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不同的“不同”之处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8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严伪造之条,开倒换之法,推陈出新,无耗无阻。”的确,在实践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在同行业里引领潮流。早就听闻大不同茶业引进、开发了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流水线,有着全封闭、“不落地”的生产工艺,为此,我们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我们的车径直开到了位于宁德的大不同加工基地的研发中心大楼前,大不同茶叶加工基地与想象中的样子有些不同。本想着茶叶加工基地不就是一个茶厂么?茶厂该是建在一个离山很近的地方,依山傍水,建筑复古,周边该有很多茶树。可大不同却不一般,眼前的研发中心大楼充满着现代气息:钢筋水泥建的六层高的大气建筑,楼前是一片修建工整的草坪,还有一座属于西洋园林建筑景观的人工喷泉呈现在眼前。
  来到大不同,我们见到的第一个人便是当家人苏锦平先生。初次听到大不同茶业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时,先入为主地以为“大不同”这三个字蕴含着特别的含义,字里应该包含了很深的企业文化。见到大不同当家人,自然要好好请教下。“年轻时我曾经在上海大同中学旁边开了一家茶行,茶行取名叫大同,后来要注册公司了,因为山西有个大同市,市名注册不了,所以就加了一个不字。”苏锦平先生是这么回答我们的。后来还有再追问,他依然这么回答,难道“大不同”真就这么简单?
  在苏锦平先生的办公室里,我们注意到一幅巨幅的书法作品,字一行行排列着,如泡在透明玻璃杯中舒展开的茶叶。细看,原来是一幅《陆羽茶经》的书法作品。苏锦平先生介绍说:“我本人的所有办公室的墙上都挂着一幅这样的字。写这样一幅字需要花费六天的功夫,是位书法家写的。”仔细环顾四周,这才发现,原来这办公室里挂满了关于茶的书法作品,其中不乏当代名家的手迹。大不同这个名字简单,企业文化似乎不简单。
  大不同的研发中心大楼配套设施齐全,从大大小小的会议室,休息室,陈列室,到职工食堂,活动室,一应俱全。可是,偌大的研发中心大楼却很少看到工作人员的身影。苏锦平先生告诉我们说:“这个茶厂所有的职工包括保洁、保安才18个人。只需要这18个人,我们茶厂就能正常运作。在我们的茶叶生产车间里,我们是实行轮班倒的制度,每班只需要2个人,就能负责我们一整条的生产流水线!”原以为是因为清明假期的缘故,所以大不同里才略显冷清,想不到一个能容纳几百号人的茶厂,真就只需要区区数人就能运作,真不可思议。
  大不同的感官审评室设置在研发中心大楼的第四层,这个感官审评室与往日所见过的审评室有些略微的不同。首先花茶类的茶叶审评室有一小间被玻璃门隔断的独立区域,这是为了让评茶师专注于对茶叶气味的审评吧。外面的审评桌上摆放着的专业茶具都标着记号,桌面还有一些计时的沙漏,每张桌子的侧面还专门安装了插座。“这些设施都是应我的要求而特别定制的。这一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感官审评室!”苏先生一脸自信的说到,“我是学茶出身的,当年技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茶行业的相关工作,对于茶叶审评的细节,我再熟悉不过了!这都是根据茶叶审评流程如何操作而改造设置的,一切诣在实用!”
  在审评室的桌子上我们还注意到一个这与其它审评室不同的地方——每个水槽旁边都有两个塑料漏盆。苏先生拿起一个漏盆继续说道:“这个漏盆也是应我的要求而放在这里的。废弃茶叶直接倒到漏盆里,沥干后茶叶拿出去晒,做个枕头什么的,还有它的作用嘛!”说到这,不得不介绍下大不同当家人苏锦平先生的另一个身份:国家高级评茶师、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苏锦平先生从事茶行业已经30多年了,一位真正爱茶的人才会想着为茶找一个合适的归属!
  来到大不同,它的“不落地”生产工艺是最让人想去一探究竟的地方。大不同的茶叶生产车间坐落在研发中心大楼的旁。晚上8点多,鲜叶一送到达了大不同里,全副武装的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进入到大不同的茶叶生产车间。一股青草的芳香扑鼻而来,那是赶在下雨前从茶山上摘下的新鲜的叶子所散发出来的。一叶一芽的鲜叶散发着好闻的芬芳,放在手中碧绿水灵,这就是所有的茶叶没被加工前的样子啊!茶叶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只要掌控了车间里的控制台,就能操控茶叶制作的一整个流程。区区两个人,就能控制一整个茶叶的生产流水线,真不可思议。今天看到的还是新鲜的嫩叶,明天就能喝到散发着浓浓茶香的茶汤了。看着眼前鲜叶,想象着它们被加工完后将被输往世界各地,出现在外国人的午茶时光里,或者是在优雅茶人的茶室中,这茶香,会飘得更远吧?
  苏锦平先生一路风雨践行三十年的茶路,带领着大不同从一个茶行,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大茶企。一条茶路,不管是谁走,都必须脚踏实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引领潮流。
其他文献
为了重现福建水仙茶的荣耀,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将联手福建水仙茶品牌战略联盟,以及武夷山市、建阳市、建瓯市、漳平市、永春县五个县市拟于6月在北京共同举办以“温情水仙茶,走进百姓家”为主题的“北京水仙茶之夜”暨“千里水仙茶路”启动仪式,让北京民众感受清新福建的温暖水仙茶,让北方销区更多的人全面了解水仙茶。  活动开始后,主办方将分别走进开封、杭州、南京、广州、上海等主要销区举办水仙品鉴会,让茶人、茶商
期刊
只有经受得住岁月沉淀的艺术品,才具有收藏的意义与价值。收藏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掘一件能够承受时光洗练的艺术品,也正是收藏的乐趣所在。对于德化白瓷而言,我们又该如何去判定一件瓷器的收藏意义和价值?著名德化白瓷藏家苏银溪将为我们讲述他对白瓷收藏的理解。  从商人到藏家  在众多德化瓷器的藏家里,“宝兜艺瓷”的掌门人苏银溪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他的手上收藏有数百件德化白瓷近现代名家作品。作为商人,苏银
期刊
幔亭峰下,于彝山兰若茶文化艺术空间小憩时,北京收藏大家张先生曾作七律一首。  在云雾缭绕的青山间,一身素衣,优雅从容,品一杯岩茶,清香淡甜。一窗青山一盏茶,一席茶会一曲乐。  如此美景佳物,自是值得分享。  武夷暮春,茶香漫野。  乙未年的武夷岩茶茶季,中国人文茶道发起人王迎新,和来自全国十个省份的十二名学员在武夷山精修人文茶道。“醉卧岩茶沟壑间,慢啜吞茗细悟岩”。茶修期间,学员们走茶山,看做茶,
期刊
许多美好的经历往往都可遇不可求,读一本好书,结识一位知己,品尝一款美食,做了一场美梦……当然,还少不了喝一泡好茶。  因为一次采访,我认识了空山,他在高校的美术学院任教,同时也是资深的室内设计师。当我拿出采访本时,他连忙说:“不急,不急,我们先喝茶,缓一缓。”于是,一场访谈的开场白便从茶开起。  空山是爱茶之人,尤爱老茶。他四处收集不同年份的茶,却不单是为了囤茶,而是乐于分享。在唤醒口腔的第一泡荼
期刊
五月的周末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将城市多地淹成了“威尼斯”,将茫然失措的人们关在屋里。与其望雨兴叹,不如且坐且观雨景。  而此时的屋外,只融成一个很模糊的轮廓,雨境也似乎变成了梦境。家人都围在了桌前,期待我选择一泡适合这潮湿天气的茶,于是乎我想起了一款“带劲”的岩茶。  打开茶袋,微弱的灯下,干茶的灰褐色的条索肥壮匀整,幽幽然有淡淡的焙火香在空气中蔓延。  提水高冲,高锐的桂皮香冲破了潮湿
期刊
从小就跟着父亲捏泥的陈明良,对于德化白瓷艺术有着独特的鉴赏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从父亲领着他走上陶瓷艺术之路起,收藏与创作就牢牢地嵌入了他的生活,使他徜徉流连于陶瓷世界,专注于破解它们的艺术密码,并汲取其艺术精华融入创作,赋予了时代精神。  手工与机械的龃龉  初夏早晨,阳光洒进小楼的院落,一地明媚。  贤惠的妻子已经备好茶,烫洗好茶具。一袭黑色唐装的陈明良,端坐在茶桌前,开始了每天的第一杯茶,用的
期刊
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终于等到夫婿薛平贵风光返乡,“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完美爱情故事,却也是虚构的民间传说。不过在台湾竹南,还真的有人坚守寒窑长达77载,不同的是从13岁入行、14岁担任师傅至今,始终欢喜拉胚做陶、烧陶。高龄90岁的添福师,今天还要以90把不同造型的创作茶壶,举办“九十壶展”为自己庆生,让人深深感受台湾民间无比的创作活力。  在台湾少数残存的蛇窑中,保存最完整
期刊
台湾一位学生经过七年的努力,通过硕士、博士课程的学习,来往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地采访、搜集资料、田野调查,从理论与实务出发,终于完成《东亚茶文化比较研究》论文,取得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学位,是东亚茶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一人,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次体现是陆羽著的《茶经》,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中国茶文化与东亚其他各国茶文化的连接,《茶经》发挥了重
期刊
因为茶,让很多人爱上了《茶道》;也因为《茶道》,让很多人爱上了茶。  茶是最好的语言,也是最好的媒介,更是一条联系感情最芳香最柔软的通“道”。创刊9年来,我们一直用与茶有关的文本与影像构建情感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从福建到全国。  于是,自2011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与全国读者、茶友们相约在新年的第一个午后,开泡新年的第一道茶,在氤氲的茶香里,读书、焚香、调琴、插花、染翰、泼墨……其乐融融。  2015
期刊
打开网页搜索“颜宝敬”的名字,会出现很多个头衔:德化县政协委员,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德化县陶瓷同业公会副会长,卓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可当你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在陶瓷界的经历与成就时,不禁让入觉得眼前这位年近半百依旧充满热情的中年人,其实更像一位思维活跃的发明家。  一“泡”而红的瓷界发明家  老颜与陶瓷的不解之缘,还要从祖辈的故事说起。他出生于德化县一个陶瓷世家,受祖上制陶的熏陶,对陶瓷有一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