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老人”的舆论根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9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见领袖
  你有没有发觉“表态”越来越难了?一条新闻刚出来的时候,群情汹汹,你也跟着义愤填膺。第二天就有更多的细节披露出来让你觉得自己不该那么轻率。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媒体绘声绘色地发布一条新闻,这事的后续怎么样通常不会得到更新。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更有爆炸性的消息。对传播效果的追求导致媒体的报道经常有所偏颇,对核实事件细节也并不那么热心。看客们站完队就过自己的日子去了,当事人承受了多少舆论压力大多数人不关心也不在乎——何况还有很多新的新闻等着他们去点评呢。
  目前社会对于老人风评变差的趋势,从彭宇案中的“徐老太”开始,也算是由来已久。但形成这种印象的许多事件,其实都颇有疑问,包括彭宇案本身,其实徐老太与彭宇之间也确实是发生了碰撞的(参见《彭宇案大逆转可信吗》),另一个知名的上海大润发司机“救人被诬”案,警方调查结论也是老人并没有说谎。事实上,“对老人风评变差”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话语权转移”造成的——上网的普遍是年轻人,所以舆论便对年轻人有利,对老人不利。真相未必是“坏人变老”,而可能是多年前上一代谴责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如今年轻人掌握话语权后反过来谴责上一代“为老不尊”了——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以上花了很大篇幅叙述了“老人被污名”这一现象,目的并不是为老人平反,也不是认为老一辈人就比如今的年轻人道德水平高,实际上也确实有很多真实的“为老不尊”的案例,媒体和舆论的批评也很正确。但之所以把“人们急急忙忙谴责某一个现象”拿出来说事,是因为这种现象不限于“老人被污名”这个问题,而是在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这导致舆论风向存在问题,造成严重的误导作用,这是非常遗憾且令人不安的。
  最典型的,就是最近的“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在最初的报道中,“产妇裸死手术台、医生护士全消失”这个吸引眼球的说法引来了众多对医院和医生的抨击,但在有人爆料事情原来是“产妇婆婆为二胎耽误治疗”后(这个说法同样是错误的),微博上又一哄掀起怒骂家属医闹、怒骂婆婆害死媳妇的狂潮。实际上,如果能够稍微不那么急于做判断,而是静下心来研究下具体的报道,是能够发现两种说法都是有很大问题的,何至于舆论骂来骂去导致医患信任进一步降低、让医患矛盾变得更不可收拾呢?
  肯定有人会指出,以上说的这些,不都是媒体误导造成的吗?的确,部分媒体在“坏舆论”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很不好的作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更大程度上,这是一种群体心理学现象——网络“群体极化”导致的。
  (丁阳)
其他文献
说理性的文章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了,可避免冗长之赘,在空间上可突出主体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于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也有利于阅卷者在快速阅卷中把握你审题的准确度,按等计分。靓,即要精彩,精彩的开头,最突出
期刊
散文,按其表达方式说,有以叙事为主的散文,有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有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但无论哪种方式的散文,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达意。但从应试的角度看,由于题目的限制,多年来还没有过纯粹通过写景来演绎题目的散文出现,所以,即使有考生写散文,也是通过叙事来抒情,或通过议论来抒情。叙事散文不是记叙文,因为它不需要连贯的情节,议论散文也不是议论文,因为它不必有完整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形散神不散”才是它的
期刊
考场作文不仅是限时作文,而且还是限内容作文,因此我们在保证充足的写作时间的同时,还要保证在它规定的范围内起舞。在这两个条件的约束下,学生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引用这一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仅来得快,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文章的含金量。此话的确不假,好的引用的确能够让考场作文光芒四射,文采飞扬。然而,不恰当或不科学的引用却会给文章带来灾难,下面我就考场作文的引用偏差作一点具体的分析。  一、滥引作文原材料。  当
期刊
材 料  小和尚拿着一碗米问师傅:这碗米有多大价值?师父说:要看在谁的手里,要看怎么弄——添点水放到锅里煮一煮,成为一碗米饭,这是一块钱的价值;放在水里泡一泡,用四五个粽叶包一下,是三四块钱的价值;在米里加点酒曲,成为一壶酒,是二三十块钱的价值。  简 析  一碗米,因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产生的价值差距,在于眼光和识见的高下。材料可析出“眼光/坚持”“方法/选择”“价值/创造”等关键词。关键词侧重不一
期刊
9月9日在郑州发生了一起老人猝死于公交车上的事件。据一名乘客回忆,这位老人让一个小伙子给他让座,小伙子不肯,两人在争执中发生了辱骂,老人还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不过小伙子并未还手。在旁观乘客的劝说下,小伙子提前下车。结果没过多久老人就猝死了,据老人亲属说,老人有心脏病。  这事发生后,很多人认为这个老人为老不尊,死了活该。联想到前不久“武汉一小伙公交车上未让座 遭多名老人暴打”事件后一面倒的对老
期刊
回放  7月18日下午,合肥21路公交车司机俞修平师傅驾车行驶在曙光新村公交站时,确定没有乘客下车后,关门驶向下一个站台。公交车在驶离车站三四百米进入快车道后,一七旬老人称坐过了站,要求俞师傅打开门下车。俞师傅向老人解释了公交公司的规定,老人不听。在公交车等红灯时,老人突然举起拐杖,朝俞师傅的头部连续打了过去,俞师傅右半边脸当时就红肿了起来。此时,车内数名乘客过来劝说老人,老人才停手。车到南薰门桥
期刊
9月4日,武汉。5位老人喝酒后一起上车准备回家,其中一人没有站稳,不小心靠到年轻人身上,惹得年轻人不高兴,并出言不逊骂了几句,双方因此起了冲突。几个老人一拥而上,有的抓着年轻人的手,使他动弹不得,有的趁机对着年轻人的头猛击,其中身穿黑白条纹衫的爹爹一口气打了四五拳,后被人拉开。警方介入后,老人们表达了歉意,年轻人也表示自己太过冲动。经调解,5位老人赔偿了1000元医疗费。
期刊
Melisa 在他们长身体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三年困难时期”,食品短缺和饥饿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物质观念的形成。哪怕到了物资充裕的时期,记忆中的“匮乏恐慌”还是会使他们试图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为了物质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铤而走险……精神层面的匮乏则更甚。在物质长期匮乏的背景下,人生唯一目的几乎就是生存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叶克飞 如扰人广场舞、公交抢座之类的老人恶行,
期刊
杨耕身 舆论公开指责“坏人变老”,或“老人集体变坏”,会是让老人群体多么寒心的傲慢与偏见?今天的老人们,不仅处于人生暮年,行为能力下降,加之话语权的窄小、社会保障的不充分,已经不得不处于社会最弱势人群的地位,怎想到还要承受这种公然的污名呢?老人并非不可批评,坏人也的确会变老,但对那种用以偏概全的观点来发动对于老人群体的规模化声讨,并由此派生出的对老人生存状态的隔膜,以及进而形成全社会对老人“避之惟
期刊
【阅读关键词】开头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从写作者的角度说,写好“凤头”,就是把开头写得美丽精巧,新颖贴切,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尤其在考场作文的快速阅卷中,要让阅卷老师对你的文章“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必须开好头。“良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嘛。从阅卷者的角度说,一个好的文章开头,犹如京剧舞台上人物的第一次登台“亮相”,紧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