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63hs63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里眼”所指即是一种凝视,在全球化、同一化的世界里可供选择的消费方式看似花样繁多,实则千篇一律。人造景观中的真人秀剧情抓住观众的胃口,在传媒的覆盖下世界次序变得共识性和电视化,连战争也和从前不同了,正如鲍德里亚所认为的:所有战场上的新闻都在对战争无条件的模仿,法国国旗投射在“伦敦眼”、柏林的勃兰登堡门上。除去斯拉沃(齐泽克)对于欧洲犬儒自由派的激烈批判之外,或许这样的做法也有其价值。毕竟它提醒了我们:以安全之名筑起的边境和防线,向来带进更多的不安全。在一轮叉一轮糖衣炮弹的轰炸中,仿真世界中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屏幕,限见不为实。正如那则古老的悖论,一切真的都将被证伪,而假将成真。
  在视网膜结构允许的范畴之内,局限性影响我们的心象,如何从简单的图像志,即题材、隐喻、象征中脱离出来回归到自然面前,我们的世界只存在暂时的描述,而艺术就是去证明这种偶在的语言对表象世界的作用。此次参展艺术家中如马立华、周槟榔、朱泓霖等的作品正是要去探讨这种偶在的、语言中的、极简的暗示,通过对于自身的考古,他们的“遗物”可见或不可见,映像成为牢笼外的天空。徐悦的作品表现了从目力所及的洪荒里到宇宙的冷酷仙境,而李梦云却恰恰在经营着某种混乱与秩序。现代望远镜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可以看到宇宙的更远处和更暗的天体。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使我们在理解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方面也上了一个新层次。此次展出的《十的次方》是一组系列作品,它一直在进行中,并未完成,至于今后会成为什么样子,作为创作者的我本身对其也充满了期待。而其产生则源于对宇宙和太空的思考。库布里克在《太空漫步2001》里对于身体和宇宙的认识就颇有“千里眼”的意味,时间与存在不再是并行关系,而人类只能处在形式主义阶段,正如我们对于感情和天气的预报频频出错。艺术如同一次次出错的感情或天气,但的确迷人。
  艺术家王小双更愿意将这种絮明组装成不确定的连续话语,就像对艺术的创造和享受需要融合两种互相排除的心理态度,对于城市的伤逝和哀悼被视觉逻辑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而数学作为宇宙的方程式,这一点毫无疑问,呈现在顾奔驰的作品中,表现得充满爆发力同时却又冷静异常。里尔克曾谈到生活和伟大的艺术之间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即成为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从制造符号到消解符号的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同时庆祝着真实自我的消失和漫画般的自我复活。在生活沦为一种在其形式后追赶却又找不着其形式本身的无谓运动,大众传媒在他身上失效了。金晟嘉却打着红旗反红旗,通过各类新闻和流行文化中的伪善煽情脸谱和灾难符号(凶杀、死亡、革命)去暗示图像泛滥的冷暴力,媒介的暴力体现在它不知不觉已然成为了我们时代的生活指南,一旦我们失去了生活指南以及对于媒体更新的心理期待,我们将失去支点。
  “千里眼“可以无限的诠释,距离可近可远,词与句之间的错位,透视与反透视等等,在展览中以视觉形式弥漫出一些可称之为思想的东西,凭此,艺术如何终结·丹托的话只是一个诡计或政治姿态罢了。
其他文献
普鲁斯特说:“没有隐喻就没有真正的记忆,这一句判断是深刻的片面,为了全面需要补上——没有转喻,就没有记忆的联系,没有故事,没有小说。”诚如展览喻体——幻像,喻体指代特定时期的人物,多角度地描绘中国香港在远离内地背景之下,殖民地文化孕育出港人特有的脸谱,从身体、个体到群体。  摄影在配合着历史语境,事实上这很危险,展览的着眼点放置在文化的交融上,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保持沉默,我认为这是转喻能力丧失
期刊
沈少民,国际著名当代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家,目前生活与工作于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其作品以装置、影像以及观念绘画等创作方式为主,常常曲折地呈现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并作深刻反思。展览“这里没有问题——沈少民作品”展是沈少民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个展。其名称源自现成品艺术的发明者马塞尔·杜尚的一句名言:“哪里没有问题,哪里就不会有解决方案。问题是思想的发明。”以这个侼论作为一个出发点,沈少民阐发了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展览“隐藏与无名”在题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滔曦(以下简称“潘”):这批作品大部分都是在2015年所作,是这个阶段心境的真实笔录,我把自己隐藏在这些笔画无穷尽的交织之中。这便是“写”,而不是“画”。大部分作品又恰恰有一个共同的隐喻,画面所表现的形体都有突兀的被遮蔽的部分——一种秘密的存在。隐藏之物对我来说即是“魅惑”。无名:无可名状之意,无法尽诉,不可理喻
期刊
十多年前看到尹朝阳作品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残阳如血色的天安门广场、影影绰绰的汹涌人潮、面目惊恐奋力抬石的孤独男人、令人头晕目眩的圆形辐射…-这些绘画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戏剧意味,尹朝阳这个名字也随着撕扯般的笔触以及刺痛感的色彩,深深留在了脑海。后来读到马塞尔-杜尚“一幅不能带来震撼的画不是一幅好画”这句话时,在脑中跳出的第一个画家仍是尹朝阳。  当年的“神话”系列中,尹
期刊
熟悉于艾君的人也不会对以下几个概念感到陌生:“黑画”、“素描式绘画”、“绘画装置”、“个人文体”、“第三绘画”、“绘画文体”。关于绘画理论的描述,于艾君有着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并非是被广泛认可的,却是其始终坚守的。但这些标签式的词汇一方面让我们更快进入艺术家的语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固定印象的成见。然而成见并非偏见,在阅读于艾君的作品时,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与“标签”有关的概念:什么是“第三
期刊
19世纪末,尚处弱冠之年的超现实主义诗歌鼻祖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lmb8LId,1854-1891)挥就出“La vIeest d’ailleurs!”的经典诗句,其中的“allIeurs”可直译为“其他”。尔后,米兰·昆德拉以其译义“生活在别处”为名著书。一百多年来,兰波的诗句被激进的青年们奉若圭臬,从现状里出走,亦当成为在青春年华里该怀揣持有的姿态。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
期刊
“物之微”的关注点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品中出现的、使用的物质性材料,这部分和“物”相关;其次是每个艺术家所选择的特定材料,以及材料出现的语境、材料和艺术家的具体关系,这部分和“微”有关。“物之微”的起点是在绘画中加入现成品,赋予其以非平面的物质感,这并不是新近之举,概括而言,作为一种趋势它几乎同时发生在欧洲和美国的抽象主义艺术发展式微之后,常常被看作是对抽象主义所强调的艺术家主观性、表现。性的反
期刊
王亚彬,人称“王员外”。这称谓很准确,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者,在缝隙中安身立命,却能江湖飘转,任性地迁移。2015年春,王骁从北京来电话,说要约我去歙县看王亚彬的工作室。我非常吃惊,他不是在郑州吗?原来,王亚彬早已把工作室搬到了歙县渔梁坝附近的紫阳桥边!  那个地方我太熟悉了! 1999年的秋天我就去过,在狮子桥附近还画过好几张写生,后来又去过几次。从14世纪至17世纪,这三百年,练江比今天的黄浦江
期刊
艺术家的艺术  尼采曾在《欢愉的知识》前言里召唤,“啊,要是你能直正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但这是“另一种艺术……一种艺术家的艺术,一种只为艺术家存在的艺术”!本次“大同大张个展”呈现的就是尼采所说的“另一种艺术”,“艺术家的艺术”。  大张的思想和尼采密切相关。他承袭了尼采积极的悲剧观,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是非常之荒唐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证明其“思想的存在”,不得不“去做肉体的厮杀”
期刊
赤道的定义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如果将地球看作一个绝对的球体,那么赤道则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这样的划分无疑是基于二元的基础上的,而赤道本身正是二元论无法清晰划分的中间地带,是事物的临界状态,含混而清晰。廖斐在Vanquard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呈现了赤道这一概念及其在生活世界的投射与艺术家工作生活的交集。  赤道这一概念是我们在克服主观相对建立客观秩序的“科学态度”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