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乐团状态”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隔三年,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其现任音乐总监、指挥大师里卡多·穆蒂的率领下,又一次于春节前登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回首自2009年2月,该团在年届八旬的伯纳德·海廷克大师的执棒下首度访沪以来,过去十年间,这支曾被斯特拉文斯基誉为“世界上最精准、最灵活的乐团”的每一次到来,都为乐迷所翘首以盼,而他们也总能以其个性鲜明又极具说服力的音乐诠释,来证明自己的不同凡响。当我连续两晚于东艺聆听了该团的音乐会后,不仅过往自他们的演出中收获的种种美好印象又一次变得清晰而生动起来,更为乐团在穆蒂时代展现的焕然一新的面貌而欣喜。
  与先前每次到访一样,这次穆蒂和芝加哥交响乐团依旧为两场音乐会排出四部交响名作,这显然有别于近年来其他欧美乐团在巡演时普遍采用的邀请独奏名家同台的做法,让听众能够尽情感受纯粹的交响之美。之所以做此安排,想来一方面得益于乐团在过往历史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团员们早已对在一场音乐会中连续演奏两部大型交响作品习以为常;另一方面则是借此将该团在当下所拥有的雄厚实力和充分自信展露无遗,无需独奏家的助阵,乐团本身就是舞台上真正的主角。何况这次两场音乐会中呈现的每一部作品非但风格迥异,且皆为音乐史中掷地有声的经典,这自然是对该团综合实力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早在弗里茨·莱纳和索尔蒂等大师执掌的年代,芝加哥交响乐团对德奥作品风格严谨、技艺精湛的演释就在业内有口皆碑。如今,乐团的这一传统又在穆蒂的指挥棒下得以延续。在第一场音乐会中,穆蒂便执棒乐团上演了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和《D大调第二交响曲》。两部作品虽然完成时间相近,但从主题形象到情感内容都大相径庭,前者如史诗般宏伟,后者更像是一首浪漫抒情的田园诗,将它们排于同一场音乐会中,足见乐团的雄心与诚意。
  从《C小调第一交响曲》奏响的那一刻起,穆蒂棒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便以兼具戏剧性和抒情性的演释引人入胜。指挥台前的大师在对作品的结构精心布局的同时,并未刻意追求过于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也不因对细节的勾勒而打破乐句的完整和流畅,大多时候他都以疾徐有致的速度和浓淡相宜的色调层层推进着音乐的发展,着力于展现作品深邃的乐思。相比穆蒂为《C小调第一交响曲》的演释奠定的沉着、稳重的基调,在演出《D大调第二交响曲》时,他与乐团则始终让我们沐浴在明朗的情绪和优雅的意境之中,尽享乐声中的那份诗情画意。无论是对歌唱性风格的强调,还是在复杂的声部进行中所做的细腻、精致的音色对比,都使这部作品焕发出热情和美的光辉。
  整场音乐会听来,穆蒂时代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在演奏风格上发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过去以刚劲、洪亮、直率著称的“芝加哥之声”,这次更趋饱满和醇厚,这使得他们演奏的两部交响曲既不失雄浑的气魄,又饱含柔美的色彩,还不时流露出融融暖意。穆蒂对乐团强有力的控制,也让各声部间的平衡感和融合度较之以往更胜一筹,特别是在两部交响曲各自的第二和第三乐章中,弦乐和木管声部有如演奏室内乐般的和谐,所呈现出的细腻层次与温馨美感令我耳目一新。看来在入主该团近十年后,如今穆蒂已与乐团建立起一种心灵相通般的默契,而他也将自己数十年积淀的艺术理念完全融入了该团深厚的传统之中。



  如果说第一晚的演出是对芝加哥交响乐团当下艺术状态的真实写照,那么第二场音乐会便可视为乐团向自己在历史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一次回眸和致意。在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中,我们早已从录音中熟悉的这支乐团独特的演奏风范,于现场完美地原音重現。尤其是《天方夜谭》,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弗里茨·莱纳指挥该团录制的唱片就一直是这部作品倍受珍视的名演,也是我聆听时的首选,我对此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次能在现场欣赏,何其幸运。
  面对这部有着生动的画面感和叙事性的管弦乐名作,芝加哥交响乐团标志性的斑斓、绚丽、广阔的音响得以充分彰显。穆蒂与乐团从一开始就以极具戏剧张力的演奏使我身临其境。在上半场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中,略显明亮有余而厚重不足、有时甚至凌驾于整个乐团之上的铜管声部,此刻也全然融入其中,且不时以强劲的气势推动着音乐的展开。第二乐章,穆蒂在节奏、韵律等方面给予木管声部充分的自由,几位声部首席清晰、灵动的独奏,也将蕴藏其中的舞蹈特征和东方色调渲染得尤为生动。穆蒂为第三乐章那支温柔、宽广的主题选择了较通常稍快的速度,同时也透过对自由节奏恰到好处的拿捏和运用,增强了乐句的流动感,使浪漫的情致和优雅的美感在此兼而有之,这也成为整场音乐会中最温暖、动人的时刻。乐团在最后一个乐章的演奏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强烈的推进力和冲击力,着实震撼人心,让听者的期待得到最大的满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乐团首席陈慕融贯穿全曲的独奏极富艺术感染力,他用时而明亮、时而柔美的琴声,为其中描述的每个故事所做的丝丝入扣的引导和铺垫,对整部作品的演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不能再要求更多了,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乐团状态。”第二场音乐会后,耳边又回响起穆蒂对芝加哥交响乐团现状的评价,其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如若你与我一样坐在观众席间,想来一定不会对这番话语表示怀疑。在与穆蒂携手走过十年之后,如今这支传统丰厚、个性鲜明的乐团,正在大师的领导下迎向崭新的未来。
其他文献
2013年3月1日,草长莺飞,正值早春时节,刚刚结束了菲律宾旅行的我从马尼拉直飞香港,一下飞机便直奔位于港岛中环的香港大会堂,在音乐厅休息室采访了西班牙古乐大师、维奥尔琴圣手乔迪·萨瓦里(Jordi Savall),第二天晚上在大会堂音乐厅欣赏了他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之后,我的访谈实录文章《与乔迪·萨瓦里促膝而谈》就发表在了《音乐爱好者》当年5月的杂志上。  2019年3月24日上午,春雨淅淅沥沥,
期刊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马勒的交响音乐,你会想到什么?神经质?自怨自艾?还是富有创造性?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情感外化的体现。相较于海顿的乐观、贝多芬的斗争、莫扎特的诙谐豪迈和勃拉姆斯的坚定信仰,马勒的交响音乐更多地表达的是对“生与死”的思考。纵观马勒所有的交响曲,最突出的莫过于他对生命过程的追逐和回忆。这种回忆,可能来源于一个灵感,一首诗歌。这些乍现的“镜头”一露头就被作曲家自动存档,成为其创作的直接源泉
期刊
前不久,意外得知安德烈·普列文(André Previn)去世的消息。说意外,其实也不算意外,大师享年八十九岁,毫无疑问是当代“老一辈人”的代表。那么,普列文究竟是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还是爵士音乐家呢?也许兼而有之,并且是真正的兼容并蓄。相对于布列兹(Pierre Boulez)这样的作曲家、指挥家而言,普列文无疑更接近于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他们都是涉猎最宽广且高度
期刊
与其他音乐巨人相比,马勒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孤傲与神秘、敏感与脆弱,使人们为之迷惑。马勒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幻想家,他拥有天才的思维和无尽的激情,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他将自己的精神追求用交响乐和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马勒是我最喜爱的音乐家,我相信自己与他投缘,并能够共同理解和感受世间的一切。前些日子,我翻出了马勒的唱片,准备重温他的十部交响乐作品,以期再次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与享受。听后
期刊
2019年4月6日和7日晚,弗朗茨·韦尔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st)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Cleveland Orchestra),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呈现了两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一场是德奥经典音乐会,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5,O p.73)和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Ein Held
期刊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似乎总给人一种“普通人”的感觉。他生于J.S.巴赫所处的封建时代(1732年),去世于第一艘汽船(steamship)在克莱德河上(Clyde)航行的那一年(1809年)。横跨两个时代的他既为人熟知,却也似乎带着点儿距离感。海顿的人生并不具有太多传奇色彩,他既不像莫扎特那样凄惨悲情,也不像贝多芬那样悲壮伟大。海顿为了那些他所尊敬的雇主们而努力工作,他是一名音乐工匠,也是一名虔诚
期刊
大凡著名的城市,都少不了“文化”二字。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抽象的概念,它复杂又多样,像空气一样围绕着我们。每个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名片,音乐当然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当你听到香颂,难免会想起巴黎;当你听到轻歌剧,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维也纳。正如鲁道夫·席辛斯基(Rudolf Sieczyński)的艺术歌曲《维也纳,我梦中的城市》(Wien,du Stadt m
期刊
在欧洲和美国顶尖古典乐团的乐师名单中,向来少不了华人音乐家的名字,位列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The Cleveland Orchestra)也不例外。來自中国上海的小提琴家顾维舫于1990年加入乐团,至今已将近三十年。过去这些年来,他每周都在乐团位于克利夫兰市欧几里得大道的塞佛伦斯音乐厅(Severance Hall)排练并演出。而他一直念念不忘加入乐团后的首场排练,当他与第
期刊
2019年,是贵阳交响乐团成立十周年。这样的年龄,对于一支民营交响乐团来说,已不算短。  众所周知,办交响乐团是一件无比“烧钱”的事,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如何才能做到连续十年源源不断地为交响乐团提供资金支持呢?万一有一天,他所经营的企业利润下滑,没有足够的资金,难道这支乐团就要面临被解散的窘境了吗?这些问题,贵阳交响乐团的创始人黄志明早就考虑到了,他说:“我们绝对不会发不出工资,也不会突然有一
期刊
2018年12月18日,是庆祝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好日子。2018年,也是当代作曲家贾达群教授来上海音乐学院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当晚,一场名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智性”的贾达群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精彩上演,很多熟悉和喜爱贾教授的师生、好友、乐迷济济一堂,共同聆听了这场充满当代音响气质的音乐会。  据主持人王勇介绍,作为在沪工作二十年的总结与回顾,贾教授为本场音乐会精心挑选了六首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