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成公绥《啸赋》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tj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晋代成公绥《啸赋》并无沿袭汉代以来乐舞赋的结构程式,而是凭着自己出色的艺术才华、超强的音乐感悟和文学描摹功力,将难以捕捉的无形啸声、晋代人的行为、爱好及思想感情出色地描绘和表现出来。
  关键词:晋代 成公绥 《啸赋》 爱好 思想感情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赋乃汉代的文学品牌,两汉乐舞赋有笛、 、笙、琴、洞箫、簧、舞、筝八个种类,而魏晋南北朝却有十五个种类,虽无汉代的 和洞箫两类外,却新增了笳、琵琶、节、歌、啸、鼓吹、角、金 、横吹、箜篌十类,共十六个类别,从数量和种类上均超过汉代,这些魏晋以后新创的乐舞赋种类所及其所折射的文化、思想信息,均值得后人研究。
  本文之所以将晋代成公绥《啸赋》和袁崧《歌赋》归为声乐赋,在于此类赋作所描述之音乐均无需借助外物,而是将人体当成一种乐器,凭人的口、舌、嗓、齿、气等就能发出动听的声音,技巧在人的唇齿、口舌、喉嗓、气息、胸腔之间,与今天的声乐技巧大致相同。
  袁崧《歌赋》为残篇,只有三句。首句“朱唇不启,皓齿不离”说歌唱要运用人的唇、齿;次句“清气独转,妍弄潜移”道出声乐的奥妙在于运用气息;第三句以“似停”、“如疾”描绘歌声时断时续、节奏快慢变化。虽然只有三句,却可见歌唱者对节奏与虚实的把握恰当到位、技巧娴熟。
  成公绥《啸赋》是目前所见写作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声乐赋,乃《文选》所辑六篇乐舞赋之一,也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辑中古时期乐舞赋中独一无二的声乐赋作。本文将着重探讨成公绥《啸赋》对啸声的描摹,以期通过啸声穿越时空,去领悟生活在魏晋那个充满魅力时代的士人们的行为习惯、爱好及赋文流露的思想和感情倾向。
  一 “啸”与成公绥
  《说文解字》以“吹声也”三字来解释“啸”,以为用口吹出的声音。《文选》则曰:“啸,蹙口而出声也。”以下定义的方式,明确指出啸是人以撮口的方式发出的长而清脆的声音,此乃萧统引用郑玄笺所做的解释;接着又说《诗经》中所称之“啸”,其实就是“歌”。从这些解释可知,“啸”,并非人体在自然状态下随意发出的声音,而是需要一定的口型,并运用腹腔气息,在刻意状态下才可发出。
  《诗经》中有关于“啸”的诗,如《白华》:“啸歌伤怀”,以啸歌的方式抒发对心上人的怀念及伤悲。又《中谷有 》中的抒情女主人翁:“条其啸矣”,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抒发感情。看来,先秦时的人们就能以啸的方式抒发情感。
  钱钟书《管锥编》引用陶潜关于声乐的问答,先用丝(弦乐)、竹(管乐)、肉(声乐)逐一对比,然后借陶渊明之口道出肉(声乐)之魅力在于:“渐进自然”。即是说陶渊明以为,在各种音乐类别中,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因为声乐不假器物,最接近自然,所以最有魅力。
  《啸赋》作者成公绥,字子安,乃东郡白马,即现在的河南滑县东人。司马昭之时,为骑都尉。传世作品有赋、颂、铭等三十七篇,其中赋文二十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辑诸文中,仅其乐舞赋就有三篇之多。他词、赋均丽,是晋代的文艺全才。
  成公绥《天地赋序》中曾明确表达自己的赋学观:“赋者贵能分赋物理”。认为赋的体物性强;又说赋“敷演无方”可包容万象;并“可以致思矣”,即能细致入微地表情达意。可见,成公绥本人很重视赋的体物、表情作用。《晋书》记载成公绥“雅好音律”,常“承风而啸,泠然成曲”。其寫《啸赋》,以当时流行之啸声为赋作题材,展现魏晋的时代风貌、表现当时士人的行为、习惯和爱好。《啸赋》从演奏者、环境、题材、形象、乐声等诸多方面反映出晋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晋代士大夫高洁的品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
  二 出色的啸声描摹
  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不借助现代的科技手段来捕捉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古代文人要用文学语言描绘出来就更不易,成公绥用最考验才气的文体——赋,游刃有余地描摹啸声,着实令后人惊叹。
  《啸赋》的主人公是一位“体奇好异,傲世忘荣”之人,这位逸群公子“绝弃人事, 高慕古”绝然不同于流俗,亲近自然并“长想远思”,常以“登箕山”和“浮沧海”的方式“游志”抒怀。他特立独行,傲然世俗,追比圣贤,于山水之间寄托自己的高洁之志。“长啸”是其习惯和爱好,他怀有不慕荣誉之心,超然物外之态,能遗弃自我,追慕高古,更能把握老庄、魏晋玄风之奥妙。这位逸群公子完全就是魏晋士人离经叛道、不同流俗的代表,他的行为习惯和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是魏晋时代的特殊产物。
  “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说啸者不借助任何外物,只“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只凭身心、唇口、气息,耳目感慨所至、情意思绪所及,则“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自由驰骋毫无拘束,“触类感物,因歌随吟”。乐声既没有《激楚》那样哀伤,也没有《北里》的淫靡。作者睿智地抓住音乐与文学的相通点——“情”字来做文章,所以能事半功倍地把啸声写得出神入化。
  赋文有登高台及游崇岗两段,乃描写啸声着墨最多、也是施展作者才华之处,更是《啸赋》的华彩乐章。
  登高台一段,逸群公子于高台之上,昂首仰天,以手撮口,开始长啸。赋文先用“披文轩而骋望”和“嘈长引而 亮”两句概括描写啸声从空际传来,婉转嘹亮,接着以“舒肆”、“徘徊”、“冉弱”、“澎濞”等词,形容啸声的舒卷自如、徘徊回荡、变化多样。啸声时清时浊,时而“郁鸣而滔涸”、时而“飘眇而清昶”;一会“逸气奋涌”、一会“缤纷交错”,模仿性极强。接着又进一步描绘啸声轻如柔丝、腾如万马、啸如胡马,号如北风;又如鸿雁将雏、沙漠鸣号。啸声自有模仿、变化之功,作者笔下更有灵动、生花之妙。
  钱钟书曾论及啸声的模仿力时曾不无赞誉地说:“俨然口技之‘相声’”。
  赋文接着描述啸声如“幽隧”中的“飞鼓”、“山谷”中的“猛虎”、“穹苍”里的“南箕”、“清飙”吹拂下的“乔木”;文中虽然无明写声音,但从他处着笔,却处处可闻啸声,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写啸声能“变阴阳之至和”,可“移淫风之秽俗”。此等对啸声作用的夸誉之词,乃成公绥对此种技艺偏爱过极所致。   游崇岗一段先写逸群公子在流川、盘石、清泉环抱中,嗅兰竹之芳香,为一吐胸中郁结之绪,引而长啸。“志离俗而飘然”之句,使人感觉超然脱俗。赋文引领读者穿过崇山峻岭,在纯净的自然怀抱中,倾听或婉转、或缠绵、或如胡马长嘶,或似鸿雁将雏,或如幽兰郁结之啸声。成公绥尽自己所能,洋洋洒洒、不厌其详地将转瞬即逝、难以捕捉的无形啸声描绘得入木三分,将赋文善于体物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对自然极丽之啸声的热衷与汉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爱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 “啸”乃汉魏晋士人的爱好
  《世说新语》以真实的笔触记载了许多士人啸的典故,其中《任诞》写刘道真小时“善歌啸”,听到的人无不驻足流连。《文学》注引《中兴书》:“(殷融)终日啸咏”,从不让世俗之事扰乱心扉。《简傲》载晋文王席上的阮籍以毫无顾忌的“箕踞”姿势入座,如入无人之境,并“啸歌,酣放自若”。《简傲》写谢奕为司马后,同以往一样和布衣交往,并“啸咏无异常日”。《言语》载周仆射平时很讲究自己的仪容,一次去拜见王公,才刚入座就“傲然啸咏”,毫无拘束之态。
  其他文献中这类记载也不少,《三国志》载诸葛亮曾与诸公同游学,常在清晨或夜晚,独自“抱膝长啸”。陆机也喜用“长啸”的方式抒发豪情,其《猛虎行》中有“长啸高山岑”之句,《拟兰若生春阳诗》中亦有“长啸入风飙”之语。刘琨《扶风歌》也用“吟啸绝岩中”的诗句,写自己喜欢以啸声排解羁旅途中的困乏,显得风流潇洒。
  诸记载显示,啸乃汉魏晋士人的爱好和习惯,《啸赋》中“役心御气”、“抑扬”、“潜转”、“冲郁”、“ 起”、“泰清”、“万里”等词语显示,“啸”与平时的呼喊不同,其声不仅悠扬、婉转,且有旋律、节奏和音乐性。放声长啸,能一吐胸中块垒、传达言语之不能,还能使人远离尘世之煩恼、生活之羁绊,其惬意滋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范子烨《中国古人生活研究》认为,“吟啸”指发出啸声的同时又间以吟诗,且吟且啸,不仅能传达美的意境,还能表现啸者的清雅,又有显示名流逸士风流与潇洒的功用。也许正是这种无拘束的表情达意方式,成为士人们钟爱“啸”的缘由,成公绥赋作还流露了晋代人明显的思想及感情倾向。
  四 明显的思想感情倾向
  “啸”虽是个小动作,但里面大有文章,因为魏晋士人爱啸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啸声的喜好,流露了这个时代人们明显的思想和感情倾向。
  1 崇法老庄、玄学盛行
  章炳麟《 书·学变》中指出,在魏晋以后朝代更替、连年战乱期间,社会思想处于儒道法杂糅并存的悄然变化阶段。儒学的权威正统地位动摇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岌岌可危,佛学东渐,老庄学说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并逐步与儒学分庭抗礼,“玄言自此作矣”。《文心雕龙》更是以“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之语,描述了魏之初,名法思想涌现,老庄学说与孔子一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玄学盛行的情势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的传统思想受到魏晋玄学的冲击,儒道并存的思想格局彻底改变了魏晋人的价值观,甚至扭转了人们对社会及人生的判断,从意识形态到生活习俗、人生追求等方面的惯性思维。在乱世中,人们生发出诸多奇思异想,如:规避礼法、蔑视权贵、顿悟人生真谛,向往超然世外的高傲生活、追求自由无拘束的超脱意志,外在的倜傥风流、内在的高雅脱俗等等,这些想法,魏晋许多士人找到了一种最恰当的发泄方式——长啸,一切的不如意,统统可以通过啸声来表现。
  2 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成公绥在高台和崇岗上长啸,将啸声融合于自然之境,抒发在乱世中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高洁性灵,表达了晋代士人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倾向,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的淡泊心境何其相似?与魏晋风度的高雅追求是那样和谐?纯净的自然能抚慰人们在乱世中丧失精神家园的恐惧、焦虑和痛苦的心灵,世间什么才能使人逃避和忘却尘世的危情俗事呢?唯有自然!
  “和乐怡怿,悲伤摧藏。”《啸赋》中写得非常明白,啸声既可使人欢乐、又可使人悲伤;还能使人“慨慷”或“激扬”、亦“幽散而将绝”、亦“婉约而优游;更能使人“思而能反”、“哀而不伤”。成公绥以铺张扬厉之笔将啸声的作用不厌其烦地夸饰得离奇而玄妙。在自然山水之中,啸声与天籁之音合而为一,抑扬起伏、宛转连绵、顿挫有致,既符合魏晋时期人们的脱俗心境,也适合这个时期淡泊名利之人放情肆志、逍遥雅心。
  结语
  作为晋代的赋作家,成公绥《啸赋》并无沿袭汉代以来乐舞赋的结构程式,而是凭着自己出色的艺术才华、超强的音乐感悟和文学描摹功力,将难以捕捉的无形啸声、晋代人的爱好、习惯及思想感情,用赋这种文体不露痕迹地描绘和表现出来。他乃旷世奇才,对音乐的描写独到、细腻、情感饱满,我们应该铭记这位才华横溢的声乐赋作家。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专项项目课题:《魏晋南北朝乐舞赋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09ZX003。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说文解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86年版。
  [3] 程俊英、蒋见元注:《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4]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5]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6]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7]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9] 章炳麟:《 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10]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1] 王晓卫:《魏晋作家创作心态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王健红,女,1966—,贵州贵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艺术史论,工作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王尔德对各种美好的事物总是非常敏感,而对那些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始终持批判态度。这种艺术理念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道林·格雷误入歧途致力于追求享乐主义终致死亡的故事描写,突出展现了唯美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于生命的不同意义。故事末尾,道林为了保留自己的美貌,毅然选择了“自杀”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根基深厚、力量强大、成果斐然,其中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从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女性的各种形象为论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闪光点。  关键词:传统戏剧文学 女性形象 个性鲜明 社会形态 人物塑造 类型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中戏剧在中国的文
期刊
摘要 《天问》中的“顾菟”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众多。本文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分析了月与虎的关系,认为二者性质相似:都充当了母亲的角色,都是阴性之物,都与女性生子有关,都与西王母密不可分,所以二者互相依从。从而验证了汤炳正先生的观点:《天问》中的“顾菟”就是楚方言中的“於菟(虎)”。  关键词:顾菟 於菟(虎) 月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人对“顾菟”的解
期刊
摘要 在传统译论中,人们一般把翻译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技艺性质的语言活动,翻译实践一般是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导向的,并未把文化的因素纳入其中。然而,翻译研究必须把文化的因素考虑在内。其中,权力关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对严复译作《天演论》的分析证明了多元化权力因素对译文产出施加的巨大影响,以及其中的社会历史因素对译文产出和其他因素起关键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 权力 译文产
期刊
摘要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主要人物之一波洛涅斯是一个政治平衡的维护者,代表了维护政治平衡的理念。波洛涅斯最终死在了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的剑下,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从他的死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思想反对机械地理解维护政治平衡的理念,主张有机地维护政治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和人的理性在政治中的能动作用。波洛涅斯不能满足人文主义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文主义所开创的社会思维模式新格
期刊
摘要 《包身工》的主要态度是对包身工“正常性”和“能力”的负面评估以及对打杂的和带工老板的负面“恰当性”评估。体现“正常性”和“能力”的语法成分具有静态和被动的特征,体现“恰当性”的语法成分具有动态和警示、命令的特征。这些特征增强了语篇的态度意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态度意义 语法特征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夏衍
期刊
摘要 针对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译界相继出现了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本文在探讨可译与不可译、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的基础上,从罗国青教授的《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辩》一文出发,分析对比了语用等效翻译和零翻译,发现它们各有不同的侧重点:零翻译以原语语言文化为标准,其强调翻译标准;而语用等效翻译则强调翻译的语用效果。因此只有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宜的翻译方法,尽量保留原文所传递的所
期刊
摘要 本质而言,翻译是语言间的信息交际,而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的,译者实际上处理的是两种文化。本文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超/欠额现象。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 超额和欠额 《茶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文化和翻譯  翻译作为人类行为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Catford(1965:20
期刊
摘要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精确性思维和模糊性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系统复杂程度越高,模糊性越强,对其进行精确认知和描述的能力相对减弱。人的大脑除精确思维外,还有模糊化思维机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活性特征。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美的特征,而翻译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系统,根据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达到“忠实”这一目标,不是一个从确定到确定的线性运
期刊
摘要 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以《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审美再现等方面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希望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翻译美学 意境 审美联想 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