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安溪茶业拾级发展30年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283106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叶小小的铁观音能够走向世界,声名远播,离不开勤勤恳恳、敢于创新的安溪人为自己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无论身在何方,他们都心系安溪茶,共同创造了安溪茶产业前所未有的辉煌,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就是其中之一。
  在安溪茶业界,提起蔡建明,几乎无人不知。他生在茶乡,长在茶乡,自1982年毕业分配到安溪县茶叶局,到如今担任安溪县茶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安溪茶界摸爬滚打的30多年中,蔡建明心怀对家乡茶的情愫,一路见证、参与并推动安溪茶产业逐步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蔡建明刚刚参加工作,当时的安溪县是全国百个年产5万担茶叶基地县之一,安溪茶叶已经相当有名气,但单产偏低、品质不佳的现状一直无法改变,初出茅庐的蔡建明跟着前辈们深入茶乡,一起开展低产茶园改造试验工作,后来,他还把这方面的经验写成文章,加以推广应用,大面积改善了全县低产茶园的效益。蔡建明告诉我们,“到了1988年,安溪县茶叶税收占县财政收入二分之一,占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占工农业总产值四分之一,这是上世纪80年代安溪茶产业的辉煌战绩,茶产业在安溪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正因如此,2002年,安溪县农业局和茶果局合并为现在的农业与茶果局,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农茶局。”
  1987年底,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安溪支公司设立,第二年春季广交会,安溪茶叶首次参与展销,由于没有自己的客户和市场,在广交会上“颗粒无收”。时任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安溪支公司副总经理的蔡建明很是惋惜。直到1997年,安溪茶叶可以正式通过安溪茶厂出口,也就在那一年,鉴于在茶行业丰富的工作经验,蔡建明从县农业与茶果局副局长的身份,直接被任命为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
  由于茶园年复一年的使用,生态平衡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极大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茶园是现在安溪县茶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让蔡建明花最多心思的地方。为了让茶园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绿化良好的自然生态茶园结构,蔡建明整天都泡在茶园里思考如何提高茶叶质量。他说,20年前最好的铁观音一斤不过百元,如今安溪铁观音美名扬天下,安溪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是他心中最大的夙愿。
  蔡建明担任茶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18年,也正是安溪茶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安溪茶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本世纪初的5%提高到近年的17.29%,茶叶成为全县80多万茶农的“金饭碗”。蔡建明认为,生产管理和市场推广必须两手抓,必须大力度地将安溪铁观音文化注入品牌营销,把铁观音文化打造成安溪的一张最响亮的“名片”。
  《茶道》:面对市场的新局面,安溪铁观音如何转型升级?
  蔡建明:乌龙茶制作是所有茶类中最依赖人工和经验的,乌龙茶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天、地、人、种”四要素四要素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为了贯彻安溪县政府提出的“优质、精品、品牌”和“茶业富民”发展战略,一方面,在茶园基础管理、茶叶制作等生产加工环节下功夫,比如做好新旧茶园、新老茶枞的土壤管理改良,比如茶树不要密植不要矮化,每亩3000至4000株,留高六七十公分最好。另一方面,布局清香、浓香、陈香型产品并驾齐驱,灵活满足市场不同需求。在生产、制作、营销,甚至品饮方面都要下功夫,才能永葆铁观音生命力。
  《茶道》:如何加强安溪铁观音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蔡建明:今年,县委、县政府大力加强“地理标志”使用管理,我认为,“地理标志”要有文字标准也要有实物标样。在计划经济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安溪铁观音毛茶收购分为五级十等,茶叶部门每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作茶叶标样,茶叶收购站对样定价收购茶叶,茶农对样倒查生产制作环节,对样改进做工提高茶叶质量。《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溪铁观音标准》颁布实施,对于规范安溪铁观音产品生产和销售,有效保护安溪铁观音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很期待结合文字标准的安溪铁观音等级实物标样能早日制作出来,加强“地标”使用管理关键在于提高全民意识,实物标样可观可感,可更好推动引导“按标”生产及“认标”消费。
  《茶道》:近年安溪铁观音产品的整体市场状态是怎样的?
  蔡建明:春茶生长期最长,内涵物质也比较丰富,而秋茶秋高气爽,茶叶芳香物质含量高,所以秋茶香气高,在安溪茶乡有着“春水秋香”的说法。所以春茶和秋茶最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尽管多茶类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安溪铁观音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17%左右,位居全国各茶类之首。随着全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增加”,安溪当地的茶叶经销商将茶叶的销售市场由中高端转向高中低端并举,更接近老百姓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每斤500~1000元的价位。
  《茶道》:2006年,安溪县成立酋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珍田茶叶专业合作社,据统计,目前已有1200多家。这是以后茶业组织化生产经营的新方向吗?
  蔡建明:确实是个新方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组建,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产业,提高行业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目前,安溪县品牌茶企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形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实,安溪茶企还可以联合多家合作社,组织化水平更高,统一打出品牌,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茶道》:在推进安溪茶文化产业方面都做了哪些尝试?
  蔡建明:这几年,安溪县陆续启动制茶工艺大师、魅力茶园、五星茶企、十佳茶叶网商、茶产业创新创意奖等五大评选,涵盖铁观音全产业,这是广泛弘扬安溪铁观音文化,助推安溪茶产业发展的创举。鼓励安溪当地成立各类茶文化促进组织,要求积极开展茶事活动,深入挖掘、整理、传播安溪茶文化,推进安溪茶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另外,还积极推进安溪与台湾茶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其他文献
仲夏来临,武夷山的茶季已入尾声。尽管青青鲜叶次第变成“绿叶红镶边”,但茶农的忙碌远没有结束——气温与焙火的双重“考验”才刚刚开始。  俗话说:“茶为君,火为臣”。按照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至少得经历初焙(走水焙)、复焙(足火)和补火(炖火)这三道火。  对于岩茶发烧友尤其是乐衷“玩票”的茶友来说,本不安分的味蕾早就蠢蠢欲动了,压根熬不到正式上市,更不用说什么喝“隔年陈”了,常常是毛茶才下焙,就成了
期刊
自从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茶树定名为Thea slnensis L,茶原产中国似无疑义,可是1824年英国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沙地耶地方发现野生茶树,并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之后,这个问题便一直有着争议。目前,已有很多国家的植物学和茶学研究者分别从自然环境的变迁、茶籽化石的发现和野生茶树的分布等方面论证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980年7月,中国西南贵州省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
期刊
我们饮茶的喜好,常会随各时气候不同、随际遇的变化而变化。  今天城中略有些雨,又来远方的客人,就想到一款温暖的茶。不妨生起炭火,以暖斗室,并增茶香。  这是一款2005年景迈古树春料制成的熟茶,由当年的玩家定制,外形上有陈化痕迹,渥堆的味道已然浅淡,细嗅还带着林木的气息。此茶数年前一直存储在云南的景迈大寨,虽以密封方式存放至今,也在不停转化。  一般而言,好的古树生普容易遇到,而好的古树熟普却显稀
期刊
又到“秋香”正好的时节。  经过一个炎夏的休憩与积蓄,芽叶渐渐地在茶蓬上“热闹”起来,安溪的茶农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春水”和“秋香”,几乎是安溪铁观音的代名词,前者以味著称,后者以香见长。它们在想象中徐徐展开,就是一幅唯美的图画。  “春水秋香”何来?  摇青,便是淬炼“春水秋香”的最关键技艺之一。鲜叶,通过连续反复地碰撞磨损,散去多余的水分和青气,诱发沁人的花香,形成这样恰到好处的“绿叶红
期刊
若干年前,首为铁观音作传时,即为她的原产地安溪,其风土之瑰丽、人情之敦厚、文化之精深,所深深折服。唯系于此,铁观音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才得以在我们所生存的大地上薪火相传,百焙妙香,历久弥芳。而铁观音这棵茶树,在改变安溪、改变安溪人,丰富美好这个世界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地理格局、经济形态——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后,安溪原乡、安溪茶与安溪人的关系,开
期刊
逢每月《茶道》杂志出刊,编辑部都有一个铁打不变的任务,那就是去张老家送杂志。2005年秋天,《海峡茶道》即将创刊(2014年8月更名为《茶道》),我们去张老家请教。张老说:“办一本茶的专业杂志,这件事功德无量啊。很多刊物两三年就没了,你们要坚持住。”而后又问道:你们打算多长时间出一期?当得知我们办的是月刊后,他非常惊讶:“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茶叶哪有那么多内容可以写?希望十年后还能看见你们。” 
期刊
这个刚下过雨的午后,有点入秋的清冷。于朋友的茶室品尝今年的肉桂新茶,却被一些不是茶器的“茶器”所吸引,这些难得一见的老器物,褪去一切浮华,让时光在席间流转。  金丝楠木的幽香、红砖的粗矿、青花的秀雅、乌石的厚重,托起这袅袅茶汤,谱写成驱走秋日惆怅的和音,心里顿时明媚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对茶器至精至美的追求从未停止。不论古今,每一次专注而认真的饮茶,都是一场修行,不光茶有味,还要器物美。  而茶
期刊
大小车辆不断急驰而过的台13甲省道上,以瓦斯烧造为主的“纯青窑”并不起眼。看着主人林建宏取出一把没有壶扭的陶壶,从凸出的口缘掀开将水注满,以超过75度斜迤的临界点倒水,壶盖依然紧密贴住壶身,丝毫没有脱出或松动的迹象,显然壶盖的密合度与内部纵深设计都已趋近完美。接着他再将茶壶放在手上,以一只陶杯轻敲,声音居然跟金属一样嘹亮清扬,彷佛还有余音在空气中回荡,让我大感不解。他这才告诉我,茶壶非陶非瓷,而是
期刊
9月15日,距离“闽茶中国行”新疆站活动刚过去不到一个月,来自武夷山的一家茶企就与新疆万商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微商直销协议,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打开新疆的消费市场。  “闽茶中国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闽茶的茶香余韵绕梁,让新疆爱茶人回味无穷。”万商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惠说,借助类似的线下推广平台,更多人了解了闽茶。此外,再辅以“互联网+”的翅膀,闽茶在西北市场的销售有望开出新芽。  实际上,
期刊
提到贵州茶,大多数人马上会想到都匀毛尖。都匀毛尖,在人们通常说的“中国十大名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黔南州的都匀,有“彩云之城”的美称,都匀之美,在茶中可见。  作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之地有过的许多神奇的过往和神秘的传说如今都随着剑江河东去了,不变的,依旧是透翠青山。  都匀毛尖是都匀的“绿色黄金”,明朝起,这种或称为“鱼钩茶”、“雀舌茶”的茶,在黔地就有着极大的声望。1956年,都匀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