仅仅在这个圆周上吗?”这个问题,驱动学生再次思考。随着学生想到了可能在上面3米处、下面3米处等位置,学生的目光被牵引到空间中,一个动态的圆球又构成了。
反思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这个情境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可延展的,在推动学生动态建构了圆的概念之后,学生又从中把握住圆的本质特征,并在之后的拓展中建构了圆球的概念,从而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逐步深入。
总之,有效的数学情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了解,寻找好的载体来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推动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领悟数学规律,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注重情境的实用性
情境的创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但是情境的创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这是创设情境的初衷,也是创设情境必须遵从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避免出现让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课堂之外的情形,这样才能让情境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时,教材中创设野餐情境,引出两个孩子平均分一些食品的问题,包括四个苹果、两瓶水和一个蛋糕。为什么教材中呈现的是这样的情境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主线串联在其中,两个人平均分一些食品,要“平均”分,怎么分呢?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可以用“4÷2=2”来表示,分两瓶水可以用“2÷2=1”来表示,那么平均分一个蛋糕呢,学生想到了“1÷2”的算式,但是这样的计算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能不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呢?这里不但让学生体验到应该用除法解决问题,体验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而且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将二分之一与一半挂钩,从而理解分数的含义。之所以要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是因为“一半”是学生最熟悉的少于1的量,从这里入手是最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的。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因为追求情境的趣味性,用很多学生熟悉的故事来改编这个情境,虽然增添了趣味性,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缺失了切入点,缺少了铺垫,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重情境的实用性,让情境起到应有的作用,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埋下伏笔,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更顺畅地进行。
二、注重情境的适切性
情境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背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尝试解决新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切中大部分学生的经验,让他们能迅速融入情境,然后展开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一位教师创设了奥运会射击比赛决赛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小数,并引出小数,但是这样的情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他们还是无法体会这个小数表示什么含义,那么这样的情境仅起到引出课题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帮助不大。反思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旨在推动学生的兴趣,用民族自豪感来激发学生的情绪,但是教师没有注重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没有为学生创设对小数便于展开研究的情境。其实在小数的教学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小数应该是货币中的小数,在很多场合,人们会用小数表示商品的单价,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认识这些小数的经验,在出示一个小数之后,他们能准确地说出几点几元表示几元几角,这就是学生认识小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推动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如,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认识到零點几元就是几角,让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发现一位小数就表示十分之几,这些环节都可以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在适切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有了好的基础,就能事半功倍,反之,把学生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就无从下手,难以展开。在上述案例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本身对于小数就是陌生的,再给学生一个射击比赛中的抽象的小数,那么学生是难以理解这个小数的含义的,接下来的学习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模仿。由此可见,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适切的情境是很重要的。
三、注重情境的推动性
有效的情境不但能帮助学生抽象出问题,还给了学生一个好的起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展开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索出新规律,掌握新知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如果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得出新的认识,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三只小猫去钓鱼的情境。在情境中首先通过三只小猫分早餐来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将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三份,可以用分数三分之一来表示每只小猫分得的饼。然后,教师创设出钓鱼回家之后三只小猫分鱼的情境,面对一袋鱼,三只小猫还是要平均分,那么每只小猫分多少条鱼呢?学生借鉴之前平均分一个大饼的经验,得出了“三分之一”的结论。接着,教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了袋子中鱼的可能数量,让学生对照表象分一分,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体会,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将一个物体或者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平均分一个大饼和一袋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体会到新认识的分数与之前认识的分数的不同,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
案例中,情境对于学生的引领是显然的。首先,情境重新勾起了学生对分数的记忆,让学生顺理成章地将分数迁移到平均分一袋鱼的场景中。然后,对照情境中出现的不同的平均分的对象,学生体验到两个分数的不同,推动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四、注重情境的延展性
好的情境可以贯穿全课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情境的背景下逐步提升自己的认识,达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足情境,让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将问题串联起来,推动学生的整体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创设了一个寻宝的情境,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宝物在距离你三米处”的线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几个点,然后在不断思考过程中,学生发现离固定点距离是三米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圆周上所有的点,这就促使学生动态建构了圆,并且结合情境,学生可以很好地体会到圆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华老师用“圆,一中同长也”来概括圆的特征,学生有很深的感悟。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情境并非到此为止,在全课总结之时,华老师又将之前的情境拿出来,提出“宝物可能出现的点仅仅在这个圆周上吗?”这个问题,驱动学生再次思考。随着学生想到了可能在上面3米处、下面3米处等位置,学生的目光被牵引到空间中,一个动态的圆球又构成了。
反思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这个情境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可延展的,在推动学生动态建构了圆的概念之后,学生又从中把握住圆的本质特征,并在之后的拓展中建构了圆球的概念,从而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逐步深入。
总之,有效的数学情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了解,寻找好的载体来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推动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领悟数学规律,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