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不断推动学生质疑、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再单调,让学生在充分经历的基础上累积数学学习经验,使之能应对未来的学习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让学生的探究生态更完善、探究环境更优越,也让他们的探究更真实、更到位。
一、正视探究作用,搭建探究舞台
很多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一方面教师关注的重点还在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上,他们认为学生在经历探究之后获得的知识完全可以直接告知他们,节省的时间可以用做习题巩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学生的探究不到位,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多不可控的状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即便组织学生探究,也是呈现一些浅薄的问题,让学生在形式上展示“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这样的探究是伪探究,起不到实际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视探究对于推动学生发展的作用,积极搭建舞台,让学生的探究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因为有了之前学习几种不同平面图形面积的经验铺垫,我直接将问题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在之后组织集体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了学生的思路是开阔的。有的学生将梯形从两条腰中间切开,通过旋转将梯形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如图1),还有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从两条腰的中点作与底边平行的线,通过旋转和平移将梯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如图2)。在交流中学生肯定这两种方法是正确的,并且经过推理,学生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于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乘高。在对比两种方法的时候,学生认为其共性在于转化,不同点在于长方形的形状不同。当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还展示了其他的方法,有的学生就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了类似的方法,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几种不同的方法最终归结到相同的计算公式上,让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信任,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得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想到了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将之前学习的经验迁移过来之外,学生想到的方法1和方法2是比较有创意的,这样的发现建立在他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与探究性学习方式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舞台,需要教师的信任,需要教师的放手,当学生习惯用探究的方式去获得时,他们的探究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二、聚焦探究过程,推动学生成长
对学生而言,学习的途径不同,收获也不同,那么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要有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只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提升才是他们学习的高阶目标。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推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成长。
1.明确方向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有展开的基础,在展开探究之前,学生首先要明白已经知道了什么,需要去探究什么,探究的关键要素是什么,等等,这样他们的探究才有方向,才会有成效。
例如,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板上的钉子数相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多边形的面积与图形内部的钉子数有关还是边上的钉子数有关,以及探索这个规律需要进行的操作是什么。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然后在组内分工,一部分学生研究图形内部钉子数不变的前提下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的关系,一部分学生研究图形边上的钉子数不变时图形面积与图形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工让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有了层次,在后续的探究中,不少小组有了发现,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了学生探究成果的整合,让学生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2.猜想和操作是探究的要素。探究性学习与思考有本质的区别,思考是梳理已知条件,通过一定的分析推理发现规律或者结论,而探究是注重实验和实践的,是通过操作活动来探求规律的过程。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首先他们要有一个方向性的预见,然后再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所以总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猜想和实践操作是探究不可或缺的要素。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通过情境创设求出圆锥体积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很多学生将圆锥的体积计算问题归结到圆柱上,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做了猜想。然后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实践研究,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其实这个结论得出很简单,但是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将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结合起来就已经展示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他们展开实践探究的基础。
三、提供交流平台,展示探究成果
探究的过程更多是学生独自经历的,而学生要在数学上取得长足的發展,还需要在探究之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在探究之后,教师组织的集体交流要充分、完整,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其他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形成想法上的对峙,那是理想的结果。无论学生的探究过程与其他学生是否相同,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之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充分,对于其他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更有发言权。
例如,在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在明确了探究目标之后,我就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自己独立探究,有的学生在小范围展开合作探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按照教材中设计的表格来探究,他们将棱长不同的大正方体切开后形成的各种不同小正方体的个数填入表格中,然后从观察数据、寻找数据的规律入手来探索规律。在观察这些数据的时候,学生的发现还是浅层的,比如,一些学生将这些小正方体的个数归结成“都是偶数”“越来越大”等,显然这些并不是本质的数学规律。在另外一些学生的发言中,他们结合找到不同种类的小正方体的过程来发现规律,学生提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是在棱上找到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发现这些数都是12的倍数,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是在面上找到的,所以这些数都是6的倍数,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去除掉数据中的12和6,再去挖掘规律,很快发现不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棱长是相关的,从而推动学生迅速找到了规律。
总之,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推动学生能力提升和思维方式改善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样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打好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推动学生的猜测、实践和尝试,要组织好学生的后续交流,让学生的探究落到实处,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得到多元的收获和发展,真正让探究性学习绽放华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麒麟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
一、正视探究作用,搭建探究舞台
很多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一方面教师关注的重点还在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上,他们认为学生在经历探究之后获得的知识完全可以直接告知他们,节省的时间可以用做习题巩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学生的探究不到位,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多不可控的状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即便组织学生探究,也是呈现一些浅薄的问题,让学生在形式上展示“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这样的探究是伪探究,起不到实际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视探究对于推动学生发展的作用,积极搭建舞台,让学生的探究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因为有了之前学习几种不同平面图形面积的经验铺垫,我直接将问题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在之后组织集体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了学生的思路是开阔的。有的学生将梯形从两条腰中间切开,通过旋转将梯形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如图1),还有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从两条腰的中点作与底边平行的线,通过旋转和平移将梯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如图2)。在交流中学生肯定这两种方法是正确的,并且经过推理,学生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于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乘高。在对比两种方法的时候,学生认为其共性在于转化,不同点在于长方形的形状不同。当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还展示了其他的方法,有的学生就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中找到了类似的方法,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几种不同的方法最终归结到相同的计算公式上,让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信任,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得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想到了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将之前学习的经验迁移过来之外,学生想到的方法1和方法2是比较有创意的,这样的发现建立在他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与探究性学习方式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舞台,需要教师的信任,需要教师的放手,当学生习惯用探究的方式去获得时,他们的探究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二、聚焦探究过程,推动学生成长
对学生而言,学习的途径不同,收获也不同,那么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要有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只是学习中的一部分,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提升才是他们学习的高阶目标。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推动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成长。
1.明确方向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探究学习需要有展开的基础,在展开探究之前,学生首先要明白已经知道了什么,需要去探究什么,探究的关键要素是什么,等等,这样他们的探究才有方向,才会有成效。
例如,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猜想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板上的钉子数相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多边形的面积与图形内部的钉子数有关还是边上的钉子数有关,以及探索这个规律需要进行的操作是什么。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然后在组内分工,一部分学生研究图形内部钉子数不变的前提下面积和边上的钉子数的关系,一部分学生研究图形边上的钉子数不变时图形面积与图形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分工让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且有了层次,在后续的探究中,不少小组有了发现,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组织了学生探究成果的整合,让学生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2.猜想和操作是探究的要素。探究性学习与思考有本质的区别,思考是梳理已知条件,通过一定的分析推理发现规律或者结论,而探究是注重实验和实践的,是通过操作活动来探求规律的过程。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首先他们要有一个方向性的预见,然后再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所以总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猜想和实践操作是探究不可或缺的要素。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通过情境创设求出圆锥体积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很多学生将圆锥的体积计算问题归结到圆柱上,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做了猜想。然后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实践研究,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其实这个结论得出很简单,但是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将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结合起来就已经展示出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他们展开实践探究的基础。
三、提供交流平台,展示探究成果
探究的过程更多是学生独自经历的,而学生要在数学上取得长足的發展,还需要在探究之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在探究之后,教师组织的集体交流要充分、完整,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其他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能形成想法上的对峙,那是理想的结果。无论学生的探究过程与其他学生是否相同,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之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充分,对于其他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更有发言权。
例如,在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在明确了探究目标之后,我就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自己独立探究,有的学生在小范围展开合作探究,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按照教材中设计的表格来探究,他们将棱长不同的大正方体切开后形成的各种不同小正方体的个数填入表格中,然后从观察数据、寻找数据的规律入手来探索规律。在观察这些数据的时候,学生的发现还是浅层的,比如,一些学生将这些小正方体的个数归结成“都是偶数”“越来越大”等,显然这些并不是本质的数学规律。在另外一些学生的发言中,他们结合找到不同种类的小正方体的过程来发现规律,学生提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是在棱上找到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发现这些数都是12的倍数,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是在面上找到的,所以这些数都是6的倍数,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去除掉数据中的12和6,再去挖掘规律,很快发现不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棱长是相关的,从而推动学生迅速找到了规律。
总之,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推动学生能力提升和思维方式改善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样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打好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推动学生的猜测、实践和尝试,要组织好学生的后续交流,让学生的探究落到实处,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得到多元的收获和发展,真正让探究性学习绽放华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麒麟小学)
(责任编辑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