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偏偏叫『如意』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87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上下五千年,汉字的文化博大精深,带有喜庆色彩的词语不胜枚举,可是却为何不以祥瑞、吉祥、长寿之类的名称来指代如意?
  有研究学者告诉笔者,以名称、原型为主体建立中国文化体系,这是深层次探寻一样事物所应掌握的原则之一。下面我们就从字形和器型两个方面,来看看“如意”的究竟。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如意的意字,分开来看是音加心,心音相和,从而虔诚地与神明进行沟通。这里需要补充几句,魅,是古人生活的世界、意识形态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以科技为本的现代人试图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他们,就不能不顾及到魅这种神秘色彩的存在,千万不要简单地将魅归为迷信一类。
  言归正传,谈到“音”这个字,会让人联想到音律、乐律。而回归本质来看,在古代中国的早期,比如孔子以前,其实音乐是用来祭祀的,它是一种神圣的代表,早期的中国汉字中,“声”与“圣”相通,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古人看来,乐律与天律是相通的,因此,虔诚地以心音与神明进行沟通,方能“如”愿。从字面上看,如意二字,与古人世界中的律、例是相合的。
  或许,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的性格不无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表现为一种“内合”,你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含蓄。像长寿之类的词语,是一种“外在”的体现(不妨理解成过于直白),而从“内合”的层面分析,每个人的心意、所求都不一样,“如意”反映出人作为个体的主体性,体现了实实在在的生命感。
  另外,从器型上来看,笔者认为,如意应当是种信仰的产物。虽然流传下来的每一把如意都有着自己细节工艺的不同,但大体上,它的形状与北斗七星的分布非常相像。众所周知,古人对于北斗七星的崇拜是无以复加的,掌管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甚至律法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天律,核心是一个“气”字。所以笔者更愿意将如意看成是一种古人联系人际与天际的物品,与权力没有多大关系,痒痒挠的起源恐怕更是不大靠谱。
  在古人眼中,云實则也是由气而生,有些如意头做成云纹的图案,笔者想也当是此解。
  既然往上看与天际的“气”相关,往下走同样有迹可循。以灵芝造型的如意为例,古人认为菌类是很神秘的东西,灵芝就是如此,它由气集合而生,是神仙赐予的,自古以来就是长寿的象征。
  以“气”为根本,从无生有的状态、理念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人执如意,将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联系起来,实际上也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综上所述,据笔者的推测,也许魏晋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对于如意的产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文化原本也是社会不断演变之中的杂交产物,但如意的根,主体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
  写到这里,想到一个例子很有些意味,是关于清朝嘉庆皇帝的,这一位对于如意可谓爱恨交加。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林清等率众起义并攻进紫禁城,嘉庆皇帝在御旨中称:“向年俱进如意,即日回赏,原上下联情之意耳。今遇大不如意之事,岂可复行呈进?朕不见此物,转觉安心,见物思名,益增烦闷。”
  纵然有烦闷,但如意的地位以及对人们心理情感的暗示,却又成为了一种侧面的映射。(特别感谢北京古文字、经学研究者吴雪君先生对本文撰写提供的大力帮助)
其他文献
作家程乃珊曾经在描述女子发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的上海女人,不论贵如宋氏三姐妹还是公馆人家的夫人太太、写字间先生的太太、石库门弄堂的师母,下至讲规矩人家的保姆,都是留发髻的。百多年来的上海女人发髻,与现今时髦女人的发髻,一样无异,基本上分桃子髻或如意髻(如意髻因酷似一个横写的S,故被海派地称为横S头),如意髻或者因为手势较难,现在梳的不多!”  或许,这款呈“S”形状的发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名
期刊
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如意自然也是夺人眼球的珍宝。我们在拍场上究竟能看到哪些如意奇珍?它们有着怎样的市场行情?笔者对近10年来于各大知名拍卖公司大型拍卖会上成交的如意进行了简要梳理,对于喜爱如意的藏家,希望这些数据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材质缤纷 玉为大宗  从近10年成交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428件如意拍品(本文数据仅来源于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一些知
期刊
或许,现在的年轻一代中,对于如意这样一把小玩意儿,大部分人既无太多认知,也无甚特殊的感情。真要问起来,多半也是停留在好看、装饰、讨个好彩头的理解层面上罢了。如意能做什么用?倘若把这样一个问题放到“奇葩”辈出的微博上,相信得到譬如“拿来砸核桃”这样的回答也不是不可能。  尽管我们现在还常常将“事事如意”、“顺心如意”这样的吉利话挂在嘴边,但不得不承认,带有具象的器物——如意早已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
期刊
文物保护成两会热点  去年两会期间,文物保护仍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在提案中频繁出现。2013年文物遗产被毁坏的事例时有发生,比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广州先秦古墓遭强挖一事,即反映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所以,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千万不应为了经济数字而断送城市的未来。  纸制品收藏正当其时  2013年2月,全国纸
期刊
如意在清代大致已经淡化了其他含义,独留一味吉祥。清代的皇帝对如意情有独钟,大大小小的喜庆场合用它纳福,日常陈设用它辟邪,赏玩清谈用它助兴。贺寿、赴宴馈赠一柄或是一套如意,成为当时皇宫里的一种时尚。  心 思 缜 密  宫廷尚奢,如意的款制花样百出,做工异常精细,在乾隆时期尤甚。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是出了名的,什么都喜欢“大制作”。打仗要凑足“十全武功”,编书要号称“四库全书”。大臣们在这些日用器物上,
期刊
越窑的烧造历史比较长,早在东汉晚期就能烧造出成熟瓷器,南宋中期以后逐渐停烧。越窑的分布范围比较广,窑场比较多。东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窑场主要集中在上虞一带,隋唐五代时期上虞仍继续烧造,但烧造的中心区域基本转移到了慈溪,分布在慈溪市的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周围,其中以上林湖周围的窑场最多,分布最为密集。  大约在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越窑进入兴盛时期,东晋早期以后逐渐衰微。隋代至唐代早期
期刊
中国人创造了十二生肖,每个动物各自值守、一年为期。因着在现实中的脾气秉性、相貌特长和与人类关系的远近,这些动物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味,比如牛的踏实勤恳、兔的温柔可人、狗的忠诚敏锐……那么马呢?作为动物,马身材壮硕、相貌英俊,奔跑起来如风矫健,一声嘶鸣可令三军退却;作为朋友,马温和驯良、对人忠实,伴主人或躬耕田亩或征战沙场,既无怨言,更无畏惧;作为象征,马自由奔放、英勇奋发,如天马行空的无拘无束,如
期刊
明 “五子登科”铭文镜  直径10.5厘米,重140克。圆形,圆钮。钮上下左右置有相对的凸起方框,框内各一铭,合为“五子登科”4字,楷书,直读,字体遒劲。外饰凸弦纹一周,素窄卷缘。“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窦仪传》,五代窦禹钧有5子,名仪、俨、侃、偁、僖,五人相继登科,故名。 “五子登科”作为吉语,明代开始出现。此镜现藏兴平市博物馆。  明 四人多宝镜  1979年6月咸阳市马泉镇马泉村南釆集。直径
期刊
唐代有一部笔记小说叫做《酉阳杂俎》,其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三国时期吴国的胡综见识广博,一次有人从地下挖出个白玉如意,柄上刻着龙虎和蝉翼的图案,没有人能说得清它的来历。那时吴国当政的是孙权,孙权就派人去请教胡综。胡综说:“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平诸山阜,处处辄埋宝物以当王气,此盖是乎?”假如他的说法是真的,那么如意所出现的年代最早就可以追溯到秦朝。可是,这话听起来有些奉承孙权的意味,不一定可信。但如
期刊
2013年12月29日晚7点,中国美术史学泰斗、当代著名画家王伯敏先生在杭州仙逝,享年90岁。  王伯敏出生于1924年,浙江台州人,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杭州画院名誉院长。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他所撰写的《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等43种编著,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