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育“德”,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n22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语文的教学实践和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率,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引进课外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德育契机 生命奠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求语文要“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语文的教学实践和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示”德——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率
  
  教师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也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师的行为对他们来讲既是行为向导又是心理向导。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走进课堂时,应如三月的春风一般,使学生感到全身暖融融的,充满着青春活力,如同万物复苏般竞相成长,使我们的课堂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的服饰仪表要经得起学生的“评头论足”。如何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呢?教师又应怎样为学生提供外在的形象楷模呢?
  首先,衣着要得体。对于中学生,教师的服装朴素、整洁、美观、大方,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成熟的衣着行为,并同时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启迪,再者说我们的衣着整洁得体、落落大方,同样能够透露出一股朴实之美、和谐之美、高雅之美,不必担心过于老土,不够时尚。
  其次,举止要优雅。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我们的举止一定做到礼貌、端庄、得体、优雅,让自己的举止体现出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让我们的美德表现在外部行为上。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举止中具有的丰富内涵美,确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就容易融洽师生关系,便于师生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能让学生从教师的礼貌行为中受到良好熏陶,有利于学生礼貌习惯的培养。
  再次,态度要真诚。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表情亲切自然,真诚热情,给人阳光般的感觉,表现出师长的爱抚和关切,必定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学生如果打心眼里喜欢老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接近教师、钦佩教师、学习教师,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化。
  实践证明:得体的衣着、优雅的举止、真诚的态度会令我们的语文课处处逢春,使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文明的洗礼,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觅”德——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在各门课程教学中,语文课堂上德育的契机往往更多,这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以及语文教学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所决定的。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内涵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是要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情感,追求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品格,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价值,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渗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来。而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时,最重要的是挖掘课文中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激发爱国之情。比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抒发了诗人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情感中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比如《最后一课》可以让师生感受到文中洋溢在每个角落的爱国热情;再比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岳阳楼记》等文章,既可以引领学生饱览名胜古迹,亦能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而通过学习《木兰诗》、《谈骨气》等课文,则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当然还有《过零丁洋》中矢志不渝的赤胆忠心;《春望》中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优秀作品无不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作者们的拳拳赤子心,浓浓爱国情。
  培育感恩之心。比如在学习课文《老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以爱心去交换爱心,引导他们懂得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而在学习《信客》时则要引导他们学习信客身上的那种诚信无私、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的精神。在学习课文《散步》时,则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课文《背影》中朱自清望父买橘,感悟到了真挚的父爱,并为之落泪,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父母那伟大而无私的爱,继承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常怀感恩之心。
  体悟多彩生活。《安塞腰鼓》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腾腾生机,《云南歌会》中酣畅淋漓的歌唱,从他们美妙的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挚爱,他们活得洒脱、自然而热情,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色。《吆喝》背后有滋有味的生活,《观舞记》中来自异域的飞动的神韵,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端午的鸭蛋》在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美的反映与折射,让读者领略了生活的多彩和人们良好向上的心态。
  提升生命价值。语文学科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意识,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起学生乐观进取精神的美的思想。比如《在山的那边》启示人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追求美好人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样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其他的篇目如《荒岛余生》中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意志坚强的奋斗与冒险;《我的信念》对真理的执著与渴求,崇高的使命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于迷醉;《再塑生命》中能创造出奇迹的顽强与不息;《生命,生命》中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都会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正确把握。
  教材是厚实的、鲜活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契机进行德育渗透,生命的底蕴在于积累,相信这些课文对于学生能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一颗敏感的感恩之心、一颗执著的进取之心、一颗坚定的生存之心等方面均有很大帮助,老师应该在平时多多提及,相信滴水可以成就大海,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义不容辞!
  
  三、“借”德——教师要善于引进课外德育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巧借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进行德育渗透之外,笔者还曾尝试着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毕竟好的文学作品大都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情感和思想,它以审美的方式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阅读与作者进行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灵的对话,引导他们去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报生命。好的影视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可以使学生对人生、命运、人性进行探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善自己的人格素养。
  另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但是要注意课外活动的设计要贴近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其层次性和针对性。针对初中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这一特殊时期,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如观摩革命诗歌朗诵会,欣赏文艺表演、书法比赛,参观自然风景、名胜古迹,收集爱国的名言警句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和感染。
  总之,语文课外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生命的质量。
  以上为笔者的几点尝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其他文献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福楼拜与他的几位朋友聚会的场景。  第三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都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关: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举世闻名的文学艺术家。他们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习他们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同时,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学习群体人物的写法。2.了解人
期刊
中国古代神话有所谓“千里眼”、“顺风耳”的神人神技。“顺风耳”即听力之最。教师要一双“顺风耳”做什么?去“倾听”学生的课堂反应啊。要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做出教学上的相应调整),教师就得放下身段,细心“倾听”,虚心整改,让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一、“倾听”是一种教学态度,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    有的教师会因为课堂嘈杂、吵闹而放弃“倾听”;有的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发言随意、无聊而放弃“倾听”。有
期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苏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心态。在众多的咏竹作品中,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咏竹诗或抒写自己的情志、或阐明创作理念,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
期刊
一提到花儿,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美丽、芳香、温馨等词语,的确如此,花儿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愉悦了我们的心情。富丽堂皇的牡丹,绚丽多姿的玫瑰,笑靥如月的迎春,清香缕缕的蔷薇,千姿百态、晶莹璀璨的花儿,一朵朵、一枝枝、一丛丛、一簇簇,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妙。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妙笔生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花儿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细致的观察    要抓住花儿的特点进行观
期刊
经典文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尤其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文,更是充盈着个性的语言,饱含着理性的思考,洋溢着作家的才情……令人百读不厌。诸如老舍的《草原》、《泉城》,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刘燕敏的《山谷中的谜底》,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每每读罢,总觉得像是经历了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面对着一篇篇如此经典的美文,我们常常会感到茫然,因为它们可供教学的内容太多,即使是同一句话,既可以感悟情感,又可以
期刊
从教好几年了,我一直都是一板一眼地上古文课:翻译字词,疏通文义,归纳特殊的文言现象……可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古文枯燥无味,沉闷难懂”。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反映。听得多了,不免静下心来反思:古文的课堂能不能有些变化?重心能不能有所转移呢?我想起了作文教学。对啊,能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几乎都是美文,写作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我为何不能把作文教学引进古文课堂来呢?于是,我尝试着对古文教学作了些改变,
期刊
我是中央电视台开设的“鉴宝”节目的粉丝。节目里既有赏宝人,又有鉴宝人。而我更欣赏那些赏宝人,因为他们总是带着一颗爱心,以欣赏的眼光来评判这些宝物。他们关注的是宝物的主流和潜在的价值,并不刻意追求事物的尽善尽美,即便有些瑕疵也不会过于挑剔,而是给予宽容和理解。而鉴宝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生活中的古董商们,他们的眼光总是很挑剔。为了利,或者为了显示他们的“专业”,他们总是强调事物的缺陷和不完美,在他们眼
期刊
摘 要:要想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本文结合写作的现实,探讨了新形势下写作教学的一些新做法:以情动人——我的博客我的天;以少胜多——短信也精彩;QQ——聊出智慧显匠心。期盼一扫写作教学的沉闷,写活力文,抒真情谊,改变挖空心思弄虚作假的现状,给写作教学增添一丝活力,注入一点新意。  关键词:写作教学 学生 创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总是随着形势的改变、
期刊
摘 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思想的结晶,高质量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成为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人。  关键词:课堂提问 高质量 学习激情     我们发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时候语文课堂提问过于细碎,“师问生答”的模式没有让课堂真正生动起来,从学生的活跃中我们看不到思维的碰撞,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出现。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并不是“师问生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