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的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m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香港
  
  香港是个很独特的地方。年轻时常常听说香港是个很庸俗的地方,是文化沙漠,没有文学,好像什么都没有。但事实上不是如此。它的文学、它的文化,反而有我们的洞见与不见。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香港夹杂在中西文化的冲激之中,英语、广东话、普通话的思维,产生了香港文学中常见的不中不西、夹带粤语用词的普遍现象。在“九七大限”来临之前,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之一,面向大陆,若即若离,又爱又恨,当下的时间和空间仿佛不再真实了。都市更新、拆迁移置、回归与交还,历史记忆与时代怀旧突然变得很重要,仿佛张爱玲一直说的“我们回不去了”,文学成为家国变化的见证。
  
  香港通俗文学
  
  香港文学的阅读与传播,特别是在台湾与东南亚地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严肃文学,二是通俗文学与电影、电视连续剧。
  先从香港的通俗文学谈起吧。它总与电影、电视连续剧发生关系。读者怎会忘记香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呢,他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中国历史为背景,虚构小说人物,在剑光刀影中杀出一条生路。金庸的小说从在《明报》连载,到出版单行本,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线上游戏,风靡两岸三地、星马华人地区,甚至全球华人世界,同时捧红了无数影星。金庸小说的魅力,无远弗届。
  而李碧华、亦舒、张小娴、深雪、林咏琛、依达等,这几位香港作家,为香港写下了风情画:都市奇谭、痴男怨女,在性别跨界与历史记忆间穿梭自如,无不入作家的慧眼,为这“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留下了深刻的注记。而蔡澜、陶杰、文隽等人,反而在电影、艺术、饮食与游乐的人生大问题中,找到他们的天地。他们的作品,拜资本主义发达之赐,通过传播媒介与出版的影响力,远扬到台湾与东南亚的华人读者区。其中尤以李碧华最为华人读者所津津乐道。她笔下的香港,仿佛时空错乱,阴阳不分界;她小说中的男女,人鬼不殊途,出入历史与当下。当事物变得无界线时,有意无意间暗示了世纪末香港的命运,何去何从,前途茫茫。而李碧华的小说如《胭脂扣》、《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俑》、《诱僧》、《霸王别姬》、《青蛇》等,从古典取材,置入现代脉络,再搬上大银幕。当旷男怨女爱得魂兮归来时,看戏者在怀旧的情绪中,找到了共同记忆。香港文学题材介于严肃与通俗、娱乐与思考间,结合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李碧华后来的《烟花三月》,一部描写一个慰安妇、一个劳改犯,离散了38年,终于再见的血泪故事,反而让华人读者正视这历史的大问题。
  
  文学香港与女作家
  
  但香港文学的魅力绝不仅止于此。一座城市的发展总有它独特的理由,香港亦是。要如何记录下这座城市呢,我们就必须请来香港女作家西西的《飞毡》了。西西绝对称得上是香港文学的重镇。她1950年定居香港,勇于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叙述手法之细腻,是当前华文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的作品,例如《象是笨蛋》、《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颇有存在主义哲学之意,同时期的作品,例如《我城》与《飞毡》,反而为香港写史写志,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划下美丽的注记。香港地区以外的华人读者,认识香港文学的独特性,绝大多数从西西开始。而她的散文与诗不落俗套地另辟奇径。2011年香港书展颁发“年度作家”予这位作家,是实至名归的。除了西西,洛枫的小说、散文兼及评论,也长期受到华人读者的注意。
  香港女作家的作品总是让读者留下“巾帼不输须眉”的印象。张爱玲泉下有知,倾城之恋弄不倒香港的情与爱,反而女作家们异军突起,谱成群芳颂。
  台港星马地区读者所熟悉的钟晓阳,当年以18岁之姿写下爱情故事《停车暂借问》,从此奠定她的文坛地位,30年后,华人读者仍然一闻她的“春在绿芜中”。早期的辛其氏,以一篇描写姊妹情仇的《错误》引起台湾文坛的注意。而今年重拾写作之笔的黄碧云,则是另一位值得关注的香港女作家。她的小说勇敢挖掘人类心灵底层的恐惧,以及人和人应对之际的离散,尤以生活在香港社会底层的百姓为甚。一部《烈女图》,道尽了一个香港家族三代女性的坎坷命运,追溯其母系来源。其后的《十二女色》、《媚行者》、《后殖民志》、《末日酒店》等作,俨然为香港女性书写立下典范。而黄碧云勇夺大马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大奖的《桃花红》,是此一类型写作的佳作。
  港台之间的文学交流,因着媒体发达和副刊、文学奖发表的管道,香港新锐作家在台湾的涌现就不会使读者觉得突兀了。其中李维怡、谢晓虹、韩丽珠前后在台获得文学大奖,继而结集出版,她们的文学成就,值得期待。
  
  文学香港与男作家
  
  而香港男作家们的作品,则又为华人读者的阅读视野打开另一扇窗。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男作家的文学香火传承络绎不绝,新作纷陈,蔚为大观。从徐訏、叶灵凤、昆南、刘以鬯、也斯、董桥、潘国灵、黄灿然、王良和、叶辉、李智良、廖伟棠、董启章等,这一份“无尽的名单”,为作家们找到自己的天空。无论诗、散文、小说、评论或文化研究,他们的成就纷繁并陈,丰富了香港文学。
  刘以鬯是香港的资深作家和编辑,其作品《对倒》及《酒徒》分别称为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花样年华》及《2046》的灵感来源,再度引起大众瞩目。2010年香港书展颁发“年度作家”给这位作家,是肯定他对香港文学的贡献。
  也斯本名梁秉钧,兼具大学教授及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文化研究于一身,在台湾和星马地区向为读者所熟识。而稍晚也斯几岁的散文家董桥,其悠然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
  20世纪末香港男作家在台湾文坛引起瞩目的,非董启章莫属了。这位1967年出生的小说家,曾被誉为半世纪以来的香港文学奇才。1994年他凭中篇小说《安卓珍尼》和短篇小说《少年神农》,荣获文学桂冠,轰动台湾文坛。他在小说里的性别(越界),在文本里探讨“香港”这个城市──一个曾经被认为“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的地理空间,是作家恋恋不弃的主题。香港的驳杂历史脉络提供了作家丰富想象。摊开一张又一张的香港地图,董启章有如许多年轻一代的香港作家,游走在香港、维多利亚、太平山和众多街巷小弄之间,尝试辨明自己与这个城市在下一轮太平盛世的未定命运。
  
  2005年,董启章出版了“自然史三部曲”之一──《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奠定了新一辈的香港作家在思考自身与家国的问题时所呈现的不同面向。全书以不同的物体作为中枢,叙述一个(香港)作家的真实/现实世界,对照作家笔下的虚构/理想(香港)世界。此书出版为华人世界增加一桩文学奇景,同时获得港台两地媒体颁发的好书奖。接下来的《时间繁史·哑瓷之光》、《物种源始·贝贝重生之学习年代》,完整呈现了作家念兹在兹的问题:小说与家国命运、个人主体性的关系。
  2010至2011年,联经出版公司先后为董启章重新出版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得奖作《双身》、文论集《在世界中写作,为世界而写》、V城系列《地图集》、《梦华录》,为世界华人地区、世界华文文学,增加新的说明:谁说香港没有文学?谁说香港文学没人看?看看2008年至2011年香港书展主办的作家讲座,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朱天文、唐诺、杨照、张大春、苏伟贞、钟晓阳、胡燕青、刘克襄、施叔青、陈玉慧、张铁志、董启章等人在香港书展的身影,一切不证自明了。
  当然,事实的确“是这样的”,此句系电影《阿飞正传》的主题曲名称,钟晓阳作词、已逝女星梅艳芳主唱。
  
  胡金伦
  联经出版公司副总编辑。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人文系毕业,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专题记者、麦田出版副总编辑等。
其他文献
孟磊与江慧仪家中屋顶的花园一隅,是一个小小的生态园。那里有水塔,木瓜树、四季豆、山药和厨余桶,木瓜树为水塔及其他更小的植物遮荫,水塔为四周的环境降温、挡风,并反射太阳光给木瓜树。当山药成功攀爬上木瓜树后,四季豆便借着山药之助往上生长,厨余桶则为这个小生态抵挡强风,形成较阴凉的微气候。此外厨余成为植物的肥料,水塔用来储存雨水……  之所以将这个屋顶小角落称为生态园,是因为这里的种植物组合经过精心设计
期刊
一切就从你拿起一本书开始。    是什么吸引了你的眼球?  封面设计、纸张的质感、翻阅起来的舒适度……就好像一见钟情般,让原本只是纯粹的,需要静下来阅读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触感、视觉感。这是设计师的功劳。    每一本书都是设计师为文本量身打造的外衣。因此,设计师要深入了解文本所要传递的意涵,写作者想要展现的风格,并通过艺术的语言,把文本和设计融为一体,并隐于文本之后。作为一位成功的设计师,他们能
期刊
第一次见到张典婉,是在她于厦门下榻的旅馆中。那天她刚从培田(福建省连城县西南部的古村落,保有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风尘仆仆回来,兴奋地描述着一路见闻,丝毫未显路途迢迢所带来的疲惫。后来几天的相处中,我发现只要是关于客家的话题,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张典婉是客家人。  再次见到她时,她作为嘉宾出席哈尔滨书市上《萧红印象》的新书发表会,身穿改良式旗袍搭配牛仔裤,在台上娓娓道来自己在台
期刊
采访萧青阳的那天,他刚逛完跳蚤市场回到工作室。逛跳蚤市场是他每周的固定行程。他在跳蚤市场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物。他喜欢并追求这些独特的民间美学。萧青阳观察大中华地区的设计,发现不同地方的风格却呈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就像万胞胎一样”,所以就继续逛自己的跳蚤市场,寻找那些奇特的美感。  萧青阳的工作室对面是一家图书馆,他常常到里面去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他惊讶地发现:比起
期刊
对于出版物的装帧设计,“书衣”是再好不过的比喻了。   书衣,因出版市场的竞争和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变得越来越讲究了。  的确,一件好的书衣,可以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作品顿时生辉;一件好的书衣是对出版品内容的最好诠释,让人们透过表象窥测到书中的奥秘;一件好的书衣可以引起人们购买的欲望,让出版品变得畅销起来;一件好的书衣可让出版品锦上添花,使人们尽享内容美的同时感受视觉美,使阅读充满快乐;一件好的
期刊
今年2月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速泰熙应台北书展基金会邀请,担任台湾书籍设计界奥斯卡奖项——金蝶奖大赛的决选评审,并在“书籍设计论坛”做了题为“美域的延伸——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书籍设计的审美拓展(以大陆书籍设计为例)”的演讲。为此,我们专程采访速泰熙,请他谈谈金蝶奖评选的标准以及对于书籍装帧设计的看法。    对话  书香:本次金蝶奖大赛的评审之间有差异吗,评选的时候是如何达到一致?您在评选中有没有一些
期刊
朱锷,平面设计师,常用设计倡导人,Edge品牌创始人。出版有《设计中的设计》等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设计白皮书”。1990年赴日,1998年在东京、2001年在北京成立朱锷设计事务所至今。曾策划“日本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展”、“建筑建筑/隈研吾贰零零捌中国展”, “MUJI无印良品2008中国特展”,“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等展览。    对话    书香:关于书籍设计最疯狂的一个
期刊
聂永真,自诚品文案崛起,后以美术设计受到唱片公司、出版界青睐。为台湾专辑包装、书籍装帧、剧场与电影领域里最重要的新世代设计师之一。屡获 《诚品好读》年度出版报告“美术之最”与“最佳注目”;金蝶奖最佳封面设计首奖。香港Victionary Musikraphics百张唱片暨设计师、德国Hesign 50 Smaill Studios收录。“纽约TDC(Type Directors Club)”会员之
期刊
早期书刊印制使用铅字印刷在纸页烙下的立体压痕,如同浮雕般美丽而真实,不仅可以用手触摸到,从背面看,也可以看到油墨因为压力的关系而留下深浅不一的颜色。  木刻版画与铅字印刷,均为欧洲中世纪以来木版活字时代的手工产物。书页里黑白分明的墨痕线条犹如洞穴壁画,能让人清楚看见工匠刀笔在木石表面凿挖出来的刻痕,具有深刻鲜明的触觉特性。  近代台湾以木刻版画自制限定版手工书的先行者,当首推日籍诗人小说家西川满(
期刊
书籍设计也可以产生音乐的节奏感。这个观点是当代书籍设计的主要代表和推动者——吕敬人提出的。他认为,书籍装帧设计者好似一个演员,在书籍视觉信息传达中担任某种角色,是演员、是编剧、或许还承担导演的职责。书籍中的文字、图像、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均是书籍舞台中的一个角色,随着它们点、线、面的趣味性跳动变化,赋予各视觉元素以和谐的秩序,注入生命力的表现和有情感的演化,使封面、书脊、封底、天、地、切口,如京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