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史罕人 流星陨落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29日晚7点,中国美术史学泰斗、当代著名画家王伯敏先生在杭州仙逝,享年90岁。
  王伯敏出生于1924年,浙江台州人,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杭州画院名誉院长。王伯敏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他所撰写的《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等43种编著,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步。美术史论界尊称他为“画史通儒”、“七史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推其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并授予其“终身成就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在浙江温岭新河中学上高中。时任温岭县(现为温岭市)集邮协会副会长的吴伟程先生在温岭教委工作,并在新河中学兼课。他经常帮我捎带邮品,是我的集邮启蒙老师之一。吴先生收藏颇丰,除了邮票外,他还收藏了不少名家字画,我曾经在他住的教委宿舍里看到过潘天寿画的小鸡、沙孟海的书法等书画藏品。
  1995年我回老家温岭看望吴先生时,他向我展示了王伯敏的一张画,虽然尺幅不大,但颇有水墨氤氲的味道。吴先生颇为自豪地告诉我,王伯敏是咱们温岭人,是个大画家,读中学时他们还曾经是同桌同学。
  那时我正痴迷于手绘封收藏,便马上写信和王老联系。王老对我这个冒昧的小同乡没有见怪,为我在明信片上题写“邮乐”二字。而后承蒙先生不弃,书信往来,新春佳节期间还经常能收到印有王老大作的贺卡,可见他宽厚、质朴的性格。王老曾经亲笔签赠他编著的《中国绘画史》,还即兴为我写了“骋鹜书林 翱翔艺苑”的信笺。更为难得的是在2003年,我收藏到王老的“梅花”手繪封,上面画的梅花笔简神奕,堪称精品。
  30岁那年,王伯敏立志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为了不分心,他一把拉断了自己钟爱的七弦古琴的琴弦。60年后,这个曾经情趣盎然、多才多艺的先生,成了不会种花、不会弹琴、不会游泳、不会打牌,连自行车也不会骑的“枯燥”的人。他苦心孤诣,撰写文字千余万,成为“著作等身”的美术史论家。在温岭市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内就有一张特别制作的图片,王老与他所撰写的著作站在一起“合影”,身高1.65米的老人与一大摞伟岸的著作站在一起——他的这些著作叠在一起,据说有3.3米高。
  王伯敏不仅是美术史论家,亦是山水画大家。作为徐悲鸿的研究生、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弟子,其艺术成就不仅仅止步于理论层面,他以其渊博的文化学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真正将理论付诸实践,在自己的山水画作品中不断创新、提高。王老一生对山情有独钟。他爱登山、咏山、画山,足迹遍及五岳三山。他以水墨浑融的方式妙写江山之秀,得到“没骨画山山有骨,无心点染墨氤氲”的审美奇效。其画儒雅天成,以朴为美,充满诗意,有“学者妙造”、“一代儒墨”之誉。
  我有幸珍藏了王老的《白岳风烟》水墨画。画面上群山巍峨,江岸黑密浑厚而又富有层次。江边高耸危岩下、青松拥翠处有一观瀑亭,隐约可见两人在观瀑。虽然瀑布大部分为巨岩所遮隐,但仍可以感觉到飞流直下的气势。王老造景巧矣!在画的右下角钤有王老的闲章“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王老对此画也颇满意,在给我的信中自我评价画幅虽然不大,但挺具水墨韵味。此画创作于己卯年(1999年),正值王老酝酿衰年变法,,作品气象万千、恢宏饱满,朴茂苍茫中内蕴着勃然的生机和力量。
  当代著名画家王伯敏先生
  王伯敏《白岳风烟》
  王伯敏寄赠本文作者“邮乐”明信片及梅花手绘封
  王伯敏“骋鹜书林 翱翔艺苑”信笺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一把好的如意,它的“兰心蕙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在看到如意的那一瞬间“合”对“眼缘”?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听听专业人士是如何评述的。  采访嘉宾:何欣(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员)  判断一把如意的好与不好,最为简单而直观的方法,我认为是观其整体是否令人感觉舒服。正所谓一饱眼福,我们在欣赏和把玩一件如意的时候,这个眼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工艺与造型。  现
期刊
作家程乃珊曾经在描述女子发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的上海女人,不论贵如宋氏三姐妹还是公馆人家的夫人太太、写字间先生的太太、石库门弄堂的师母,下至讲规矩人家的保姆,都是留发髻的。百多年来的上海女人发髻,与现今时髦女人的发髻,一样无异,基本上分桃子髻或如意髻(如意髻因酷似一个横写的S,故被海派地称为横S头),如意髻或者因为手势较难,现在梳的不多!”  或许,这款呈“S”形状的发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名
期刊
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如意自然也是夺人眼球的珍宝。我们在拍场上究竟能看到哪些如意奇珍?它们有着怎样的市场行情?笔者对近10年来于各大知名拍卖公司大型拍卖会上成交的如意进行了简要梳理,对于喜爱如意的藏家,希望这些数据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材质缤纷 玉为大宗  从近10年成交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428件如意拍品(本文数据仅来源于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一些知
期刊
或许,现在的年轻一代中,对于如意这样一把小玩意儿,大部分人既无太多认知,也无甚特殊的感情。真要问起来,多半也是停留在好看、装饰、讨个好彩头的理解层面上罢了。如意能做什么用?倘若把这样一个问题放到“奇葩”辈出的微博上,相信得到譬如“拿来砸核桃”这样的回答也不是不可能。  尽管我们现在还常常将“事事如意”、“顺心如意”这样的吉利话挂在嘴边,但不得不承认,带有具象的器物——如意早已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
期刊
文物保护成两会热点  去年两会期间,文物保护仍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在提案中频繁出现。2013年文物遗产被毁坏的事例时有发生,比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广州先秦古墓遭强挖一事,即反映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所以,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千万不应为了经济数字而断送城市的未来。  纸制品收藏正当其时  2013年2月,全国纸
期刊
如意在清代大致已经淡化了其他含义,独留一味吉祥。清代的皇帝对如意情有独钟,大大小小的喜庆场合用它纳福,日常陈设用它辟邪,赏玩清谈用它助兴。贺寿、赴宴馈赠一柄或是一套如意,成为当时皇宫里的一种时尚。  心 思 缜 密  宫廷尚奢,如意的款制花样百出,做工异常精细,在乾隆时期尤甚。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是出了名的,什么都喜欢“大制作”。打仗要凑足“十全武功”,编书要号称“四库全书”。大臣们在这些日用器物上,
期刊
越窑的烧造历史比较长,早在东汉晚期就能烧造出成熟瓷器,南宋中期以后逐渐停烧。越窑的分布范围比较广,窑场比较多。东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窑场主要集中在上虞一带,隋唐五代时期上虞仍继续烧造,但烧造的中心区域基本转移到了慈溪,分布在慈溪市的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周围,其中以上林湖周围的窑场最多,分布最为密集。  大约在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越窑进入兴盛时期,东晋早期以后逐渐衰微。隋代至唐代早期
期刊
中国人创造了十二生肖,每个动物各自值守、一年为期。因着在现实中的脾气秉性、相貌特长和与人类关系的远近,这些动物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味,比如牛的踏实勤恳、兔的温柔可人、狗的忠诚敏锐……那么马呢?作为动物,马身材壮硕、相貌英俊,奔跑起来如风矫健,一声嘶鸣可令三军退却;作为朋友,马温和驯良、对人忠实,伴主人或躬耕田亩或征战沙场,既无怨言,更无畏惧;作为象征,马自由奔放、英勇奋发,如天马行空的无拘无束,如
期刊
明 “五子登科”铭文镜  直径10.5厘米,重140克。圆形,圆钮。钮上下左右置有相对的凸起方框,框内各一铭,合为“五子登科”4字,楷书,直读,字体遒劲。外饰凸弦纹一周,素窄卷缘。“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窦仪传》,五代窦禹钧有5子,名仪、俨、侃、偁、僖,五人相继登科,故名。 “五子登科”作为吉语,明代开始出现。此镜现藏兴平市博物馆。  明 四人多宝镜  1979年6月咸阳市马泉镇马泉村南釆集。直径
期刊
唐代有一部笔记小说叫做《酉阳杂俎》,其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三国时期吴国的胡综见识广博,一次有人从地下挖出个白玉如意,柄上刻着龙虎和蝉翼的图案,没有人能说得清它的来历。那时吴国当政的是孙权,孙权就派人去请教胡综。胡综说:“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平诸山阜,处处辄埋宝物以当王气,此盖是乎?”假如他的说法是真的,那么如意所出现的年代最早就可以追溯到秦朝。可是,这话听起来有些奉承孙权的意味,不一定可信。但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