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的魅力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re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鼓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运用鼓励应要有针对性,鼓励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基础上。
  科学家认为:亲切鼓励的话语,能使原来处于静止或休眠状态的分子活跃,从而加快他们的新陈代谢。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的充分的鼓励,能力就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对学生多鼓励、表扬,充分调动内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事半功倍。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第一堂课,运用鼓励非常重要。首次亮相,学生对老师充满好奇,他们听课一般都很认真。这时,笔者就对他们的表现大加赞赏:“咱们班纪律很好,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很高,学习过程中交流积极,讨论充分,理解到位,并能掌握所学知识,这是每个同学平时严格要求自己的结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这学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肯定结出丰硕成果。”鼓励增进了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障碍,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一堂课的成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学生的第一次作业,教师也要特别重视并给与鼓励。布置作业要适量,最好能事先提示,不要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学生很重视作业本上的批语,在学生作业本上写上一些没有训斥却富有赞美,没有压抑却富有鼓励,极具启发性和感召力的批语,可以使学生在这些评语中获得自信,受到启迪,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不吝笔墨。“认真、清楚、优秀,希望能始终如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批语都可以成为鼓励的武器。讲评时,对作业完成质量较好的同学要进行表扬,面可以广些,对少数有差错的同学课前先一一指出,课堂上轻轻带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鼓励产生积极情感,学生在上课时情绪高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的催化剂。鼓励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始终如一。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坚持以尊重、关心、爱护的态度。对同学的发言,正确的予以表扬;对不够完美的提出不足的同时也给与足够的肯定,做到“贬中有褒”;对错误的回答,在委婉的否定后赞赏其勤于思考、敢于发言的精神。不大张旗鼓,甚至用尖刻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除了语言外,很多时候也可以用无声的鼓励,如眼神、手势、体态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鼓励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具体学生,具体行为,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不在“被遗忘的角落”。特别是平时不太起眼的、各方面表现不太好的同学,对他们的一次积极发言,一次作业全对,一种不良习惯改变……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产生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张同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第一堂课,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就是他,但他举手非常积极,当问到一个简单的问题时,笔者点名让他回答,当然答对了。笔者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对他的举手和回答首先予以肯定。这时,他又露出了骄傲的神色,向边上的一个同学做了一个得意洋洋的手势。笔者把他这些小动作一一记在笔记本上,下课找他谈话,并向他诚恳地说,老师在等着你进步的好消息。作业清楚、考试进步、上课不做小动作、不骂人、讲台擦得干干净净等都成为表扬他的内容,慢慢的他的成绩进步,不良习惯也改变了。
  当然,鼓励并不是对错误视而不见,而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建立在细致入微的教学基础上。
  此外,笔者还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使学生得到鼓励:第一,及时和班主任联系,把学生的良好表现、学习进步、课堂情况向班主任通报,通过班主任再在全班或其它场合对某些同学进行表扬、鼓励,这样既有助于班主任及时了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情况,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通过家访或电话、书信等专访方式经常把学生的情况向家长通报,给学生得到父母表扬的机会,既得到家长对教学的支持,又能促进学生更上一层楼。学生形象地把家长的鼓励称作“扇子”,可以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燃烧起来。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学习成绩不断进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总之,鼓励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可以各显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只要教师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就一定结出硕果。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在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指导下,产生了很大变化。在变革的过程中,又逐渐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采撷的几组教学镜头,敬请商榷。  镜头一:《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赋闲。”在一次听课中,一位学生就此提出质疑,说“为了”不如改为“因为”。老师马上组织学生讨论,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问题和语言习惯有关,也和一定的语法结构有关,但教师
期刊
中华文明启宇央, 法天效地辟洪荒,  儒释道合归千流, 大善大德执大象。  牟子古国注浩荡, 牟门荣光栖霞长,  尽公尽舍济神州, 四百年来醇风尚。  月圆天心龙世界, 春满华枝德家乡,  潮起潮落堪与世, 种善种德最无徉。    前 言  山东半岛蓬莱有道教仙境蓬莱阁,黄县(龙口)有民俗景观丁家豪宅,栖霞有德化深厚的牟氏庄园。牟氏庄园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  牟氏家族注重耕读传家,尤重身体力
期刊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更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笔者结合实践,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中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为教学服务。  一、精彩的导入以激发情感  精彩的导入能让学生瞬间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诗歌的赏析服务
期刊
语文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与个性化的关系,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求知中实现学习能力的个性化。为此,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性兴趣的发现与培养  兴趣是一把钥匙,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它的存在。探究性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由学生兴趣驱动的教学,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眼下,呼唤“诚信教育”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厚望。语文教材蕴涵着很强的人文素养,《诚实和信任》一课正是要让学生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如何把一个严肃的“思想教育”命题融入自由轻松的教学中的,笔者撷取教这课中的三个环节谈谈想法。  一   [环节一]  投影出示:出事故的原因和作者处理的方法  师:实话实说,你对作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吗?  生1: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更进一步指出,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学生阅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重视学生阅读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综合能力。  一、注重创设情境,加强氛围感染  著名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十分注重对教学情境
期刊
摘 要: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上借鉴了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描写对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期刊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课是学生发现知识、体验创新、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阵地之一。在化学课教学中如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观察绚丽多彩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奥秘,发展智慧和创造能力,就能使之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也是促使学困生转化的关键环节。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感,撤去学困生滋生的温床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复杂,有心智因素、环境因
期刊
摘 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逻辑起点和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最高命题,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了“以人为本”这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和谐校园才会春光永驻。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期刊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新教材所追求的新精神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不同体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一、倾注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