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阅读,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延伸,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乐趣可以激发学生产生阅读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充,丰富课程内容,从而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学生积极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扩充,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和秋天有关的事物的声音,如秋雨、秋风等,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是否在课文中可以找到相关描述。此外,还可以组织模拟声音的比赛,随机选取学生,自选角度为同学模拟秋的声音,比一比谁模仿的最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秋的声音”,并且为大家表演出来,如大雁南飞的声音、蟋蟀的声音等等。
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课堂也会因此变得趣味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会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二、传授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阅读中并不会注重技巧的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提升。阅读不仅是主观行为,更需要客观方法的指引。科学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帮助学生理清主次,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文体不尽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讲解记叙文《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要让學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首先需要分清本文是什么类型的记叙文,写人、记事还是写景?针对本篇课文,主要刻画的是狼牙山的五位英雄,因此属于写人记叙文。接下来就涉及记叙文六要素的问题,也就是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教师可以以此六要素为线索,引导学生概括原文内容。此外,教师需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时间,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以往学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并没有以学习的眼光看待课文,而是像看故事一样,了解情节后就不愿意继续深入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和娱乐消遣的界限,让学生了解高效阅读需要分清阅读层次,制定每一阶段的阅读目标。比如,初读只是用来扫清生字词障碍,这一课出现很多生字词,如斩钉截铁、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四字成语出现较多,初读需要解决这些语言基础知识。第二阶段细读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因此这一阶段着重分析的是文章的核心句,让学生感受五壮士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以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第三阶段是精读环节,主要是品味文章中的精彩段落,以赏析为主。三个层次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技巧,还懂得了如何阅读相同题材文章的方法。
教师在上述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方法。所谓的科学阅读,指的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每一个阅读阶段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让阅读变得更有针对性,这样不仅能够全方位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还能提升阅读效率,让阅读变得妙趣横生。
三、巧设课文疑问,激发阅读积极性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巧妙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展开,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看得更多,想得更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重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深化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所读内容产生强烈兴趣,从而真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一课将主要围绕资料进行,学生学习完这篇课文,只能掌握相关史实,却无法在内心深处产生真正的触动。这样的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更是背离了教学初衷。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建构具有讨论价值或者能够引人思考的问题,比如针对本课,教师可以提出很多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它到底美在何处呢?能否用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圆明园今昔对比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圆明园被毁了?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需要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学生为了得到答案会仔细阅读课文,不仅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也会帮助学生掌握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经过重读,结合具体史料,对圆明园毁灭痛心的同时,也会产生真正的思考,那就是在当下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参与性。
阅读需要带着思考,没有经过思考的阅读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真正的阅读。对小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比单纯的基础知识教学要重要得多。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立足生活实际,实现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知识储备自然也不一样。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喜欢的阅读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需要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此外,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 从而完成高效阅读。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整篇故事都是围绕周恩来总理展开的。说起周恩来总理,以他为主要人物的文章并不少。比如,学生此前学习的《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就和周恩来总理有关。当然还有一些知识储备深厚的学生还能说出其他和周总理有关的文章,如《一夜的工作》和《周总理的睡衣》等。鉴于这一现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综合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比《一夜的工作》和《难忘的泼水节》,感受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的初步教学任务应该侧重于梳理文章的生字词以及容易出错的字词的解析上。而对于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情感目标的把握,比如感受课文中蕴藏的情感,在明确文章主旨的前提下让学生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可以鼓励他们讲讲周总理的其他故事。
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将阅读教学进行分层处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任务集中在生字词的梳理掌握层面,基础水平中等的则进行比较式阅读,综合水平较高的则围绕文章情感进行。这样的教学能够兼顾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总之,自主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只有提升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学生才算真正走入语文世界,实现在文学的天堂漫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设置有价值的提问,实现高效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明道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妤)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延伸,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乐趣可以激发学生产生阅读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充,丰富课程内容,从而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学生积极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扩充,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和秋天有关的事物的声音,如秋雨、秋风等,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是否在课文中可以找到相关描述。此外,还可以组织模拟声音的比赛,随机选取学生,自选角度为同学模拟秋的声音,比一比谁模仿的最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秋的声音”,并且为大家表演出来,如大雁南飞的声音、蟋蟀的声音等等。
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课堂也会因此变得趣味盎然,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会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二、传授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阅读中并不会注重技巧的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提升。阅读不仅是主观行为,更需要客观方法的指引。科学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帮助学生理清主次,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文体不尽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讲解记叙文《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要让學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首先需要分清本文是什么类型的记叙文,写人、记事还是写景?针对本篇课文,主要刻画的是狼牙山的五位英雄,因此属于写人记叙文。接下来就涉及记叙文六要素的问题,也就是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教师可以以此六要素为线索,引导学生概括原文内容。此外,教师需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时间,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以往学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并没有以学习的眼光看待课文,而是像看故事一样,了解情节后就不愿意继续深入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和娱乐消遣的界限,让学生了解高效阅读需要分清阅读层次,制定每一阶段的阅读目标。比如,初读只是用来扫清生字词障碍,这一课出现很多生字词,如斩钉截铁、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四字成语出现较多,初读需要解决这些语言基础知识。第二阶段细读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因此这一阶段着重分析的是文章的核心句,让学生感受五壮士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以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第三阶段是精读环节,主要是品味文章中的精彩段落,以赏析为主。三个层次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阅读技巧,还懂得了如何阅读相同题材文章的方法。
教师在上述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方法。所谓的科学阅读,指的是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每一个阅读阶段布置不同的阅读任务,让阅读变得更有针对性,这样不仅能够全方位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还能提升阅读效率,让阅读变得妙趣横生。
三、巧设课文疑问,激发阅读积极性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巧妙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展开,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看得更多,想得更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重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问题中深化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所读内容产生强烈兴趣,从而真正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一课将主要围绕资料进行,学生学习完这篇课文,只能掌握相关史实,却无法在内心深处产生真正的触动。这样的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更是背离了教学初衷。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建构具有讨论价值或者能够引人思考的问题,比如针对本课,教师可以提出很多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它到底美在何处呢?能否用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圆明园今昔对比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圆明园被毁了?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需要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学生为了得到答案会仔细阅读课文,不仅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也会帮助学生掌握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经过重读,结合具体史料,对圆明园毁灭痛心的同时,也会产生真正的思考,那就是在当下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参与性。
阅读需要带着思考,没有经过思考的阅读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真正的阅读。对小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比单纯的基础知识教学要重要得多。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四、立足生活实际,实现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知识储备自然也不一样。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喜欢的阅读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需要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此外,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 从而完成高效阅读。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整篇故事都是围绕周恩来总理展开的。说起周恩来总理,以他为主要人物的文章并不少。比如,学生此前学习的《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就和周恩来总理有关。当然还有一些知识储备深厚的学生还能说出其他和周总理有关的文章,如《一夜的工作》和《周总理的睡衣》等。鉴于这一现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综合水平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比《一夜的工作》和《难忘的泼水节》,感受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的初步教学任务应该侧重于梳理文章的生字词以及容易出错的字词的解析上。而对于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情感目标的把握,比如感受课文中蕴藏的情感,在明确文章主旨的前提下让学生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可以鼓励他们讲讲周总理的其他故事。
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将阅读教学进行分层处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任务集中在生字词的梳理掌握层面,基础水平中等的则进行比较式阅读,综合水平较高的则围绕文章情感进行。这样的教学能够兼顾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总之,自主阅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只有提升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学生才算真正走入语文世界,实现在文学的天堂漫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设置有价值的提问,实现高效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明道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