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ee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同一起点、同一时间内,分别发动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但日本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本文试图从两国变革运动的目标、指导方针、推行方式及社会心理基础四方面进行比较,以寻求其成败的原因。
  【关键词】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改革运动
  一、问题提出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日两国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发生,有着类似的历史条件:其一,运动或维新之初,两国社会性质基本相似,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其二,两国经济基础相同,同时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三,两国民族命运相同,同时遭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面临着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化的民族危机。在相似条件下进行的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亦有若干相似初衷,即改革图强,采用先进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御外辱。
  然而,尽管两者有相似的基础与变革初衷,但结局却大相径庭。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近代企业日益兴盛,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而洋务运动却是国内近代企业多数停业破产,未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未能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条件相同而结局不同,何以一者成功一者失败?于此问题的回答,可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两者间的差异之处入手。
  二、差异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主要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以下四点:第一,改革目标不同,洋务运动更关注“国内”问题,是想通过改革继续维持清王朝统治,“安内”为主,“御外”其次;而明治维新则相反,更关注“国外”问题,把不平等条约问题视为国家要解决的头等问题。第二,两者的指导方针不同,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而明治维新则以“脱亚入欧”为指导。第三,推行方式不同,洋务运动缺乏顶层设计,由地方官员主动兴起,而明治维新则主要是由天皇自上而下推行。第四,社会心理基础不同,在中国不接受(或反对)洋务运动的守旧势力很大,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日本,对先进文化则更乐于学习与接收。下面就此四点,分点展开论述。
  (一)改革目标不同
  虽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有着相似的改革初衷,但两者却有着不同的改革目标。具体而言,洋务运动更关注“国内”问题,是想通过改革继续维持清王朝统治,以“安内”为主,“御外”其次;而明治维新则相反,天皇刚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更关注“国外”问题,把不平等条约问题视为国家要解决的头等问题。这也便意味着,洋务运动更加的狭隘,它的本源并非是想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不是出于国家利益考虑,而是基于“爱新觉罗”家的利益出发。而明治维新则由于刚推翻幕府统治,国内问题缓解,因此更为注重国家的外在利益,谋求国家的平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封建统治本身的狭隘性,有主观推进国家近代化的动力与意愿。日本明治维新后,一直把不平等条约视为国家要解决的头等问题,并且致力于它的修改乃至废除。比如,1894年,就与英法美等国初步修改了不平等条约。这也便使得,明治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超越天皇私人利益,真正谋求日本的近代化。
  在中国首先发起洋务运动的是清朝的地方官员,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他们之兴办洋务,是以恪守封建统治的传统模式为前提,其宗旨是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谋求的是做好一代“名臣”,使得清政府的统治更加稳固。而对于维护清朝的统治,国内的问题,显然要比所谓对外的“国家的利益”等问题更加重要。对其而言,“安内”需求,甚至大于“御外”需求。国内问题不解决,执政的地位一定就丢失了;但“御外”失败,则还不一定失去执政地位。由此,“安内”是第一要务。也正是在镇压国内诸如天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让他们见识到了西方船坚炮利。为了更好“安内”或者说维护自身统治地位,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1}。
  (二)指导方针不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有着不同的指导方针,前者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而后者则以“脱亚入欧”为指导。该两种指导方针,虽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对旧有封建制度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概而言之,体,指形体,本体;用,指作用、功能、属性。体是第一位的,基本的;用是第二位的,从属的。“中体西用”是从中学为基本,西学为补充的含义上运用的。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是一些带有买办性的封建官僚,他们是清政府当权派的一部分,其中有些人是靠镇压农民起义发迹的。因此,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对待封建制度的根本态度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即中国的封建体制及其政治制度是尽善尽美的,而欧美的资本主义制度是野蛮落后的,必须全力维护中国的封建统治。但是,洋务派在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认识上却不同于闭目塞听的顽固派,尤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对太平天国革命的镇压,他们深感洋枪洋炮的威力.认为“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于中国”[5],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必须向西方学习“船坚炮利”。
  总得来看,这种“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使得中国向西方国家的学习,只停留在最初级的器物层面,而较少涉及文化层面,对西方的制度则是拒之门外。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相反。它的“脱亚入欧”指导方针,是由那些已经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提出的。他们从世界“变局”中清醒地看到:亚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明显落后于欧洲,日本必须抢先摆脱亚洲的固陋,尽快转向“西方文明”,把日本封建社会改造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否则,在亚洲和世界就难以有一席之地。日本维新志士们在此种强烈紧迫感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了国内战争的有利时机,以最大的决心首先完成一了对封建幕府制的改造,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由改革派武士控制的明治政权。它尽管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但革新派武士的力量却占了上风。这就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从1868年到80年代的十几年中,日本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口号下,进行了自上而下的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在不到半个世纪内,日本便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才完成的近代化征途,使“脱亚入欧”的方针得以实现,成了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   (三)推行方式不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有着不同的推行方式,更确切地说:洋务运动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领导,缺乏顶层设计,由地方官员主动兴起,各自为营,缺乏协调;而明治维新则由天皇自上而下推行,有着较清晰的顶层设计。推行方式的迥异,使得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并使得明治维新更加的有系统,且能够凝聚改革力量,形成改革合力,更好克服改革阻力。
  在太平天国革命以后,清朝的中央权力急剧衰落,洋务运动是由省级督抚在没有中央指导、规划和协调的情形下率先发动的。各省的自强倡导人不是相互合作,而是相互竞争,且把他们的成就视为其个人权力的根基。他们的地方主义意识和急于自我保护的倾向非常顽固。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表现即,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在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竟然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而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期间,当北洋水师独立抗击日本海军之时,南洋水师竟保持“中立”。
  此外,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洋务运动在实行的过程中显得盲目,往往是遇到问题才想如何解决问题,而非将问题扼杀于襁褓之中。例如说,洋务运动可以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为“自强”阶段,以兴办军用工业为主;第二阶段,是在70年代~90年代,为“求富”阶段,才始开始创办民用工业。而后期之所以由“自强”改为“求富”,便在于实行“自强”的过程中,出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使得运动得以继续下去,才不得不创办民用工业。
  除此,由于是地方官员主办洋务,而非中央主办。这又使得洋务运动无形之中又多了一层阻力。中央权力如慈禧太后,作为清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她们一方面想从洋务中获取利益,可又担心地方官员借由兴办洋务而坐大,尾大不掉,进而也会对洋务运动心有怀疑,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反对。
  由地方官员主动兴办洋务的这种推行方式,使得洋务运动:一者无法形成合力,反而出现内耗;二者,容易变质为谋求个人利益,腐败盛行;三者则使得整个运动缺乏设计,显得盲目;四者,中央、地方相互猜忌,阻力加大。
  不同于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该变革有着清晰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由明治天皇于1868年3月宣布,其内容为:(1)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2)上下一心,盛行经论;(3)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4)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5)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五条誓文》表达了明治天皇的近代化倾向,根据《五条誓文》精神,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封建体制的措施,归纳起来有这样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宣布废藩置县,结束长期的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府;(2)取消诸侯称号,禁止根据世袭制而享受的免税特权,取消武士阶级的特殊身份,也废除寺院神社的特权;(3)解除束缚农民的一切法规,做到了“四民平等”,使平民获得了人身、就业、居住、婚姻和穿戴等方面的自由权;(4)允许“田地任意耕种”,允许土地买卖、占有和耕种的自由,允许农民改就工商业,废除“行会”的独占制度;(5)废除俸禄制度,实行公债制,加速货币资本化过程;(6)废除封建贸易关卡,实行自由贸易;(7)废除侵犯私人财产的名目繁多的充公权,在宪法中明文承认并保证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由上可以看出,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破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它的目标非常明确: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清晰的改革目标,使得明治政府在施行改革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改革共识,使得改革形成合力,有着克服阻力的更强力量。同时,统一的顶层设计,也使得明治维新在实行的过程之中,有章有法,步步为营,形成组合。
  (四)社会心理基础不同
  除了改革目标、指导方针、推行方式的不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有所不同。在中国不接受(或反对)洋务运动的守旧势力很大,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日本,对先进文化则更乐于学习与接收。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大部分士大夫将洋务视为“卑”、“野”之事,有损于他们的尊严。从李鸿章致友人的信中的片段,可管窥一二:
  曾谒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邸意亦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
  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中国人心真有万不可解者矣。
  对洋务运动的反对不仅限于士大夫阶层,同样也弥漫于普通群众。1874年,由于机车撞到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便被暴民们扒掉了路基。而1881年李鸿章悄悄动工修建了开平煤矿之胥各庄段的运煤铁路,建成后也遭到了地方官吏和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度只好弃用声响很大的蒸汽机车头,而用牲畜来拉运煤车,致使铁路变成一条不伦不类的“马路”。
  由于中国社会心理的守旧,排斥新器物,致使整个洋务运动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运行起来,阻力重重。
  反观日本,由于在历史中常常受到先进文化辐射,深知自身文化的缺陷,使得该国形成了善于学习先进文化的动态与包容。同时,岛国地理的狭小,也使得该国人民充满危机感,尊崇先进文化,摒弃落后文化。由此,日本社会不仅因循守旧意识并不强烈,反而热烈欢迎新的文化。而明治维新以“脱亚入欧”为指导,是去追寻“先进”的文化,这便使得明治维新在日本有着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章认为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1)其没有突破封建统治的狭隘,并非真正谋求国家的近代化;(2)“中学西用”的指导方针,使得学习西方仅仅停留在最初级的器物层面;(3)地方官员的自我推动,则使其缺乏合力,不成章法,阻力重生;(4)再加上社会心理的因循守旧,使得其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则是因为:(1)突破了君主私人利益的狭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在谋求国家的近代化:(2)“脱亚入欧”的指导方针,使其能够更彻底地向西方学习;(3)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使其形成改革合力,凝聚改革共识,减弱改革阻力;(4)再加上日本民族开放的民族文化,使其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注解: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御外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0.
  [3]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M].卷2.46.
  [4]《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五.
  [5]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M].卷5.
  [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27
  [7]Li Chien-nung,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 1840-1928(New York,1956),ed.and tr.by S.Y.Teng and J.Ingalls,108-109
  [8]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229
  [9]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40-142
  [10]李胜臣.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以两者结局不同之成因为视域[J].文化纵横,2009,(12).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然而,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有限
期刊
【摘要】文章从国内外角度浅议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定义与联系,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阐述了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 管理会计 风险管理  内控,顾名思义,内部控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出现在美国的法案中,它是为企业经营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也较低,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比较受
期刊
【摘要】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便、灵活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体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评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时可作为较为有效的手段。以珠海市政府债务风险评价指标设立与验证为例,分析了相关指标的设定,进行了一致性验证与推导,并提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层次分析 政府债务风险 风险预警体系 珠海  一、问题的提出  地方政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对聊城市小微企业金融创新情况的调查,发现当前创新产品形式多样,但总体呈现网络化、信用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创新 趋势  小微企业融资难作为世界性难题,一直是政府致力解决的问题,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减缓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
期刊
【摘要】对中小银行在“十三五”期间进行SWOT分析对其未来五年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和较高价值。本文以沿海发达省份X银行为例从动态的视角审视了中小银行在组织、文化、质量管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以及在创新、业务结构、客户基础、品牌管理上存在的劣势,并深入分析了经济下行、经营管理模式变革、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严峻挑战以及在跨区域发展、综合化经营、国际化布局等方面蕴藏的重大机遇,提出中小银行应前瞻
期刊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增长方式,本文将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偏离度分析,以期找到有效的方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人力资源 结构偏离度  一、相关概念  (一)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例的转换,它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
期刊
【摘要】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一直都是会计界备受关注的两个问题,两者的产生都与不确定性紧密相关,但两者对不确定的反映却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从而发现运用公允价值对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质量所发生的影响,便于公允价值在我国今后的应用和发展。本文运用会计学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理论,分析找出二者在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对某上市公司的分析,找出公允价值发展兼顾稳健性的对策。  【
期刊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按照“综合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区域交通枢纽,促进资源要素在大都市区的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支撑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创新城市治理,增强城镇对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人口吸纳的承载力,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城镇化 空间格局 基础设施  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加快构
期刊
【摘要】论文从新型职业农民特征、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等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高职院校 培养途径  一、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背景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新生农村劳动力不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出现了农业生产劳动力总量缺口巨大,且
期刊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属性,使其在财务收入来源、财务支出以及财务管理上具有与企业单位有很大的不同。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的改进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财务支出 财务监督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公共财政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