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设计”一诗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ice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是美国20世纪伟大诗人之一,驰名中外。他常常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人们熟悉的韵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以及反讽和象征的写作手法,描写大自然中平淡无奇的事物。然而,他的诗歌并不仅仅记录了被人忽略的自然界事物或乡野村民的行为举止,而且常常蕴涵多重含义。本文通过对“设计”一诗反讽和象征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得出诗人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设计”的双关,还揭示出了当时美国“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反讽;象征;“设计”;双关;弱肉强食
  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之后,并于1922年发表在《杂人》这本杂志上。战争的爆发使人们蒙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还带来了重大的精神上的伤害——摧毁了当时美国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一战后,美国大力发展工业,但是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萧条,失业人数增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整个国家90%的财富被掌控在10%的人手中。经济的繁荣使富人过上纸醉金迷和奢侈挥霍的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而穷人为生计奔波劳碌,却仍然难以果腹。社会上腐败、堕落的现象普遍存在,有钱的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愈发严重,“弱肉强食”是对当时社会的最恰当的诠释。
  1. 诗文分析
  1.1 “设计”的双关
  形式上,这是一首十四行诗,节奏上是五步抑扬格,但只有八行(line 1, 4, 5, 8, 10, 11, 12, 13)是严格意义上的抑扬格。一般说来,抑扬格代表庄重,奠定了整首诗沉重、严肃的感情基调;韵律是abba abba ac aa cc,整首诗只用了a,b, c三个韵脚,而且a韵占了其中的 一半,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形式上既不属于标准的意大利十四行诗(韵律是abba abba cd cd cd 或 abab abab cde cde)也不属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韵律是abab cdcd efef gg),更像是两者的结合,一个八行加上一个六行,六行中又以两个英雄双行体结尾,总结前文同时又提出诗人自己的疑问。无论从韵律、节奏,还是形式来看,诗人仿造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点,又融合自己的写作技巧加以创新,这样的诗作不得不说是诗人精心的“设计”。
  内容上与韵律和形式相呼应,层层推进的同时又环环相扣。诗人在前八句用简单易懂的字符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自然中的画面。绘画往往通过外在事物的形式让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诗人用字符的排列组合把这幅画面注入读者的脑海,使读者仿佛如诗人一样身临其境: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株白色的万灵草上捉住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显然发生在大自然中很普通的这一幕来自于蜘蛛精心的“设计”。绘画还可以通过颜色这种手段来丰富所描绘的事物,画中包含了白色和蓝色两种颜色。从诗中描绘的整幅图来看,就好像是蓝色的宝石中间夹杂着一颗白色的宝石,白色的宝石就显得格外突兀、引人注目。仔细一看,发现蜘蛛、飞蛾以及蜘蛛栖息的万灵草都是白色,而路旁其它的万灵草却都是蓝色。诗人在后六句道出了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一些思考,白色的万灵草遭遇了怎样的痛苦而产生了“变异”?这一幕善与恶、生与死的较量是“设计”还是巧合?如果是“设计”把这三个实体结合在一起的话,那就让人胆战心惊了。“设计”的是指带着特殊的目的去创造或制定,诗中发生的这一幕从表面上看来是飞蛾“设计”万灵草,蜘蛛又“设计”飞蛾,实际上这一幕后还有设计者,“幕后黑手”创造了白色的万灵草,白色的蜘蛛,白色的飞蛾,又“设计”了一套“弱肉强食”的法则,而这个“幕后黑手”就是万能的上帝。
  “design”既是指诗中所描述的多重阴谋,又指诗人用文字把这些阴谋记录下来而成就的这首诗。“design”的双重含义正是双关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文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1.2 诗文中的三个意象
  诗的前三行介绍了三个意象——蜘蛛,飞蛾,万灵草。
  蜘蛛传统意义上就是丑陋、恐怖的象征。在罗伯特·洛威尔的“爱德华兹和蜘蛛”一诗中,蜘蛛象征一个该死的灵魂;托马斯·哈代在“一个八月的午夜”一诗中也提到蜘蛛是用来代表上帝所创造的事物中的邪恶的一面。这里的蜘蛛表面是“白色”(white),给人以纯洁、善良的假象,实则它凶狠残忍,杀死了正在吸食的飞蛾,是一个食肉的动物杀手;蜘蛛长得“肥胖”(fat),是因为吃得太多,而它的食物多半是它捕捉到的的猎物,这个“肥胖”把蜘蛛的贪得无厌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肥胖的蜘蛛在这里象征的是那些剥削工人的大资本家,他们大腹便便、颐指气使的神态立刻映入读者的脑海。他们贪无止境,为了挣更多的钱,不择手段地对小资产阶级进行吞并,对工人进行剥削,他们的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飞蛾,也是“白色”(white),而白色飞蛾主要靠汲取植物的花蜜和汁液生存,这只飞蛾栖息在一株万灵草上吸食着万灵草的花蜜和汁液,直到万灵草枯萎失色,是一个食草的植物杀手。但它没有注意到来自身后的危险,蜘蛛早就发现它的意图,伺机等待,在它吃饱喝足后再把它杀死吃掉味道会更加肥美。飞蛾象征着小资产阶级,他们处于这条食物链的中间,自身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他们处于善与恶的分界点,一方面靠压榨底层工人获得利益,但是一不小心就会遭受大资本家的压迫,小则钱财散尽、大则丧失性命;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也可以与其他阶级结盟,共同对抗万恶的大资产阶级。
  万灵草,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是一种能治愈世间一切伤痛的灵丹妙药,象征着纯洁和安全,与丑陋、邪恶的蜘蛛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这里的万灵草由于被飞蛾汲取了汁液而失去了原有的蓝色变成了白色。万灵草处在这条食物链的最底端,它无法改变奉献自我的命运,只能舍己为飞蛾,在飞蛾被蜘蛛捕食的时候也无法体现出它作为“万灵药”的功效,不能解救飞蛾,死后还从奉献者沦落为谋杀的载体。万灵草象征着最底层的工人阶级,他们默默无闻、努力工作,是社会创造财富的最主要的阶层,大多数却总是入不敷出,饱受多重压迫,最后甚至难逃饿死的命运。   在这静止的画面中,虽然蜘蛛是活的,但丝毫看不到生命的迹象,看到的只有枯萎和死亡。而蜘蛛总有一天也会死亡,或寿终正寝,或被天敵杀害,不过是和飞蛾和万灵草的宿命一样罢了,就好像女巫肉汤中的配料一样,让人毛骨悚然。世间万物无论生前多么灿烂辉煌,最终都难逃消亡的宿命,死后只能化身为尘埃,成为世间最不起眼的一部分。诗人巧遇这个场景,用文字把大自然中这可怕的一幕记录下来,使之得以永存,诗人在无形中成为一个“设计者”。正如梭罗所认为的那样,自然是可怕的,在小说“缅因森林”中,他发现了孤独耸立的卡塔丁山,山中的“自然景色虽美,但也野蛮、可怕”。麋鹿被杀死是一个“悲剧”,这件事摧残了他的纯真之心,也摧毁了他从冒险中获得的快乐。同样地,弗罗斯特在他散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悲剧”,一个由蜘蛛和飞蛾制造的哥特式的恐怖故事,破坏了他在清晨散步过程中美好的心情,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思考。“那朵花怎么是白色?与路边蓝色无辜的万灵花又有何干系?究竟是什么驱使白色蜘蛛爬到高处,然后在黑夜之中又引领飞蛾到那里去?”诗人最后两句回答了这个问题,“除了黑暗的设计还会是什么使人愕然?如此细微的生命也难逃设计之网。”
  2.写作技巧分析
  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株白色的万灵草上捉住了一只白色的飞蛾,好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设计”。表面上只是揭示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规律,实际上作者通过朴实的用词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来鞭笞当时的美国社会。
  2.1 反讽
  反讽的定义: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创新,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以及“幻想被故意抛到高空,是故意把它们重新抛到现实的地面”。目前一般认为,“反讽法,又称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与字面上所能理解的含义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①
  弗罗斯特把反讽这一创作原则巧妙地编织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幽默性。
  (1)“Dimpled”原意是“有酒窝的”,有些读者认为蜘蛛有一种“带有面窝的”种类,这里就是指的那种蜘蛛。我认为这里用来形容蜘蛛,既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反讽。酒窝原本代表着调皮、可爱,但从后文可以看出这只蜘蛛显露出酒窝,是因为捕捉到了猎物而洋洋自得,不是美丽、善良的体现,而是丑陋、残忍的写照。蜘蛛笑里藏刀,十分险恶,以捕食为乐,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而笑。同时,“Dimpled”和“Innocent”形成鲜明的对比。万灵药非常“无辜”,它原本充满活力,颜色鲜艳,治愈伤痛,但在在无形之中成为了蜘蛛的帮凶。这一对比,揭示出蜘蛛诡计多端和冷酷无情。
  (2)“White”原本是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象征。单独一个白色,注意在诗中,蜘蛛、万灵草、飞蛾都是“白色的”,三个白色的生物一起,一眼看去应该是一种和谐美好的;仔细观察发现,这三者之间是杀与被杀的关系,飞蛾杀万灵草,蜘蛛杀飞蛾,蜘蛛是最后的获胜者,白色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意思,让人不寒而栗。这里的三个“white”含义各不相同,首先蜘蛛是“白色”的,不是表现它的纯洁无辜,而是反衬它的残忍邪恶,因为它是这场谋杀的存活者、设计者。其次,路旁的万灵草明明是蓝色的,为什么就这一株就是“白色”?是因为这一株万灵草被飞蛾吸食后失去了它的生命,逐渐在枯萎,是死亡后的苍白。最后飞蛾也是“白色的”,不仅暗示了它食草动物的属性,从后面的“rigid”和“dead wings”可以看出,它也被杀死,也是死亡后的苍白。三个“白色”的并置,给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气氛。这里不仅仅描写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还含蓄地揭示了一战后美国人为了发展经济可以不择手段。
  (3)“Morning”是“早晨、黎明”的意思。塞万提斯曾说过,“上帝送黎明来,是赐给所有人的。” 威尔科克斯也说过,“一天之中最美好的时光在黎明。”黎明原本是一天的开始,象征着生命的开始,充满了希望,然而这残忍的一幕却发生在这个时间段,成为死亡的开端,希望破灭,绝望升起,这一强烈的反差更加突出了大自然的残忍。
  2.2. 象征
  象征的定义: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是一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②弗罗斯特把象征的写作手法穿插在诗中,既能丰富读者的联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又能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实感,抒发真挚的感情。
  (1)“Witch”原本是“女巫”的意思,在这里代表的事能掌控一切生死的上帝。有读者说诗人在这里有一种“反基督”的思想,这样理解可能会有失偏颇,因为这与诗人深入骨髓的宗教信仰相违背。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1907)中说到,“某些自然事实被认为是从远古以来就一直证明上帝的存在....这样相互适合的东西被认为是起源中的不同的设计,而设计师总是被视为一个爱人类的神。”马太福音中也有提到,“好的神神监督世界的各个方面,甚至到最常见的鸟的命运。”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的观点在创世纪中也有体现,“神看着他所创造的一切,觉得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普遍认为,女巫是邪恶的象征,天使是善良的象征,但是女巫和天使都是听命于上帝,是上帝赋予了他们不同的使命——惩罚恶行和奖励善行。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像这样的谋杀事件,上帝会派遣巫师以一种暴力的方式去干涉世界的万事万物。所以实际上这一幕是上帝的“设计”,上帝作为一切生物的主宰,掌握着世间万物的生死存亡。
  (2)“Kindred”意为“同宗,同源”。不仅仅是因为这三者都是白色的,更意味着世间万物,一切皆有联系。按照《圣经》上的说法,世间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所以“同源”。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一定的联系。在这里,一只蜘蛛在一株万灵草上捉住了一只飞蛾,虽说“弱肉强食”是大自然中最基础的生存法则,但是从生物学上来讲,蜘蛛属于蛛形纲,飞蛾属于昆虫纲中,两者都属于节肢动物门这一科类,所以“同宗”。正如中国有句古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是动物必须通过你争我夺、自相残杀,才能生存下去,揭示出大自然中动物彼此之间竞争的激烈与残酷,当这一幕被赤裸裸得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恐惧之情油然而生。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在当时的美国,资本主义盛行,生动形象地批判了人们丝毫不顾同胞情谊,为牟取暴利不择手段的社会现象。
  结语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朴实无华,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设计”一诗,诗人巧妙地结合自己的写作技巧描述了大自然中普通的场景,不仅指明是一个接一个的“黑暗的设计”使这一幕蔓延着“死亡和枯萎”的气息,还含蓄地揭露出当时美国腐败、残酷的社会风气。告诫人们即使世界上令人震惊或害怕的事情时时发生,人类也必须生活在其中,因为宿命如此人类无法改变。不管处于什么阶层,都不能失去对上帝的信仰,因为世间万物最终都归于消亡。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uWHO1j4LBnFTI45F-FOsslZMjhCADOxeve42ra1jR_isGV17fVputLLHwkVlRFsTHVpRx5zBOoHBhuUrx_Hcq
  ②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30CVxRcahIzkcXqyVU1T3925ffApcpgpr28rNLznRBWdX6rWY2P453x7YVqBcsbSZmvgicSGCT_iCim10qf2xGmRMBso426T4uvQs0GxsW
  参考文献:
  [1]. Robert Frost: Selected poems by Robert Fro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1.
  [2]. 刘绪贻、杨生茂编. 美国通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3]. 黑格尔. 黑格尔经典文存.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4]. 燕晓东编. 威廉·詹姆斯著. 实用主义.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6.
  [5]. 戴亚杰译. 亨利·大卫·梭罗著. 缅因森林. 黑龙江: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9.
其他文献
冬风一吹,黄色的斗瓣就自然地落在了地上,十月迟来的桂花,却终是躲不过十一月凋零的宿命。桂花迟开,人忙忙碌碌的脚步也跟着打碎着花期本应有的恬静惬意,秋末的气氛被悲凉一词生硬地搅拌着,苦楚与无奈卡在喉咙,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一)  少梅的目光无意地耷拉在旧塑料瓶里的桂花枝条上,眼里闪过一丝若有若无的寒意。  她倚着木板床上空落落的枕头,从白天坐到了晚上,然而终是晃过神来,起身,把带着枯花枝儿的塑料
期刊
【摘要】:抽象绘画从康定斯基开始算起在艺术史上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中国的抽 象艺术可以说始于1978年吴冠中在第一期《美术》杂志所发表的《关于抽象美》 一文。他说“形式美是艺术创作中关键的一环,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他的发言在20世纪80年代初受到了广泛的关 注,使艺术创新风靡了当时的文艺界,刮起了探讨形式美与抽象美的风潮。追溯到中国古代,抽象的思维似乎已经萌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是当今中国古代文论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实现这一转换的第一步便是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相遇。由此,笔者立足于中国古代“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观念,尝试以现代西方文论的视角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找寻中西方平等对话的可能性。  【关键词】:现代西方文论;“以意逆志”  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是当今中国古代文论面临的一大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十分
期刊
【摘要】:词至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开词中豪放一派,其在婉约词的创作上亦挣脱秾艳绮靡,香闺愁怨的束缚,使词在创作题材、风格手法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是随着苏轼的人生遭际而一步步发展与深化的。从杭州到儋州,苏轼的思想随着政治生涯的跌落而逐渐迈向超然。  【关键词】:苏轼;人生际遇;思想流变  词发展至北宋初期,仍秉承“花间”余韵,风格不脱闺情离愁。及至东坡,始创别调,将词提升到了可与
期刊
【摘要】:声乐是一种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人的体力、脑力,表现真情实感的音乐形式。学习唱歌的技巧以及训练发音是演唱声乐的基本前提,而声乐演唱的灵魂所在即是演唱者倾注在歌曲里的感情。如果演唱者只是单纯地运用熟练的演唱技巧进行演唱,而没有注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歌声是缺乏生命力的,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  【关键词】:声乐演唱;技术应用;情感表达  声乐演唱不仅要求演唱者熟悉并掌握各种相关的演唱技巧,还要
期刊
综合材料雕塑艺术的发展一直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具有传统的观念雕塑形式,但艺术是相通的,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综合材料雕塑的关键是艺术形式、材料选择、工艺技法、题材内容和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与国外综合材料雕塑的交流与借鉴,以当代世界文化艺术的视野去审视现代综合材料雕塑的当代性与世界性,为现代综合材料雕塑创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整个大的趋势发展下,综合材料雕塑艺术如今已经相当深入地渗透到广大
期刊
【摘要】: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北宋党争的因素不得不考虑其中。长期处于党争状态下的朋党之争深深地影响到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创作。苏轼不仅具有喜同恶异的党派特征,而且具有独立的主体性格与个性主张,处于豪放派诗人的他推崇不为苟生,有益于世间的理论,在北宋党争中,也正是苏轼这种独特的主体性格使其文学作品得到不断发展,北宋党争造就了苏轼的主体性格,也造就了他优秀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但他对于“意味”与“形式”的解读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受到各方质疑。李泽厚以其人类学本体论为基础以物质实践解读形式,以“生活积淀”解读“意味”,并将其异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其“积淀说”的固有概念。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意味  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于1914年出版的《艺术》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理论,贝尔认为:“线条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马兰布莱顿所作的一首爱情诗Free Union为例,来解释诗性隐喻中的心理意象,通过分析100名本科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对这首诗每行的简单理解,来探究他们对不同意象隐喻的解释,具体说就是探究从表达从源域到不熟悉的目标域的具体可感知的意象的映射的心理意象的过程。研究表明普遍读者是通过映射域间具体心理意象来解释意象隐喻的,展示了具体心理意象在解释诗性隐喻的重要性。  一、引言  法
期刊
三维软件技术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广告等领域,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播也起到推动作用。三维水墨动画是将三维软件技术与传统水墨动画进行有机结合,各自取长补短,实现全新的艺术效果。  一、研究背景  当虚拟现实技术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三维空间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这无疑对举步维艰的中国传统水墨动画又是一次重大冲击。中国传统水墨动画要想在这个时代有所发展,必须引入新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