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的表达从“以说为主”向“以写为主”过渡,也就是要求他们用比较准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模仿借鉴他人的写法不失为一种好途径。那么,如何使仿写成为学生作文起步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让学生更快捷地进入写作之门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悟得以下几点体会:
一、 精选范例,让仿写有“章”可循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但绝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与理解力等方面的阻碍,阅读的量不可能很大,阅读的面也不可能很广,除了习作练习中提供的例文外,学习的课文应该是模仿的最好范本。教师将一篇篇课文作为了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文字和学习表达的例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都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习作之难无非两点,即“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大问题,如将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所学的课文就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种习作该“写什么”和“怎么写”。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课文中可以仿写的内容和形式,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进行有效的模仿,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习作的难度,并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比如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写的,有着清晰的条理,是学生仿写的典范。课文中不少段落是非常精彩的,值得细细品读与用心仿写,我们不妨用好这样的文本来指导学生仿写,这样能更好地将文本语言内化,并外化为语言的表达。
二、 授予技巧,让仿写有“法”可依
写作知识和技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写作技巧的习得尤为重要。对于写作技巧,阅读指导课上当讲则讲,但要讲得巧妙,要结合例文适当讲授。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怎么写”的难度远大于“写什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教师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然后要求孩子把活动过程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几个成绩差不多的孩子,却会写出水平相差较大的作文。这说明儿童掌握了一定的习作素材后,要想通过书面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还得有表达的方法,也就是句式、段式、写法等书面表达方法。所以,习作技巧的指导是必不可缺的。
三年级的写是着眼于段的训练,对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学生习作训练从组词联句过渡到以句构段。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从段的构成方法入手,不总结归纳出段的构成规律,那么,学生是无法把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训练的要求分清轻重主次,组织成合乎表达规范的段落,而写出来的文字常常是词不达意的。所以,结合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认识课文典型的构段方法和规律,并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模仿书面表达。
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课文第四自然段以“原野热闹非凡”为中心句,从豆荚、高粱和榛树叶子丰收的喜气景象等不同的侧面,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描写。通过对这个段落的构段方法实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构段的一般方法,即先总写然后具体展开。掌握了方法,再进行仿写练习。如学生仿写例文:
“十一”黄金周,同里镇可热闹了!大街上到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一边谈笑,一边欣赏着同里的古镇风光;退思广场上,处处张灯结彩、鲜花朵朵;明清街的店铺前,也是人山人海,生意兴隆,店家忙得乐开了花。
学生能仿照课文,先总写(以中心句开头),然后围绕中心词“热闹”,分“大街上”“广场上”“店铺前”三个方面具体写了“热闹”的情形,条理分明,有章可循。
三、 巧设练点,让写作由仿到创
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时,要遵循儿童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但是,仿只是一种途径,孩子掌握了仿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挖掘文本的留白处,在教学中巧设练点,把孩子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学会选材,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从仿写到创新。
如在学习完《三袋麦子》一课后,教师让学生想像写作,“如果土地爷爷也送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这一仿写练习,有一些孩子仿写的故事与课文大同小异,毫无新意,与原文仅修改了几个词而已,而有的孩子,能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启发,写自己拿到这袋子麦子以后,不是像小猪这样全吃光,也不是像小猴一样全种光,而是选择了吃一半,种一半的方式,另外还把种出的麦子出售,买得许多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三袋麦子(新编)》是仿写成功的,有着创新的元素,也是值得鼓劲与欣
赏的。
有人曾说:“模仿是母,创新是子。”从仿入创,这一步最为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孩子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苛求、挑剔,要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力求仿入创,创出精彩。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一、 精选范例,让仿写有“章”可循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但绝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与理解力等方面的阻碍,阅读的量不可能很大,阅读的面也不可能很广,除了习作练习中提供的例文外,学习的课文应该是模仿的最好范本。教师将一篇篇课文作为了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文字和学习表达的例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都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习作之难无非两点,即“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大问题,如将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所学的课文就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种习作该“写什么”和“怎么写”。挖掘教材资源,精心选择课文中可以仿写的内容和形式,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进行有效的模仿,有助于学生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从而降低起步习作的难度,并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比如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写的,有着清晰的条理,是学生仿写的典范。课文中不少段落是非常精彩的,值得细细品读与用心仿写,我们不妨用好这样的文本来指导学生仿写,这样能更好地将文本语言内化,并外化为语言的表达。
二、 授予技巧,让仿写有“法”可依
写作知识和技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写作技巧的习得尤为重要。对于写作技巧,阅读指导课上当讲则讲,但要讲得巧妙,要结合例文适当讲授。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怎么写”的难度远大于“写什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教师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然后要求孩子把活动过程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几个成绩差不多的孩子,却会写出水平相差较大的作文。这说明儿童掌握了一定的习作素材后,要想通过书面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还得有表达的方法,也就是句式、段式、写法等书面表达方法。所以,习作技巧的指导是必不可缺的。
三年级的写是着眼于段的训练,对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学生习作训练从组词联句过渡到以句构段。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从段的构成方法入手,不总结归纳出段的构成规律,那么,学生是无法把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训练的要求分清轻重主次,组织成合乎表达规范的段落,而写出来的文字常常是词不达意的。所以,结合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认识课文典型的构段方法和规律,并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模仿书面表达。
如三年级上册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课文第四自然段以“原野热闹非凡”为中心句,从豆荚、高粱和榛树叶子丰收的喜气景象等不同的侧面,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描写。通过对这个段落的构段方法实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构段的一般方法,即先总写然后具体展开。掌握了方法,再进行仿写练习。如学生仿写例文:
“十一”黄金周,同里镇可热闹了!大街上到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一边谈笑,一边欣赏着同里的古镇风光;退思广场上,处处张灯结彩、鲜花朵朵;明清街的店铺前,也是人山人海,生意兴隆,店家忙得乐开了花。
学生能仿照课文,先总写(以中心句开头),然后围绕中心词“热闹”,分“大街上”“广场上”“店铺前”三个方面具体写了“热闹”的情形,条理分明,有章可循。
三、 巧设练点,让写作由仿到创
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时,要遵循儿童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特征。但是,仿只是一种途径,孩子掌握了仿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挖掘文本的留白处,在教学中巧设练点,把孩子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学会选材,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从仿写到创新。
如在学习完《三袋麦子》一课后,教师让学生想像写作,“如果土地爷爷也送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呢?”这一仿写练习,有一些孩子仿写的故事与课文大同小异,毫无新意,与原文仅修改了几个词而已,而有的孩子,能从故事内容中受到启发,写自己拿到这袋子麦子以后,不是像小猪这样全吃光,也不是像小猴一样全种光,而是选择了吃一半,种一半的方式,另外还把种出的麦子出售,买得许多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三袋麦子(新编)》是仿写成功的,有着创新的元素,也是值得鼓劲与欣
赏的。
有人曾说:“模仿是母,创新是子。”从仿入创,这一步最为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孩子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苛求、挑剔,要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力求仿入创,创出精彩。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