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等问题也已经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在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对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人类对大自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最近几年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量动植物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正在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一百多年前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在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关注到生态问题,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将会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理论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产生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可能性,马克思这样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出于资本对于利润的疯狂追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生态危机加深,正如马克思所说:“資本的天性在于它的极度的贪婪性……它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追求目标……根本不会顾及生态环境的恶化。”[3]在他们看来,资产阶级眼里只有利润,其完全不顾也不会去考虑其生产方式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使得生态危机不断加深,从而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工人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都有相关方面的描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工人们生产和生活在一个被毒气污染的环境中,在那种环境下,连动物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恩格斯也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方式对当时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严重破坏。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得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加深,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不断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并没有系统地阐述其生态思想,但其生态思想在他们的主要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注意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大自然给人类提供其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从而使得人获得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大自然人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更不可能谋求发展,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学会保护自然。在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对自然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大自然充满畏惧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对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残酷的报复。
2、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人类产生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制约直接体现在人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上,也就是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可以和谐相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如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样,只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3、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之后,提出:“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4]在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一种社会问题或者是一种社会制度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对利润的盲目追求,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实行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建国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断加以深化创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建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曾提出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等重大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战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大跃进时期由于错误指导思想使得新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但毛泽东主席大力治理水患、倡导植树造林,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生态破坏。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立足国情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基本国策,并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而使环境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并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等具体方面的内容,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继续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生态环境形势,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根据中国实际发展需要,江泽民同志提出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5],并提出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以此来缓解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尖锐,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并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6]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在深入分析总结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对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立足本国国情和具体实践发展需要,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内容,对解决中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和人民的幸福,党和国家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作者简介:文瑞强(1990.12—),男,河南安阳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人类对大自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最近几年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量动植物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正在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一百多年前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在资本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关注到生态问题,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将会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理论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产生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可能性,马克思这样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出于资本对于利润的疯狂追逐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生态危机加深,正如马克思所说:“資本的天性在于它的极度的贪婪性……它可以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追求目标……根本不会顾及生态环境的恶化。”[3]在他们看来,资产阶级眼里只有利润,其完全不顾也不会去考虑其生产方式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使得生态危机不断加深,从而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工人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都有相关方面的描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工人们生产和生活在一个被毒气污染的环境中,在那种环境下,连动物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恩格斯也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方式对当时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严重破坏。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得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加深,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不断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并没有系统地阐述其生态思想,但其生态思想在他们的主要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注意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大自然给人类提供其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料,从而使得人获得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大自然人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更不可能谋求发展,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学会保护自然。在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对自然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对大自然充满畏惧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人类对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然就会遭到大自然残酷的报复。
2、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人类产生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制约直接体现在人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上,也就是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是否可以和谐相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如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样,只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3、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之后,提出:“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4]在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看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一种社会问题或者是一种社会制度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对利润的盲目追求,使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实行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建国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断加以深化创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建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曾提出兴修水利和植树造林等重大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战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大跃进时期由于错误指导思想使得新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但毛泽东主席大力治理水患、倡导植树造林,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生态破坏。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立足国情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基本国策,并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而使环境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并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等具体方面的内容,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继续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生态环境形势,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根据中国实际发展需要,江泽民同志提出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5],并提出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以此来缓解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与矛盾日益尖锐,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并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6]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导,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在深入分析总结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对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国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立足本国国情和具体实践发展需要,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内容,对解决中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和人民的幸福,党和国家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作者简介:文瑞强(1990.12—),男,河南安阳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