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历史的现场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泰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战线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尤其是亲手建立的“孟泰仓库”,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在画面中以“孟泰仓库”作为背景,把所有人物安排在仓库的高炉前,画面在构图上采取一种平视的、日常化的视角,来表现孟泰所生活、工作的年代,进行基于历史真实的现场感的营造。
  【关键词】孟泰;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历史真实;现场感
  此次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评审的《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老英雄”孟泰》(简称《孟泰》,下同),是我2017—2019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创研班的研修作品。在被文旅部和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录取之前,我已经有数次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实践经验,画过几件大的作品:《石窟艺术》(“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2017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型美术作品展”,2018年),并被中國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通过参加这些国家美术创作工程,我在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主题内涵与视觉表达的关系上积累了一些绘画经验。
  为什么选择画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人物——孟泰?这与我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三线建设”历史相关。从2005年画“兵工厂”系列开始,我对特定历史年代遗留下来的景物就特别有感触,它折射出的不仅是“物”的叙事痕迹,而且蕴含了“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这个“兵工厂”的主题我画了将近10年,画面主要凝聚在“景”和“物”的叙事表达上,一直没有出现“人”。2017年参加中央美院创研班,我就想将自己在“兵工厂”系列中隐隐约约想要传达的对“人”的历史关怀,通过特定的历史人物体现出来。孟泰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战线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尤其是亲手建立的“孟泰仓库”,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而将“人”作为画面主题立意的重点,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一、从“孟泰仓库”进行创作构思


  对特定历史年代里“人”的关怀,是历史画特别注重的。构思《孟泰》时,我的情绪完全被拉回到那个年代,拉回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上。在创作中讲清楚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精神状态,是我构思《孟泰》时的最初想法。
  2018年初,那时候的鞍山正值零下20多度,我坐着北上的动车开始收集创作素材。此行我先是走访了孟泰的亲属,通过辽宁美协朋友的引荐,采访了孟泰的大女儿。她那饱含着对父亲深深敬重和怀念的叙述,把我带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当时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刚刚起步,孟泰凭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几年间跑遍了鞍钢几十里厂区,把已经废旧的炼钢零件一点点捡回去,慢慢建成了全国闻名的“孟泰仓库”。我听了孟泰生前的这个故事,非常地感动。当时就构想以“孟泰仓库”作为画面的历史情境布局,后来作品里那些孟泰生前用的工具,包括作为创作参考用的历史照片,都是他大女儿提供的。
  随着对人物形象做深入了解,我发现孟泰不仅仅是对他的家人,而且对五六十年代整个中国社会的中青年一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一种艰苦奋斗、忘我的、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主义精神,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某种程度上,是那个特定的年代造就了孟泰这一英雄人物;同时,他的精神也在那个时代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鼓舞和激励着那个年代每一个投身祖国建设的人,时至今日仍然鲜活。
  通过这次走访,我对孟泰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在草图的深化过程中,我参加了创研班一系列专家会看、指导及相关讲座,从理论到实践充实了自己对历史画创作的理解与体会。比如,对历史画“当代性”的认识,就从原来的历史叙事范畴的认知,扩展到了科学的历史编述这一层面,在理论上体会到了文化气象与文化精神的同步共振,这有利于解决“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问题以及内省的创造力。思路清晰后,整个草图的修改就比较顺利了,主要是探寻和建构一种符合创作主题的叙事规则和情节。尤其在第三稿的深化过程中,范迪安院长、孙景波先生、丁一林先生、殷双喜先生和创研班的导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对画面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背景(“孟泰仓库”),以及人物服饰、道具等关系的确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历史“在场感”的营造


  在确定以“孟泰仓库”这一典型性的历史事件为创作切入点后,我在画面中是以“孟泰仓库”作为背景,把所有人物安排在仓库的高炉前。画面在构图上采取一种平视的、日常化的视角,来表现孟泰所生活、工作的年代。在鞍钢恢复生产的建设过程中,孟泰几乎都是跟工人在一起,即便是他后来评上了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也是如此。这是孟泰本人真实的生活轨迹。落实在创作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进行基于历史真实的现场感的营造?

  我首先考虑的是在大的构思当中,所描绘的情节要放在什么时间段?我画的是夏天的清晨,四五点钟,天刚刚露出鱼肚白,鞍钢的工厂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工了。这是重构画面历史现场感的时间性因素。其次,是画面的冷暖关系,以及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关系。我刻意把画面的中、远景画的很远,跟近景人物拉得很开,使画面形成很强的纵深感。通过空间关系的营造,使观者对这段历史产生更丰富的思绪和想象。此外,为了表现新中国钢铁工业从初建到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在画面人群的最边上画了一个青年人,他好像刚刚参加工作不久,象征着钢铁工业的活力,以及一代一代钢铁工人前仆后继的精神。

  从去年10月份开始,作品正式进入上大稿阶段。因为平时还要给学生上课,所以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阶段最重要的应该是进一步完善草图的不足,包括反复推敲人物造型、动态与背景的结构关系,而不应该匆忙敷色。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画面细节的推敲,以及叙事情节的整体关系中。比如,画面左侧两位工人看起来不协调,还有位于主体人物孟泰右侧的工人在动态上雷同等,这无疑影响到了画面的整体表现力。这使我在最后收尾阶段,做了大量的返工。整个制作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脑力、体力和笔力齐头并进的过程。为了准确把握大尺幅画面的色彩、空间关系,我在梯子上爬上爬下、远眺近观,画布上的反复涂改对自己的技艺是一种锤炼,而这个过程也非常难忘、珍贵。在反复调整的过程中,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先生、全山石先生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

  此外,草圖阶段的很多细节和叙事关系,只有到了放大稿阶段才能真正确立。记得在草图评审阶段,有的专家对孟泰身后的“高楼”(“孟泰仓库”)产生过质疑,认为不应该过于突出,它对主人翁的衬托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上正稿的时候,我发现画面人物和仓库本来就距离很近,如果有意画“虚”了,反而不够真实。为了加强画面的虚实关系,我在远景中融入了工厂的烟、清晨的雾气的表现,使画面具有一种鲜活感。

结语


  长达两年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接近尾声,在《孟泰》已经顺利完成之际,我想的较多的问题是: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画的创作。而如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除了个人情怀、时代使命外,还需要多方面的学识素养的填充。尽管《孟泰》已经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值得庆祝一下,但冷静下来后,仍然觉得画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身处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面临着图像泛滥、信息转瞬即逝,很多艺术家不会投入大把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历史画创作,因为怕别人说他“过时”。其实也是因为太难,它是对一个艺术家素养的全面考验。借用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不忘初心”,为了它,我义无反顾。
其他文献
刘成/面朝大海-3油画146cm×97cm 2019年  广西北海市,曾被称为水彩画的重镇,几年前,曾有北海水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被称为画界盛事。小城地处美丽的北部湾之滨,海景、渔村以及带有南国风韵的人物,自然成为北海画家们熟稔而擅长的题材。因地处偏远,淡泊与宁静使画家们少有旁骛,他们凝神聚气关注眼前的每一朵浪花,眺望傍海人家窗外的晨晖与晚霞,用传神之笔为北海画廊增添异样的风景。  近两三年,
期刊
【摘要】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创作,在立意、审美、语言、材料等各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探索的繁荣状态,受西方美术思想和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新的绘画观念也在不断涌现。同时,“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等传统工笔人物画理论精髓,也在很多艺术家的努力下继承和发展着。本文以蒋才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其创作中“传神写照”的创作观念与“迁想妙得”的创作方法,初步揭示了传统工笔画理论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深远
期刊
刘绍昆的艺术之路是步步坚实,一步一个台阶,渐臻佳境的。其个人艺术风格在画坛风标独具,艺术价值愈发珍贵。  1946年出生于北京建筑世家的刘绍昆,因为父亲而从小接触了《苏联画报》上列宾、苏里科夫等大师的油画作品,从此喜爱美术,于196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有陈半丁、肖淑芳、谭权书、卢沉、赵友萍、李天祥等,此外,学校还举办众多北京文艺名家的讲座,可以说,附中的教育给他打
期刊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风景油画承载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精神和现代理想。时至今日,中国新时期风景油画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善美的崇高思想意境,它的发展是对现实社会的审辩与反思,也是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理想社会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绘画图式;人文精神;中国风景油画  19世纪末,油画作为西学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迅速传播开来,期间涌现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和一批精品佳作。在这个过程中,中
期刊
【摘要】张大千晚年绘画作品中运用的泼墨技法,是对山水画中的工笔和写意进行综合性运用,也是对没骨法和破墨法的继承性发挥,同时创造了泼彩法,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语言。绘画作品是视知觉活动的创造体现,它开始于视觉,最终还要作用于视觉。本文尝试从视知觉的角度出发,以张大千泼墨山水作品《青城山通景屏》为基础,分析画家作品的现实物象与视觉感知的关系,无意识辨认与有意识回忆的联系。  【关键词】泼墨技法;视知觉;
期刊
何家英 简历  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画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代表作品有《山地》《十
期刊
1994年3月生于北京。201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王煜老师,中国画人物方向。2018年獲“一带一路·艺心相通”第一届中波大学联盟艺术设计大赛优秀奖。
期刊
【摘要】亨利·摩尔是英国现代著名雕塑家,其作品《国王与王后》为其创作旺盛时期的命题之作,虽然追随现代艺术创作方式,但又蕴藏着对历史文脉及人性的延传与探索,将现代艺术表现与人文历史精神关怀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古典艺术的固化表现形式,推行模糊化、陌生化处理,力图引导人们回归对艺术造物本身的思考。雕塑作品本身不单单是概念性的无规则抽象,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富有有机生命的抽象,将雕塑材质自然的质地、肌理和内蕴
期刊
关健/偶寄之二纸本水墨68cm×34cm 2019年  “无论是在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东山魁夷的这段文字揭示了在东方的文化艺术中,一直存在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守望、息息互通的纽带关系。在关健的画中,静谧气氛仿佛隐秘地契合着这种自然与人的关系,笔墨间能看到他对自然客体的高度敏感,含蓄、内敛的力量令观者瞬间坠入深邃幽远的山水之境。在多年以笔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就贡布里希与贡氏所推崇的波普尔的史学方法做一点反思,指出尽管黑格尔主义对历史的整体理解会存在许多“时代精神的谬误”,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而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制作—匹配”,包括波普尔的所谓“情境逻辑”,实际是告诉我们对历史的整体理解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一种史学观恐怕只会让我们看到整个人类历史毫无历史理性可言,人类文明不过是丛林法则的结果而已。且不说它无法解释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