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教材、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可以使小学生在头脑中不断形成一些科学概念,发现某种自然规律,提高创造能力。在小学科学研究活动中,进行学生思维的培养有以下几个实施策略: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科学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是推动人们探索新知识、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阶梯。只要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兴趣、产生了热情,就会在学习中开动脑筋,全神贯注地进行观察、思考、操作,从而主动地学习,激起求知欲和求异思维,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我在教学中利用了这一方法营造探究气氛,提前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灯泡亮了》一课,我提前布置了让学生准备需要的材料:小电珠、导线、电池、火柴、透明胶等,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按捺不住探究的热情,不时地跑到办公室询问什么时候上课。我刚一进教室,学生们就纷纷举起自己早已连接好的简单电路给我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再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很自然地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
(1)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想问题。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加紧活动,甚至产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和好办法来。如在《蜗牛》这一课,与学生共同研究了蜗牛的生活环境、形状及爬行之后,向学生提出:蜗牛能呼吸吗?课堂寂静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蜗牛没有鼻子,不能呼吸。有的说:蜗牛是动物,动物是要呼吸的……学生争论不休,积极性非常高。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于是,学生纷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看有没有呼吸器官;有的用塑料袋捂住蜗牛,看袋子内的空气是否会减少;更有一名学生用细线把蜗牛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蜗牛就死了(当然,这样做是不尊重生命!课后需对这样的实验方法进行引导)。这样,他们得出了结论:蜗牛是要呼吸的。在回答问题,验证猜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2)实验中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实验过程中,巧设障碍或矛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促使他们勇于质疑问难,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步的探究中去。
(3)设计各显特色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当全体学生确定了探究问题之后,在设计探究方案阶段(包括对问题的预测、制定探究计划、选择所需的工具)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使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独立、自由地思考,多角度、多方法地论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出有自己见解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4)动手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在科学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独立地进行探索,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在讨论汇报中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说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话,那么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则是其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实验后的讨论汇报,能加深学生在探究中的认识,引发新的思考。再次的沉思、动手,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三、重视课外活动,进一步延伸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只有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开展各类科学科技活动,如“科学小星星”探究活动、“小科学家”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大自然,组织野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进行中长期探究。如在“小实验家”物理竞赛中,学生学习制作“柠檬电池”;在“科学小星星”探究活动中,探究桑叶如何保鲜,撰写科学小论文,等等。学生在这些小发明、小创造、调查活动、考察中,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失败时冥思苦想与反复实验,成功时那无以名状的喜悦与欢腾,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从点滴做起,去引导、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精神、创新意识,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与较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科学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是推动人们探索新知识、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阶梯。只要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兴趣、产生了热情,就会在学习中开动脑筋,全神贯注地进行观察、思考、操作,从而主动地学习,激起求知欲和求异思维,产生创造性的见解。我在教学中利用了这一方法营造探究气氛,提前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灯泡亮了》一课,我提前布置了让学生准备需要的材料:小电珠、导线、电池、火柴、透明胶等,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按捺不住探究的热情,不时地跑到办公室询问什么时候上课。我刚一进教室,学生们就纷纷举起自己早已连接好的简单电路给我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再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很自然地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
(1)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想问题。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加紧活动,甚至产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和好办法来。如在《蜗牛》这一课,与学生共同研究了蜗牛的生活环境、形状及爬行之后,向学生提出:蜗牛能呼吸吗?课堂寂静片刻后,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蜗牛没有鼻子,不能呼吸。有的说:蜗牛是动物,动物是要呼吸的……学生争论不休,积极性非常高。此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于是,学生纷纷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看有没有呼吸器官;有的用塑料袋捂住蜗牛,看袋子内的空气是否会减少;更有一名学生用细线把蜗牛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蜗牛就死了(当然,这样做是不尊重生命!课后需对这样的实验方法进行引导)。这样,他们得出了结论:蜗牛是要呼吸的。在回答问题,验证猜测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2)实验中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实验过程中,巧设障碍或矛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能促使他们勇于质疑问难,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步的探究中去。
(3)设计各显特色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当全体学生确定了探究问题之后,在设计探究方案阶段(包括对问题的预测、制定探究计划、选择所需的工具)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使他们尽可能地进行独立、自由地思考,多角度、多方法地论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出有自己见解的探究方案,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4)动手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在科学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独立地进行探索,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在讨论汇报中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说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话,那么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则是其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实验后的讨论汇报,能加深学生在探究中的认识,引发新的思考。再次的沉思、动手,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三、重视课外活动,进一步延伸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只有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开展各类科学科技活动,如“科学小星星”探究活动、“小科学家”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大自然,组织野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进行中长期探究。如在“小实验家”物理竞赛中,学生学习制作“柠檬电池”;在“科学小星星”探究活动中,探究桑叶如何保鲜,撰写科学小论文,等等。学生在这些小发明、小创造、调查活动、考察中,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失败时冥思苦想与反复实验,成功时那无以名状的喜悦与欢腾,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从点滴做起,去引导、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精神、创新意识,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与较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