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想与期望的平衡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片《源代码》在讲述虚拟现实的情节之中,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对于自身的超越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意识。当人类不能在现实世界中达成愿望,就会在头脑中产生幻想的机制,从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这种方式来针对世界的存在进行对话,而一旦科技能力可以到达,或是自身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便会开启设计机制的运作形式,从而使自由的获得更加现实化,最终达到幻想与设计的机制平衡,并更加超越了人类自身的局限。
  关键词:文学 电影 设计 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诸多领域内都曾遭遇到许多未知的困惑,可以说人类的整个发展史就是不断在未知领域探索并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到达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在这种和世界反复对话的文明机制中,人类自身在不断发展与总结前人技术经验以及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达成了在两个领域中相对较自由地面对世界以及自身存在的机制:其一,是设计机制,是一种以自主性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机制,人们总是习惯对将要做的事情和工作进行提前编排和设想,无论这种设想见诸于类似图纸或表格以及意念等何种类型的载体,它始终可以引导人们的理性并可以有所修改性地和世界对话,最终完成人们心中的想法;其二,是幻想机制,也就是由一种对象感性化的思维想象做引导,自由地进行对世界的理解性编排,并不受世界中所存在的某些既定规则的影响,在虚拟的自我想象空间中感受世界所暗示的结构或意象,并把这种暗示通过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归纳成为一种有别于现实世界的系统事物。可以看出以上两种机制都存在积极的因素。对人类社会而言,发展的动力是从先前基本生存物质的赚取到当代社会个体自由发展的方向性和内容性努力,都离不开这些积极的因素机制。而实际上,在人类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我们可以见到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秉承着以下的逻辑进行的:首先,由个体或群体自由幻想一种对于世界某一领域的归纳系统;其次,在完善系统后,由更加理性的设计工作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正和编排;最后,在结构性完成后,最初的幻想将通过各种科技工程手段加以实现,并合理地推向人们的经济生活领域中。这样就可以说我们比较规整地完成了一次人类在某一层面上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超越。而这两种机制以及以上所论的超越过程,在电影作品《源代码》中通过编导的精心安排,体现得非常充分,我们也可以从对影片背后的深入分析中得到某种关于设计与人类期望的启示。
  二 能理性组合理想世界的方法论——设计的预期性
  在《源代码》这部影片中,编导人为地设计了一种可以不断进行修正的世界观系统,并将其不断强化,在符合剧情发展需要的同时,加深了观影者对这一世界观的理解或疑惑。影片本身的故事情节似乎并不复杂:主人公肖恩(实际上是已经牺牲的上尉史蒂文)被科学家不断拉入他们所组建的源代码世界中的一辆列车上,利用他的八分钟一遍遍地寻找即将要发动恐怖袭击的罪犯,在第九次肖恩主动进入源代码世界并抓住罪犯之后,他并没有像先前一样被拉回,而是继续生活在一个和现实世界并行的源代码世界中,这也就意味着他打破了科学家原先的设想,能够自主地生活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在这个限定的故事情节中,观众们首先在观影经验层面上就要接受一个既定事实:一种源代码世界观已经被设计出来,观众必须要接受这个设计,这样才能明白影片的其它结构和内容演进。可以说这种世界观的限定就是一种影片吸引观众的设计形式,也在本源上预留了以后主角不断被动亦或主动地进入这一世界进行自我修正的设计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是狭义上被大众所理解的仅在事物外在空间形式或视觉元素的规划与创意,它所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应该说设计行为所囊括的范围不仅包括商业行为的规划、人生的理想制定、建筑形式的组合、视觉艺术的生成以及城市的建设方向等一些专业化领域中,而且还同时包括了虚拟思想境界等一些概念性且具有內涵的建立层面。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中的很多生存和生活能得以顺利,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设计。
  如果进一步通过影片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设计理解为是一种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对未来的规划行为。如果是艺术作品,则是在理性与感性的基础上,对一件作品进行创作与编排。但无论如何这一系列行为都发生在事情真正实施之前,而作品展示或者计划实施阶段是排在设计之后的。人们之所以要进行设计活动,主要是希望通过这种渗入理性因素的行为可以让最后的结果更加完美。所以,反观影片中的叙事结构,我们也不难发现一开始主角从不愿被拉入源代码中,逐渐演化为一种主动的心理,并愿意不断通过理性的探究发现最后的结果并让其通过自我的努力变得完美。可以说以上这一系列发生在主角行为和心理上的现象正是人类自古以来在对话世界的过程中发生着设计现象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可以表达为愿意理性地解决与世界对话而产生的难题,并通过自身的不断修正达到一种完美的预期值。这是一种带有积极色彩的心理表征,说明了人类自身对待世界的态度很有信心,而人类历史也正是由于这一心理的不断释放而得以不断深化与奠基,从而达到了现在的高度。而设计除了以上所具有的积极因素以外,也暗含着一种人类对于现状不满的心理并拥有一种强烈的意愿达到心理平衡,这种意愿在后文将给予论述。设计是对现实的修正,而达到完美的结果就需要一种对未来的预测。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习俗不一的原始文化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种预测的文化现象,这是人们最原始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是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的可以达成与世界和谐、完美共存的突破口。在现有理论中,平行宇宙与多个空间并行的理论可以说明作为这种人类历史意愿的当代解读,这个理论主要是希望给予各种未来预测一种可能的尝试。(包括股票、期货、人生等诸多方面)但如我们所知,即使这个理论成立,我们也没有找到一个现实的途径,并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一样,到达另一个空间去做任何事情进而修正我们的生活,重新设计人生。人们能做的只能是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来对这个理论提出种种假设而已。而《源代码》就是这种普遍想法的一个被艺术化了的极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其实这种文学作品的探索,是基于人类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期望和修正心理而发展出来的:我们希望能够把自己认为错误的问题,重新设计进行调整以臻于完美的目的为终极追求。《源代码》的影片结构就是基于对设计修正理念而作的一种假象,假设人生的设计可以修改直至相对完善。可以通过洞察未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计划性修正。《源代码》本意不仅仅是想表述为一种假设理论的实现问题性应用,同时编导也在试图解释关于某些报道中偶见幻象的现象。虽然在科学角度还不能对此有任何形式的解释,但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心理期望还是很有价值的。在某种程度上,这至少说明人类的心理本性拥有设计以外的另一方面内容:期待或幻想。   三 对于“自由”的解决——幻想与设计的平衡
  如上文所述,正是基于人类这种设计的思想以及人生中的诸多困惑,人类一直以来都在试图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对人类希望提前知道的种种事物进行提前预知,并在发生之前进行设计。但是,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科学界一直没能达到这个目标,于是人类这种对未来的提前预知与设计的期望,便转向诉诸于文学作品,从而在文学创作空间中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点,我们也正是基于这些观点来对影片《源代码》进行探究的。因为人类从本质上而言,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直有一种集体心理,那就是对于自由的追求。但自由的定义是难以定论的,而且人类也不可能达到所谓的绝对自由,自由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且最终在哲学层次上我们发现,人类自由的终极点只是对于选择自由的获取。只有基于“选择”这一因素上,人类是自由的,正如影片中主角一开始对于自身处境处于一种极端受控的条件中,任何自主的行为意识都受到了科学家的操控,只有进入源代码的世界中才可获得自身的行动自由,但又在时间层面上受到了限制。可以说主角在此时所代表的就是人类一种原始社会身份的无奈表现,在空间和时间层面受到双重控制的主角无法摆脱自身的命运,只能听命于控制者的计划,去一次次地完成相对于控制者的设计思路。但戏剧化的转变在逐渐发生着作用,当主角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自我真相的得知和生命终极关怀等因素以后,他开始主动诉求一种生命设计——在完成了任务以后,再次进入源代码的世界主动控制罪犯,使得整个历史事件得以改变。在次此意义上,主角最终获得了生命中的自由,可以自由地选择并为之负责,而且影片最终也表现了这一选择的结果——主角得以幸存并与爱人生活在一个平行的源代码世界中。虽然这是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幻想结果,但这一充满了浪漫情怀的结局还是进一步说明或反证了影片所要表达的更深层的主题——如何对待所谓的绝对自由。正因为绝对自由是不能实现的,所以人类对待绝对自由的心理就体现出一种矛盾性的心理结构。一方面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奋进达到对于绝对自由的无限追求中,这种现象就可以用上文分析的设计现象加以说明;另一方面,在绝对自由无法达成的现实中,人们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通过幻想的机制在自我的世界中继续达成这绝对自由,并在科技允许的条件下把一部分幻想的成分通过设计机制在现实世界加以实现。这两种机制在对话世界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如本文开篇所论述的,起到了一种叠加和交替作用,在人类通过设计机制无法实现真实世界的自由的时候,就会通过幻想机制在虚拟的世界得以实现。正如影片的逻辑起点一样:真实世界的爆炸案无法阻止,只有在虚拟世界中发现罪犯,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安慰,诚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一切也是通过精密的设计机制实现的,但这种世界之所以成立的起因卻是通过一种有力的幻想机制实现的——因为所有的源代码世界其实都是要通过主角自己的想象才能加以成立的。这似乎体现出一种有趣的二律背反,但也可以说这是影片用故事的形式述说着人类对于追求自由的解决方案的特点——幻想(或期望)与设计的平衡。可见,人类文化中的设计机制在某种层面上而言,其实是一种对于幻想机制的补偿行为,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修正行为,具有双重功效。
  四 结语
  在人类与世界真实对话的历史中,正是因为我们发现了自身的宿命,从而在对待自由这一命题的时候,才发展出了很多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对待方式。在各种文化类型中,所有的文明都在物质层面上达到了一种设计的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在反观人类自身缺陷的时候,显示出强有力的修正能力和理性特征,不仅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消除由幻想机制达成的过于理想化的因素,而且还可以在物质层面上合理地利用各种现有资源,理性地把虚拟中的幻想转化为一种现有实施或既定计划,最终得以达到幻想之虚拟世界与设计之真实世界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是历史层面的,但就统一历史时期而言也是群体心理层面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自身对于世界的对话形式,就是在这种平衡的机制作用中不断得到自我超越的。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陈永国、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2] [美]斯坦利·所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3]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 罗钢:《叙事学导轮》,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胡平,男,1979—,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作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王晨萱,男,1975—,河北秦皇岛人,天津科技大学2011级在读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工作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主要人物之一波洛涅斯是一个政治平衡的维护者,代表了维护政治平衡的理念。波洛涅斯最终死在了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的剑下,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从他的死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思想反对机械地理解维护政治平衡的理念,主张有机地维护政治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和人的理性在政治中的能动作用。波洛涅斯不能满足人文主义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文主义所开创的社会思维模式新格
期刊
摘要 《包身工》的主要态度是对包身工“正常性”和“能力”的负面评估以及对打杂的和带工老板的负面“恰当性”评估。体现“正常性”和“能力”的语法成分具有静态和被动的特征,体现“恰当性”的语法成分具有动态和警示、命令的特征。这些特征增强了语篇的态度意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态度意义 语法特征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夏衍
期刊
摘要 针对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译界相继出现了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本文在探讨可译与不可译、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的基础上,从罗国青教授的《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辩》一文出发,分析对比了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发现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零翻译以原语语言文化为标准,其强调翻译标准;而语用等效翻译则强调翻译的语用效果。因此只有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宜的翻译方法,尽量保留原文所传递的所
期刊
摘要 本质而言,翻译是语言间的信息交际,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的,译者实际上处理的是两种文化。本文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超/欠额现象。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 超额和欠额 《茶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文化和翻譯  翻译作为人类行为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Catford(1965:20
期刊
摘要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精确性思维和模糊性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系统复杂程度越高,模糊性越强,对其进行精确认知和描述的能力相对减弱。人的大脑除精确思维外,还有模糊化思维机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活性特征。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美的特征,而翻译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系统,根据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达到“忠实”这一目标,不是一个从确定到确定的线性运
期刊
摘要 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再现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希望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翻译美学 意境 审美联想 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
期刊
摘要 晋代成公绥《啸赋》并无沿袭汉代以来乐舞赋的结构程式,而是凭着自己出色的艺术才华、超强的音乐感悟和文学描摹功力,将难以捕捉的无形啸声、晋代人的行为、爱好及思想感情出色地描绘和表现出来。  关键词:晋代 成公绥 《啸赋》 爱好 思想感情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赋乃汉代的文学品牌,两汉乐舞赋有笛、 、笙、琴、洞箫、簧、舞、筝八个种类
期刊
摘要 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古代文学嬗变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必然之中亦有很多偶然因素,促成或加速了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不断的变化,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即是这些偶然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就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对其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嬗变 文学 批评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
期刊
摘要 在文学发展史上一直都草灰蛇线般贯穿着“咏唱现象”,歌词文学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广泛的流行性和文化的包容性,则始终昭示着歌词的文学主流地位。当代歌词文学广泛而深入地阐释了人类的情感,始终没有离开民生大众的广泛参与以及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  关键词:歌词 文学 主流地位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文学艺术的终
期刊
摘要 本文就秦皇岛四处主要旅游景区:秦皇求仙入海处、老龙头、角山及祖山的牌式英文导游词的不当之处,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外国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规范发展,更好地实施“旅游立市”战略。  关键词:秦皇岛 牌示英文导游词 文化 勘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