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卷评讲的若干原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j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是现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考试又分别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功能。如果说升学考试是一种终结性评价的话,那么在初三阶段多次出现的周测、月考、中段考、单元测验等等应属于形成性评价。从发展空间和现实价值的双重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教师更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对教师而言,这种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据此分析自己教学的优劣,查漏补缺,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扬长补短,不断进步。
  毋庸讳言,当前在绝大部分初级中学中,初三阶段基本上处于复习和考试阶段。初三学生在整整一年的升学复习时间里,几乎可以说是在复习和考试的不断循环中渡过的。那么多的周考、月考、中段考、单元测验等着学生,学生感觉似乎是在不断地考试。然而现实状况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运用好了考试这一“法宝”。有的教师只考试而不评讲,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上对对答案,有的教师干脆把答案发给学生让其自己纠正。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考试应有的作用,值得教师深思。本文认为,教师不但要重视阶段性复习后的考试,而且要重视考试后的讲评,并通过高质量的讲评使考试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笔者任教初三已有十年,在此方面颇有体会,认为试卷评讲就像饱食后的消化过程,不可不用心对待。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探索,我认为试卷评讲有这样几个原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一、夯实基础知识原则
  
  基础知识在升学考试试卷中往往占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分值,故而平时的测验教师们也大都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一份试卷中,直接考察基础知识的题目占去大部分题量就不用说了,阅读题和写作题也同样体现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说基础知识是否牢固是学生考试成败的关键。然而在多年的中考评卷过程中,笔者却发现,学生因基础不牢而被扣的分数依然不在少数。例如:举例子的“例”字,学生常写成“列”;铺垫的“铺”字,学生常写成“辅”;抒情的“抒”加多一撇。如此错误,举不胜举。如果教师平时稍加强调,学生是完全可以避免扣分的,这种现象着实相当可惜。因此在初三复习阶段的试卷评讲中,教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消除学习隐患,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
  在试卷评讲过程中要求学生积累和巩固基础知识,这是对初三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为此,建立一本错题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多年来我任教班级的学生大都做得非常仔细,认真,他们不仅把试卷中的错字、错音摘录下来,而且教师平常强调的特殊字词和他们自己做练习时所出现的错误字词也收集起来并归类。在课堂上,我经常表扬这些学生,教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勤奋,更需要用心。在此驱动下,许多同学形成了随时记笔记,随时积累的好习惯,这为他们语文成绩的提高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试卷评讲中,教师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归类,形成知识体系。能有效指引学生进行升学考试的复习。熟读考试大纲,研究分析近几年的升学试题,这是初三教师必做的工作。教师在熟读、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寻找检测规律,摸清考试导向,并渗透到平时试卷评讲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考查读音的这一道题,常出现错读、误读的有广东音读汉字,非形声字而按“有边读边”的习惯读汉字,翘舌音与非翘舌的区别等。教师强调归纳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就避免了随意性,也不会盲目地死记硬背,而是强化纠正自己的弱点。广东音较明显的学生,他遇到声母J、Q、x的时候,会刻意去弄清;不善于翘舌的同学遇到翘舌音节时也会自觉地把舌头翘起来。在阅读题中,基础知识的积累也不容错过,如人物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学生脑袋中没有这类知识的储存,就会直接影响答题质量。例如2008年荆州市中考题《不知--,有花》中的第四小题“从人物描写角度看,第⑤段中的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这道题已有提示,是从人物描写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人物描写就有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学生对此基础知识牢固,回答这道题并不难。所以,在评卷中,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积累,归类,形成知识体系。如描写就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环境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在运用时,就能快速,准确的思考出来。
  强化审题能力原则
  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试卷中的血肉,那么审题能力就是答题的命脉。许多教师平时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往往只着重于作文的审题,殊不知,在阅读题中,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审题能力薄弱而失分。在升中评卷中,每每看到此情况,笔者甚觉痛惜。例如2007年佛山市中考试题中的议论文阅读“以歌德说的‘思之犹应为之’这句话为论点,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或道理论据,并作分析。”许多考生没有对“典型”“并作分析”两处进行针对性的答题而失分。这自然与平时没有重视审题训练大有关系。因此在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应在评卷中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使学生在重要考试中不但能正确作答。而且能全面作答。
  认真读题,了解题意,是审题的基础。很多时候,我发现,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没有仔细读题。这与学生在考试时紧张,匆忙作答不无关系。考试时间有限,题量大,很多同学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显得匆匆忙忙,匆忙读题,匆忙做题而导致错误。对此,我平时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慢节奏读题,并且边读边采用圈点的方法把关键词语圈出,例如“找出错误的是”中的“错误”二字等。在评讲试卷当中,也特别强调读题。先列举出学生的错误答案,后要求学生读题。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通过读,学生也能感悟到答案为什么错,错在哪里。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学生逐步养成了慢读题,快作答的考场节奏,从而为成功考试提供了一份保证。
  善于把握已知条件,是审题的正确思维方式。学生做数学证明题,善于寻找已知条件,凭借已知条件作出正确推断,可见他们的思路是清晰的。而做语文阅读题却没有这种思维方式。面对阅读题,学生的思维处于散乱状态。有的是停顿,有的是胡思乱想,结果想不出个所以然。最终弄得词不达意,牛头不对马嘴,因而答案的准确率就无从说起了。在试卷评讲中,我强化找已知条件来启动学生思维。这样做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兴奋度,而且也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感。2004年佛山升中考试题《遍地黄金》中,“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题目所提供的“生命的本色”就是已知条件,寻找文中具有“生命的本色”字眼的语段是首要任务,然后找到第5段“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答题思路更加清晰了。
  找准切入点,是准确答题的重要 保证。思维有方向感,是基础,准确答题才是考生能力的具体表现。为了达到准确答题的目的,找准切人点是关键。例如2006年无锡市中考阅读伍南的雪》中的第3小题“第⑥段中作者忽然说江南的雪‘也有它先天的不足’,并拿它与北国的雪相比较,指出它的‘不够刚毅,不够浑厚。这样写你觉得好吗?”经过审题,我们应该注意到“相比较”三个字,再回到原文中仔细分析,应该可以清楚,这道题就是考对比的作用。“相比较”是题目给学生的已知条件。它暗藏着出题者的目的,也是考生答题的切人点。所以,出题者想考什么,他想得到什么答案,一定会想方设法告诉考生,只是它的提示相对而言较为“含蓄”,我们的考生没有留意罢了。而找准切人点,不论它如何“山重水复”,最终也会“柳暗花明”。
  
  三、巩固综合技能原则
  
  如果说七八年级是知识积累阶段,那么九年就是知识运用时期。七八年级积累的知识大部分还是零碎的散乱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就难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刚升上初三的学生不适应初三的考试,乱成一套,成绩大不如从前,往往就和他们的知识没有综合性和系统性有关。他们知道对比,但不知道它是表现手法;他们知道比喻,但不知道这是句子的妙处所在;他们知道承上启下,但不知道这是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因此,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把一个个有型或无型的知识系列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归纳和纵向对比,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加以梳理,从而有更清晰的认识,复习也更有针对性。
  所谓横向归纳,就是同类知识集合,建立知识系列主干。我们知道,考试大纲既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求,也有各种文体的共有要求。不同文体,也能找出相通、相融、相类似的题型。讲评时教师最好把它们归纳起来,讲深讲透。例如:2007年佛山中考试题小说《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中的12小题“小说描写了‘我’陪父亲到乡下转转的两件事,从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我”是文中的人物,“我”得到的启示,答案肯定在文中找。同样是2007年佛山中考试题议论文16小题“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相当明显,答案也在文中找。我把此类题目称为“信息类”题型。做这类题,必须强化“答案从文中来”的意识。第一步,找准信息区域。第二步,直接采用文句作答或运用文中词语自己概括。第三步,根据题意灵活变通。在试卷评讲中,我把做这类题型的方法归纳出来,并直接以考题为例子讲深讲透。以后遇到此类型的题目。这个知识点又再次得到巩固。当然,“信息类”题型只是知识系列主干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诸如“赏析句子”“句子含义”等题型。如果教师在评卷中,善于归纳,勤于概括,积少成多,有意识地积累起来,就能形成知识系列主干。
  所谓纵向对比,就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归纳与比较,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语文试题相当灵活,所考知识点虽然相同,题目问法却不尽相同,何况知识点相当的多。另外,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来说,同一道题,有几个考生,就可能有几种答案。因此,这不仅要求学生的基础非常扎实,而且要求灵活运用知识。在试卷评讲时,教师如果善于纵向对比归纳,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如笔者在评讲题目时,发现了这样的题型:
  1、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3分)
  答:——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升中试题《雨》
  2、品味精彩语言,回答:(3分)
  “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这句话对表现全文的主旨有何作用?答:——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升中试题《我们是一家人》
  3、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答:——2006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试题《祖母的葵花》
  在查阅资料和查寻近几年升学试题的基础上,认为可以把此类题归纳为赏析题。赏析的角度相当广泛,例如修辞、表现手法、人物描写等。在评讲试卷时,把相类似的几道题都写出来,让学生比照,归纳找出回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和答题方法。经过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在初三升学复习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试卷评讲,结合学生检测实际多思考,多联系,备好课。教师心中有谱,学生心中才有数。重视基础知识积累,重视审题指引,重视同类归纳,必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有限时间里,为升中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当然,评讲试卷的原则相当多,其中主次原则就不能丢。课堂有限,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在一堂评讲课上,能有一两个突破点,已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不同试卷,不同的学生,就应有不同的方法。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年年不同,试卷张张不一样,寻找试卷评讲的方法,必定是一条长期探索的道路。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学史上,巾帼词人李清照的出现,为南渡词坛放出了奇异的光采,特别是她的咏梅词,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女性特有的情感画卷,细细品来,顿觉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一.把梅掩羞,情态毕现。    少女时期的清照,天资聪慧,博闻强识,涉猎极广,不仅工诗善画,精通音律,更令人惊叹的是,此时她已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一位诗、词、散文创作的名媛圣手,很像一枝报春的寒梅。《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视野的开拓,情操的熏陶,是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阅读,走进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吸收名篇语言精华,品味生活,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兴趣导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少年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在实际的引导中,首先,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高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在三怕中,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许多同学往往会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感到实在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但是我们的学生给朋友写信,探讨某些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时,却常常得心应手,文从句顺,别人看了也觉得很不错。同样是写作,为何有如此鲜明的反差?过多的镣铐,
“《金米》是一部以油菜坡为背景的乡村题材小说。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复杂而深刻的认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人性的讽刺与嘲弄,以及同情和悲悯。”这是2007年12月第三届湖北文学奖评委会献给晓苏的颁奖词。2008年3月,这部短篇小说集又获得了第六届屈原文艺奖。正如颁奖词中所说,《金米》这部小说集所收入的28篇短篇小说都是围绕鄂西北的农村油菜坡展开叙事的。在他乡村题材的短篇小说中,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社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体验课程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高考语言表达题被称为是高考的“创新实验田”,在2006年的湖北高考卷中出现了新型的创新题:写串词。这种创新题型令学生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平台资源,在课前精心挑选了中央电视台
开发学生教学资源,旨在“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其次使学生真正参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再者使课堂成为动态生成的开放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探究语文课堂开发学生教学资源的策略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发学生的知识资源    开发学生的知识
在新的时代,中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丰富,虽然阅读面宽了,阅读的东西多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这就牵涉到阅读的有效性问题了,就有效阅读这个课题,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在文本情景与作家关系处理上实现有效阅读  教材里的经典文本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孟子就主张解读文本要“知人论世”,要尽可能详细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揣摩彼时彼地的心境,发掘文本的诗心与文心所潜含的共感。文本情
两年前,我带初三毕业班,暑期要提前上课。学校却只发了一本语文书。用惯了教参和教案,一时没有了,还真有点无所适从。只好静下心来,深入钻研,认真备课。虽然好多是老课文。有的已教过八九遍,烂熟于心,但我还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一遍又一遍地读文本,广泛查阅资料,仔细地作笔记、写心得,竟有了不少新感受、新收获。吃透了教材,分析清楚了学生的现状,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了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生活化”越来越多地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教育的外延即生活”作为一种理念,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更渗透在德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抓住宝贵的教育时机,挖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完善的源头活水,才能开创教育的春天。    走近明星——播种理智    “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意味着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生活者,因为生活是道德教
“陟罚臧否”、“斟酌损益”这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上书刘禅的表文《出师表》中的两句话,是给刘禅提建议的,意思是让刘禅在宫中、府中对臣民们奖励、惩罚、表扬、批评应该斟情酌理、掌握分寸,以达到全国上下团结,人心所向。这里面蓄含着深广的哲理。显然做人的思想工作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  这两句话用在教师育人方面也是最恰当不过了。教师的工作性质很特殊,就是专门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正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