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决定行为
“IBM做服务了,我们也要做服务”……“IBM做电子商务了,我们也要做电子商务”……
虽然很少有企业公开承认自己在模仿IBM,但其做法却让人一看便知。然而有趣的是,尽管那么多对手在后面拼命追赶,真正能威胁到IBM地位的尚寥寥无几。这时,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IBM行,我不行?
不错,IBM一定有它特殊的素质。不是说有了这些素质,就一定能当上领袖,但是没有这些素质,却绝对当不上领袖。
轻言放弃,还是坚持到底?
IBM也不是没有低谷的时候。1993年IBM一年就亏损了81亿美元,创下了自从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其后,空降经理人路易斯·郭士纳力挽狂澜,率领IBM成功转型,走上服务之路的过程,早已被传为佳话。在此之后,不知有多少IT企业想要重走IBM向服务转型之路。然而,真正转型成功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挑战IBM的地位了。这是为什么?
变革总是痛苦的,这恐怕是那些步IBM后尘,在转型之路上踽踽而行的企业最深切的感受。因为,服务其实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快速增长却不太成熟的市场里面,要是启动不好或者是没有充分的论证和筹划,想要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不但很难达到目的,而且很可能一两个项目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服务体系受到重挫。这一点,转型中的企业都深有体会。
其实,当年IBM这条路走得也并不轻松,难怪无论是在这里工作了36年的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焜,还是加入IBM已28年的大中华区全球服务部策略、营销运作执行长叶启仁,一提起那段岁月就真情流露,让聆听的人都不由得为之动容。
“转型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如果可以的话,千万不要等到快死的时候再转型!”周伟焜如是感叹。
“那个阶段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服务事业是一个很长期的事业,如果你想很快地得到回报,恐怕是很难的。但你的资金依然要能够周转,所以后面要有很坚强的资金支持,才有办法做成一个长久的事业。”叶启仁的笑容背后分明藏着辛酸。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有投资。而服务的投资之一,是要先培养人才,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你没有足够经验的时候,你在服务上面的做法是不可能非常正确的。而培养人才,如果没有让他们去真正地实际运作,他们的经验就很难累积。但反过来,这种经验累积得越多,你在业界的竞争力就越强!
所以,IBM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要进入服务领域,就一定要做好准备,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强项在什么地方。
而且,在初期阶段,大部分客户觉得这些服务的内容自己来做就能够做好,况且自己人力比较便宜。通常,他们没有要别人服务的观念,自然,“服务有价”也难以被接受。再加上对于服务的标准一开始也没有统一的共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另外,很多客户对自己的需求其实不是很清楚,他觉得自己的问题在这里,其实根源却另有所在。更不必说等到服务项目开始运作以后,在内部作业时部门之间的协调时常困难重重……
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需要花时间来培育市场、来转变观念。在这个阶段,服务不仅不赚钱,反而几乎是纯粹的赔钱项目。要想挺过这一关,不是件简单的事。
郭士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为IBM这艘大船确定了方向,而且驾驶着它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航程。在那段痛苦的时期,他为公司制定了几个很重要的决策。
第一个决策:“血停止流”,就是把财务上不需要的人辞掉,把不需要的厂房处理掉,把不需要的办公室处理掉。
第二个决策:做战略性抉择。
第一个战略性抉择,是改变将IBM分拆成几家独立公司的决策,将其保留为一个整合的公司。
第二个战略性抉择,是“不要完全忘记我们过去的光荣”。IBM的硬件,特别是高端服务器与存储,一向是IBM的优势所在,所以郭士纳决定继续在这方面投资。他认为如果转型服务就等于完全放弃硬件,将是很危险的。在三五年间,IBM在硬件开发上投进了20亿美元,使硬件重新回到了领先位置。
第三个战略性抉择,是全力去开拓服务市场,并把最好的领导人才放在这方面。像现任CEO彭明盛,就是1993年被从日本调到美国做服务方面的二把手。“老将”周伟焜也是那时被派往澳大利亚负责那里的服务业务。
在服务方面,郭士纳决定不能光做传统的服务,还要建立一些新的服务,并且选中了外包服务作为发展的方向。
如今,IBM的全球营业收入中,已经有一半来自服务!
试想,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承担风险的决心和丰厚殷实的家底;如果没有挺住那段艰辛的岁月而轻易放弃,IBM又怎么会有今天的辉煌呢?
没有做好心理、物质和战略准备的企业,最好还是慎言转型。
个人英雄,还是卓越团队?
在长跑比赛中,当领跑者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因为你总是面临着无数对手的追赶与挑战,而前面却没有榜样可以学习和跟随,你的方向与路径、你的战略与战术,都必须胜过别人,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被对手超过,弄不好还为他人做了嫁衣……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参赛者愿意采取跟随战术,快近终点时再全力冲刺,一举领先。
但是,商场是没有终点的。要做商业领袖,就要时时领先!
可是在高科技的世界里,在几个大学生白手起家几年就能冲到世界第一的时代中,领先,就必然意味着高度敏锐的市场洞见和不断加强的创新能力。而IBM,永远是这一理念的教科书式的经典诠释——从首先向服务转型,到开创电子商务,再到随后的“随需应变”大旗,IBM的每一步新举措都不仅选对了方向,而且每一次创新出的理念都成了整个业界的趋势!
而这,不能只靠少数天才,而要依靠一套机制;不能光有个人英雄,更要打造整个团队。如果没有优秀的团队,来自食品公司纳贝斯克的郭士纳未必懂得多少电子商务;即便是IBM土生土长的彭明盛,也不一定能够想到客户想要如同用水、用电一样的IT服务。
可以想像,在IBM这样大的一家超大型企业里面,要提倡团队协作有多困难,因为公司里面有太多不同的事业单位,每一个事业单位有它不同的衡量业绩的数据。但是团队协作,对于像IBM这样的“大象”来说,又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全球多文化的环境中。那么怎样才能在这样的企业里“逼迫”出团队协作的气氛?据周伟焜介绍:在IBM,高级副总裁以上级别的人,其所有薪水都是看一个数字——全公司的数字是多少,而不是光看部门。“我每年拿多少奖金,大约有50%是看我们亚太地区做得怎么样,另外50%是看全球,看全球的客户关系好不好,看我跟其他团队的协作怎么样。”
团队合作,还能够避免自以为是的洞见与创新。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下,IBM的战略制定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他们捕捉到的是客户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我认为”的客户需求。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创新才能为客户所接受,才能为对手所追随。相比之下,有的企业却总是把产品销路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客户的水平太低”或“客户的钱包太瘪”,可想而知,这样“高水平”的企业,自己的钱包也不大可能鼓起来。
固步自封,还是与时俱进?
当一个企业登上巅峰后,是陶醉于自己已取得的辉煌、重复自己以往的做法,还是不断改变自己,以获得新的超越?这正是“技术IBM"与“服务IBM”之沉浮不同的原因所在。曾几何时,IBM也是一再追求技术的尖端与完美,但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过分的完美却未见得是客户需要的。就如时下流行的数码相机,当600万像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清晰度时,1000万像素的普及生产就会成为一种浪费。也因此,作为每年在世界上获得技术专利数最多的企业,IBM也曾不得不面对自己有那么多专利不能转化为商品的尴尬。
而服务,却可以永无止境。
在企业经营中,成本永远有节省的空间,利润永远有提升的余地,战略永远有调整的必要,运营永远有简化的可能。不断的超越,就在于不恪守传统的东西,而是根据市场和时代的需要不断发掘出新的领域、新的业务,而且走在别人的前面。就像周伟焜说过的一样:最好总是在成功的时候转型。
当然,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先要调整和进步。而价值观与文化的调整,则必不可少。有人说:核心价值观是不能变的,这话没错,但并不等于不能修订和完善。IBM从创立之日起至今,文化的核心没有变,但文化的表述和重点都在根据自身现状和时代发展做着改变。从20世纪早期的强调个人到21世纪初的重视团队,从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到献身于客户的成功,保持自己固有的优势、发展自己新型的能力,这样的演进正反映着从创业公司到成熟公司的发展过程。
“与时俱进”,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但却具有非常全球性的意义。缺少了与时俱进的眼光、素质和行动,行业领袖是做不长久的。
“IBM做服务了,我们也要做服务”……“IBM做电子商务了,我们也要做电子商务”……
虽然很少有企业公开承认自己在模仿IBM,但其做法却让人一看便知。然而有趣的是,尽管那么多对手在后面拼命追赶,真正能威胁到IBM地位的尚寥寥无几。这时,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IBM行,我不行?
不错,IBM一定有它特殊的素质。不是说有了这些素质,就一定能当上领袖,但是没有这些素质,却绝对当不上领袖。
轻言放弃,还是坚持到底?
IBM也不是没有低谷的时候。1993年IBM一年就亏损了81亿美元,创下了自从公司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其后,空降经理人路易斯·郭士纳力挽狂澜,率领IBM成功转型,走上服务之路的过程,早已被传为佳话。在此之后,不知有多少IT企业想要重走IBM向服务转型之路。然而,真正转型成功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挑战IBM的地位了。这是为什么?
变革总是痛苦的,这恐怕是那些步IBM后尘,在转型之路上踽踽而行的企业最深切的感受。因为,服务其实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快速增长却不太成熟的市场里面,要是启动不好或者是没有充分的论证和筹划,想要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不但很难达到目的,而且很可能一两个项目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服务体系受到重挫。这一点,转型中的企业都深有体会。
其实,当年IBM这条路走得也并不轻松,难怪无论是在这里工作了36年的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焜,还是加入IBM已28年的大中华区全球服务部策略、营销运作执行长叶启仁,一提起那段岁月就真情流露,让聆听的人都不由得为之动容。
“转型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如果可以的话,千万不要等到快死的时候再转型!”周伟焜如是感叹。
“那个阶段是非常非常艰难的。服务事业是一个很长期的事业,如果你想很快地得到回报,恐怕是很难的。但你的资金依然要能够周转,所以后面要有很坚强的资金支持,才有办法做成一个长久的事业。”叶启仁的笑容背后分明藏着辛酸。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有投资。而服务的投资之一,是要先培养人才,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你没有足够经验的时候,你在服务上面的做法是不可能非常正确的。而培养人才,如果没有让他们去真正地实际运作,他们的经验就很难累积。但反过来,这种经验累积得越多,你在业界的竞争力就越强!
所以,IBM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要进入服务领域,就一定要做好准备,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强项在什么地方。
而且,在初期阶段,大部分客户觉得这些服务的内容自己来做就能够做好,况且自己人力比较便宜。通常,他们没有要别人服务的观念,自然,“服务有价”也难以被接受。再加上对于服务的标准一开始也没有统一的共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另外,很多客户对自己的需求其实不是很清楚,他觉得自己的问题在这里,其实根源却另有所在。更不必说等到服务项目开始运作以后,在内部作业时部门之间的协调时常困难重重……
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需要花时间来培育市场、来转变观念。在这个阶段,服务不仅不赚钱,反而几乎是纯粹的赔钱项目。要想挺过这一关,不是件简单的事。
郭士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为IBM这艘大船确定了方向,而且驾驶着它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航程。在那段痛苦的时期,他为公司制定了几个很重要的决策。
第一个决策:“血停止流”,就是把财务上不需要的人辞掉,把不需要的厂房处理掉,把不需要的办公室处理掉。
第二个决策:做战略性抉择。
第一个战略性抉择,是改变将IBM分拆成几家独立公司的决策,将其保留为一个整合的公司。
第二个战略性抉择,是“不要完全忘记我们过去的光荣”。IBM的硬件,特别是高端服务器与存储,一向是IBM的优势所在,所以郭士纳决定继续在这方面投资。他认为如果转型服务就等于完全放弃硬件,将是很危险的。在三五年间,IBM在硬件开发上投进了20亿美元,使硬件重新回到了领先位置。
第三个战略性抉择,是全力去开拓服务市场,并把最好的领导人才放在这方面。像现任CEO彭明盛,就是1993年被从日本调到美国做服务方面的二把手。“老将”周伟焜也是那时被派往澳大利亚负责那里的服务业务。
在服务方面,郭士纳决定不能光做传统的服务,还要建立一些新的服务,并且选中了外包服务作为发展的方向。
如今,IBM的全球营业收入中,已经有一半来自服务!
试想,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承担风险的决心和丰厚殷实的家底;如果没有挺住那段艰辛的岁月而轻易放弃,IBM又怎么会有今天的辉煌呢?
没有做好心理、物质和战略准备的企业,最好还是慎言转型。
个人英雄,还是卓越团队?
在长跑比赛中,当领跑者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因为你总是面临着无数对手的追赶与挑战,而前面却没有榜样可以学习和跟随,你的方向与路径、你的战略与战术,都必须胜过别人,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被对手超过,弄不好还为他人做了嫁衣……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参赛者愿意采取跟随战术,快近终点时再全力冲刺,一举领先。
但是,商场是没有终点的。要做商业领袖,就要时时领先!
可是在高科技的世界里,在几个大学生白手起家几年就能冲到世界第一的时代中,领先,就必然意味着高度敏锐的市场洞见和不断加强的创新能力。而IBM,永远是这一理念的教科书式的经典诠释——从首先向服务转型,到开创电子商务,再到随后的“随需应变”大旗,IBM的每一步新举措都不仅选对了方向,而且每一次创新出的理念都成了整个业界的趋势!
而这,不能只靠少数天才,而要依靠一套机制;不能光有个人英雄,更要打造整个团队。如果没有优秀的团队,来自食品公司纳贝斯克的郭士纳未必懂得多少电子商务;即便是IBM土生土长的彭明盛,也不一定能够想到客户想要如同用水、用电一样的IT服务。
可以想像,在IBM这样大的一家超大型企业里面,要提倡团队协作有多困难,因为公司里面有太多不同的事业单位,每一个事业单位有它不同的衡量业绩的数据。但是团队协作,对于像IBM这样的“大象”来说,又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全球多文化的环境中。那么怎样才能在这样的企业里“逼迫”出团队协作的气氛?据周伟焜介绍:在IBM,高级副总裁以上级别的人,其所有薪水都是看一个数字——全公司的数字是多少,而不是光看部门。“我每年拿多少奖金,大约有50%是看我们亚太地区做得怎么样,另外50%是看全球,看全球的客户关系好不好,看我跟其他团队的协作怎么样。”
团队合作,还能够避免自以为是的洞见与创新。在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下,IBM的战略制定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他们捕捉到的是客户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我认为”的客户需求。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创新才能为客户所接受,才能为对手所追随。相比之下,有的企业却总是把产品销路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客户的水平太低”或“客户的钱包太瘪”,可想而知,这样“高水平”的企业,自己的钱包也不大可能鼓起来。
固步自封,还是与时俱进?
当一个企业登上巅峰后,是陶醉于自己已取得的辉煌、重复自己以往的做法,还是不断改变自己,以获得新的超越?这正是“技术IBM"与“服务IBM”之沉浮不同的原因所在。曾几何时,IBM也是一再追求技术的尖端与完美,但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过分的完美却未见得是客户需要的。就如时下流行的数码相机,当600万像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清晰度时,1000万像素的普及生产就会成为一种浪费。也因此,作为每年在世界上获得技术专利数最多的企业,IBM也曾不得不面对自己有那么多专利不能转化为商品的尴尬。
而服务,却可以永无止境。
在企业经营中,成本永远有节省的空间,利润永远有提升的余地,战略永远有调整的必要,运营永远有简化的可能。不断的超越,就在于不恪守传统的东西,而是根据市场和时代的需要不断发掘出新的领域、新的业务,而且走在别人的前面。就像周伟焜说过的一样:最好总是在成功的时候转型。
当然,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先要调整和进步。而价值观与文化的调整,则必不可少。有人说:核心价值观是不能变的,这话没错,但并不等于不能修订和完善。IBM从创立之日起至今,文化的核心没有变,但文化的表述和重点都在根据自身现状和时代发展做着改变。从20世纪早期的强调个人到21世纪初的重视团队,从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到献身于客户的成功,保持自己固有的优势、发展自己新型的能力,这样的演进正反映着从创业公司到成熟公司的发展过程。
“与时俱进”,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但却具有非常全球性的意义。缺少了与时俱进的眼光、素质和行动,行业领袖是做不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