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来源 :语文课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tk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会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丰富,成为了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承载着民族灵魂,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民族的传统文化滋养、丰富了语文,语文教学应融传统文化于其中。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无明显断代传承;(2)历史悠久;(3)文化总体内涵丰蕴,体裁多种多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4)代表人物众多。以上的种种,注定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的超然地位。[1]而初中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的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初中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往往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而没有对其中的人文内涵以足够重视。事实上,语文教育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师要能够从语文教材中将传统文化挖掘出来,才会对语文教育资源以充分利用,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涵义有效传承。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为例,课程中蕴含了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孝亲敬长、由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修身养徳、厚德载物的崇德精神;尊师重道、尊重人才的尚贤精神,以及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和谐精神等传统文化精神。这些内容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生开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
  2、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渗透有助于学生开阔文化的视野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为例,课程中充满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精挑细选的文化典籍、闻名世界的科技工艺、大浪淘沙的文学艺术、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细致入微的礼仪文化和叹为观止的建筑文化等。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优秀可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课文上的内容往往比较简练,只是呈现了一些精髓,而需要教师做更多的拓展和补充,这也是我们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所以,对初中生语文教育过程中,着重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渲染语文课堂氛围,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角度深入理解古诗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不仅可以让初中生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能够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三、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落实新课标而展开的,要更新观念, 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必须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里来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推进语文课改走向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标榜作用。首先,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次,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质性的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2、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培育学生学习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仅仅是诗、词、文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精神,在其他文章中也同样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和美学艺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体现。教师在课内教学时,将教材内容中所映射的传统文化内涵,全面而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例如,在语文教材中,多是以单元为组的教学模式,不同单元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或传统文化精神,而同一单元的不同文章所蕴含的主旨大都是相同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每一单元的教学主旨,从而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文章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时,教师应准确了解这一单元文章所要传达的教学主旨—“平凡中的不凡”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爱与美”,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3、开展多样性教学活动,拓展学习途径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拓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从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基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基本理念的德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教学活动。例如,重视让学生认识了解身边的传统节日文化,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班会;以“戏曲”为内容的表演活动;以“礼仪”为宗旨的演讲活动,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精神。以“经典诵读”为主系列活动,如“每周一诗一词或一文”、“编写学生早读文本”、“大型经典诵读活动”, 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和活动时的隆重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和内涵。   4、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方法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可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的渗透。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首先,在班级建立“读书角”,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阅读环境,使班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读书角”进一步拓宽语文视野,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此同时,班级定期的举行“读书畅谈会”让学生对在“读书角”中学到的知识、喜爱的文章、阅读的感受进行分享,从而强化渗透效果。其次,教师在初中阅读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内容包括诗词、经典语句、名言警句记录并背诵,通过开展“我是背诵小能手”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品质与精神素养。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 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弘扬传统文化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和认祖归宗,从古至今,传统文化都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基所在。初中語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初中生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为社会现代化素质人才的需求提供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情况采取正确而科学的手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从而使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宋红苍,浅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教学方式,现代交际,2017(12),144.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09):89-91.
  [2]吴一戈.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08):35-36
  [3]张世璧. 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思想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3(01):1-1.
  [4]葛立功.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7(10):54-55.
  [5]宋光.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J].读与写杂志,2016(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为不同阶段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越来越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也就是指用非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就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应用策略进行有关阐述。  【关键词】求异思维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快速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切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便利,有效激发并调动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活泼的信息化课堂氛围。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学习思维;教学情境  将现代信息
期刊
【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学的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学工作者应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阐明了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期刊
【摘要】义利观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形态的观念,发展到如今,人们对与义利观的价值界限往往会混淆,由此对于下一代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和形成产生了消极作用。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有基本分辨事物的能力,并形成了人格的雏形,因此,这一时期是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从义利观本身概念谈起,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提出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品德课;义利观;引导渗透  引言:  品德课是
期刊
【摘要】高考文言文阅读是考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一个考点,怎样备考,化难为易是广大师生面临的课题。笔者认为,帮助考生克服畏难心理,树立自信心,这是备考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立足《考纲》这是考生必须明确的备考方向,夯实基础知识这是考生备考过程中的重要保障,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境意识这是備考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加强训练,日积月累是备考获取成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备考建议  纵观进6年的新
期刊
【摘要】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必备的基础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关于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做了几点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情感体验;语言探究;基础积累;层次阅读  阅读伴随人的一生。时代的不断更新,知识的不断发展,无不在要求着人类不断阅读,以跟紧时代的脚步。在初中时期,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期刊
【摘要】文章的写作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尤其在高考語文考试中,更是占到了半壁江山。然而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整体不高,尤其是议论文。学生写的议论文观点不明确,内容空洞,论证乏力,内在逻辑性不强。针对这种现状,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教学;现状;对策  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也是一个文章古国,历来对文章写作非常重视。而议论文又是考生常常选择的文体。所以,写好议论文至关重要。
期刊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不同,突出表现在其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特征上。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往往容易一味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汉字背后的文化渊源,使教学过程落入“望文生义”的误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当下中小学汉字教学中出现的“望文生义”现象及其分类,并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提出部分改进对策。  一、中小学识字教学中出现的“望文生义”现象
期刊
【摘要】将情感教育涵盖在内的德育教育是高中阶段的重点教育内容,由于语文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特征[1],该学科的教学就承担了情感教学的部分重要任务,这也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就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试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进而分析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研究的不
期刊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营造氛围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今天,让我们与老舍一起去体验北京的生活,感受他内心深沉的情感。  二、抓住文章的核心句打开文本  师:提到北平,你会想到什么?  生:圆明园、天坛地坛、十三陵、长城、颐和园、香山红叶、天安门、大前门、恭王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