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安全门,我们该何去何从?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k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围绕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再度将枪口瞄准茶叶市场,波及多个产茶大省,数家知名茶企“榜上有名”。报道指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从多个大型超市和茶叶零售店里随机购买了59个茶样,委托中国商业联合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有18个样品在污染物超标、虚标等级、农残过量等质量指标方面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合格率达30%。
  众所周知,质量安全问题早已是茶行业的老生常谈,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尽管千方百计在解决,但痼疾经久难治愈,一旦发作,必然成为众矢之的。果不其然,报道一经播出,立马引发茶界的轩然大波,有人化身“卫道土”吐槽央视报道的权威,也有人成了惊弓之鸟,草木皆兵。继3年前绿色和平组织茶叶“农残”事件后,茶界再度遭遇大考验。面对危局,我们该如何明智处之?
  科学认知茶叶农残
  事实上,农残问题不仅只存在于茶行业,而是整个农业产业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国内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农业的污染问题已经无法靠生态循环彻底解决。
  民以食为天。为了保证农产品的供应量,完全不使用农药明显不现实。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都无一幸免,当然也包括茶叶在内。对此,作为茶行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多年从事相关研究,并做出科学表述:“茶叶有农药残留,不等同于农药残留超标;茶叶中有农药残留,不代表茶汤中农药残留超标。”
  适当使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使用农药的种类是否符合标准,农药的使用是否过量,这是引发大众担心的问题。根据央视报道公布的数据显示,59个茶叶样本全部没有发现农药残留超出国家标准要求的情况,这起码能够说明目前市面上的茶叶在农残超标问题上总体是安全可信的。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以来自国际公认检测机构SGS的报告为依据,“和内地、台湾地区的安全标准相比,堪称‘一丝不苟’的日本关于茶叶农残的限制却放宽不少,而且日本每年从我国进口的茶叶数量高达日本茶叶进口总数的68.5%。倘若我国茶叶农残问题严重,那日本又为何消费如此大量呢?”除此之外,郑国建还表示,经科学测定,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绝大多数是脂溶性的,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O.OOlg/L,茶叶冲泡时,茶汤中的农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可否认的是,茶叶市场鱼龙混杂,滥用农药的乱象的确存在。“面对央视质疑茶叶质量安全,大多数茶企表现十分淡定,只有一部分心虚的人不敢正视自己的违规,炮轰报道中欠妥的言论,试图转移舆论的视线。”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杨祖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茶界人士更应该深刻反省行业内存在的弊端,而不是逃避掩盖,总有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最薄弱的出在制茶环节,种茶有农业部门监管,卖茶有工商部门监督,唯独制作是真空地带。加上茶农的制茶技艺多为上一辈传承,各家各法。借此次事件,这正是一次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法律观念的绝佳机会。
  火功与等级无关
  任何一类茶都离不开温度,尤其对于乌龙茶而言,焙火可以说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完美的焙火能够让茶叶香气更加馥郁,滋味更加醇厚。然而,焙火这一工序的起源主要还是因为茶叶是季节性生产、常年销售的商品,必须通过焙火便于储存,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品质稳定,不受环境影响。
  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原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站站长陈郁榕从专业角度分析,“焙火一般分为中火、中足火、足火和高火,但火功高低和茶叶等级的高低是不对应的,不能说焙火高,茶叶的等级就高,火功的高低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武夷山茶农制作同一品种等级的茶,由于广东消费者偏好火功高的茶,销往广东地区的焙火程度就明显高于福建地区的。”
  不少人误以为茶叶定级是茶农、茶商自主决定的。其实不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解释,茶叶定级早就颁布国家统一标准,这个标准由位于杭州的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根据不同茶类的特性划分级别标准。“准确地说,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的定级应该称为级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等,平常口头说的或茶叶包装上标注的等级则用来衡量茶农制成的毛茶。毛茶要经过归堆、拼配、焙火工序后才能成为有资格参与级别评定的商品茶。”张士康补充道。
  针对报道中提到的虚标等级问题,陈郁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茶叶价格如今完全市场化,秉承‘好茶好价,次茶次价’原则,级别越高的茶,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但是高价茶并非就是高级别茶。等级,不是决定茶叶价格的唯一因素。”对此,张士康也认为,价格遵循市场规律,有些中低级别茶的口感深受市场青睐,虽然级别不高,价位有时候却直逼高级别茶。而往往有些茶定价远超出大众心理预期,鲜有人问津,级别再高也毫无意义。
  不必谈“稀土”色变
  近年来,关于稀土的安全问题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稀土含量标准是另一个让茶界人心惶惶的安全隐患。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稀土大国,稀土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现阶段,业界对稀土毒性的权威认知是“长期低剂量暴露毒性”。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公布的信息来看,我国大部分食品中都存在含量较低的稀土元素,但海带、紫菜、茶叶等干性食品中的含量较高,大约有一半以上的茶叶中稀土含量超过了每公斤2.O毫克的允许标准。
  这个结果引起茶界一片哗然。为了让业界全面了解茶叶稀土问题,陈宗懋在《茶叶中的稀土元素标准》论文中阐述,我国茶叶的稀土标准是2005年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但是这个标准不适用于客观情况,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国家已经决定撤销,只待公布之日。
  陈宗懋表示,之所以建议撤销稀土含量的允许标准,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首先,我国茶叶的稀土含量普遍较高,按照每公斤茶叶的稀土含量不得超过2.O毫克的标准,至少90%的普洱茶、60%的乌龙茶和20%的绿茶都不可以进入市场销售,这将导致中国茶产业濒临崩溃边缘;其次,根据健康风险评估结果,通过饮茶摄入人体的稀土量是安全的。假设以国际上茶叶最大饮用量每日13克,茶叶中稀土含量按调查最高值每公斤13.95毫克计,并且稀土在茶水中的浸出率按实验的最高值62%,人均体重按卫生部采用的63公斤计,通过科学公式计算出人体通过饮茶可能摄入的稀土量(又称暴露量),再观察暴露量占每天允许摄入稀土量(即ADI值)的贡献率,从而评估稀土对人体的安全性程度。如果以目前最严的ADI值为评估标准,那么每个人平均摄入的稀土量仅为ADI值的2.5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污染物限量的规定,任何污染物的贡献率不到ADI的5%,就无需制定限量标准。稀土的贡献率最高不会超过2.55%,因此撤销每公斤2.O毫克的限制完全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最后,欧盟、日本、美国等主要茶叶进口国,均没有把稀土列为检测项目,而这个中国特有的标准如今“作茧自缚”,极大影响了茶叶出口。
  鉴于与一般食品相比,茶叶具有在加工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非茶类物质,通过简单的加工就可直接饮用等特点。面对稀土标准长期受普通食品安全管理的“枷锁”,不少茶界人士纷纷表示继续将茶叶卫生标准直接纳入食品标准管理范畴显然不合理,呼吁重新修订《茶叶卫生标准》,制定出合理的茶叶检验项目和限量指标。
其他文献
只有经受得住岁月沉淀的艺术品,才具有收藏的意义与价值。收藏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掘一件能够承受时光洗练的艺术品,也正是收藏的乐趣所在。对于德化白瓷而言,我们又该如何去判定一件瓷器的收藏意义和价值?著名德化白瓷藏家苏银溪将为我们讲述他对白瓷收藏的理解。  从商人到藏家  在众多德化瓷器的藏家里,“宝兜艺瓷”的掌门人苏银溪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他的手上收藏有数百件德化白瓷近现代名家作品。作为商人,苏银
期刊
幔亭峰下,于彝山兰若茶文化艺术空间小憩时,北京收藏大家张先生曾作七律一首。  在云雾缭绕的青山间,一身素衣,优雅从容,品一杯岩茶,清香淡甜。一窗青山一盏茶,一席茶会一曲乐。  如此美景佳物,自是值得分享。  武夷暮春,茶香漫野。  乙未年的武夷岩茶茶季,中国人文茶道发起人王迎新,和来自全国十个省份的十二名学员在武夷山精修人文茶道。“醉卧岩茶沟壑间,慢啜吞茗细悟岩”。茶修期间,学员们走茶山,看做茶,
期刊
许多美好的经历往往都可遇不可求,读一本好书,结识一位知己,品尝一款美食,做了一场美梦……当然,还少不了喝一泡好茶。  因为一次采访,我认识了空山,他在高校的美术学院任教,同时也是资深的室内设计师。当我拿出采访本时,他连忙说:“不急,不急,我们先喝茶,缓一缓。”于是,一场访谈的开场白便从茶开起。  空山是爱茶之人,尤爱老茶。他四处收集不同年份的茶,却不单是为了囤茶,而是乐于分享。在唤醒口腔的第一泡荼
期刊
五月的周末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将城市多地淹成了“威尼斯”,将茫然失措的人们关在屋里。与其望雨兴叹,不如且坐且观雨景。  而此时的屋外,只融成一个很模糊的轮廓,雨境也似乎变成了梦境。家人都围在了桌前,期待我选择一泡适合这潮湿天气的茶,于是乎我想起了一款“带劲”的岩茶。  打开茶袋,微弱的灯下,干茶的灰褐色的条索肥壮匀整,幽幽然有淡淡的焙火香在空气中蔓延。  提水高冲,高锐的桂皮香冲破了潮湿
期刊
从小就跟着父亲捏泥的陈明良,对于德化白瓷艺术有着独特的鉴赏力、感知力与创造力。从父亲领着他走上陶瓷艺术之路起,收藏与创作就牢牢地嵌入了他的生活,使他徜徉流连于陶瓷世界,专注于破解它们的艺术密码,并汲取其艺术精华融入创作,赋予了时代精神。  手工与机械的龃龉  初夏早晨,阳光洒进小楼的院落,一地明媚。  贤惠的妻子已经备好茶,烫洗好茶具。一袭黑色唐装的陈明良,端坐在茶桌前,开始了每天的第一杯茶,用的
期刊
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终于等到夫婿薛平贵风光返乡,“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完美爱情故事,却也是虚构的民间传说。不过在台湾竹南,还真的有人坚守寒窑长达77载,不同的是从13岁入行、14岁担任师傅至今,始终欢喜拉胚做陶、烧陶。高龄90岁的添福师,今天还要以90把不同造型的创作茶壶,举办“九十壶展”为自己庆生,让人深深感受台湾民间无比的创作活力。  在台湾少数残存的蛇窑中,保存最完整
期刊
台湾一位学生经过七年的努力,通过硕士、博士课程的学习,来往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等地采访、搜集资料、田野调查,从理论与实务出发,终于完成《东亚茶文化比较研究》论文,取得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学位,是东亚茶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一人,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次体现是陆羽著的《茶经》,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中国茶文化与东亚其他各国茶文化的连接,《茶经》发挥了重
期刊
因为茶,让很多人爱上了《茶道》;也因为《茶道》,让很多人爱上了茶。  茶是最好的语言,也是最好的媒介,更是一条联系感情最芳香最柔软的通“道”。创刊9年来,我们一直用与茶有关的文本与影像构建情感与文化交流的纽带,从福建到全国。  于是,自2011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与全国读者、茶友们相约在新年的第一个午后,开泡新年的第一道茶,在氤氲的茶香里,读书、焚香、调琴、插花、染翰、泼墨……其乐融融。  2015
期刊
打开网页搜索“颜宝敬”的名字,会出现很多个头衔:德化县政协委员,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德化县陶瓷同业公会副会长,卓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可当你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在陶瓷界的经历与成就时,不禁让入觉得眼前这位年近半百依旧充满热情的中年人,其实更像一位思维活跃的发明家。  一“泡”而红的瓷界发明家  老颜与陶瓷的不解之缘,还要从祖辈的故事说起。他出生于德化县一个陶瓷世家,受祖上制陶的熏陶,对陶瓷有一份
期刊
古语云:“严伪造之条,开倒换之法,推陈出新,无耗无阻。”的确,在实践中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在同行业里引领潮流。早就听闻大不同茶业引进、开发了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流水线,有着全封闭、“不落地”的生产工艺,为此,我们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我们的车径直开到了位于宁德的大不同加工基地的研发中心大楼前,大不同茶叶加工基地与想象中的样子有些不同。本想着茶叶加工基地不就是一个茶厂么?茶厂该是建在一个离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