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小学生美术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因素的研究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blue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相关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少意味着中小学教育的两大变化:一是致力于建设更完善的课程体系,二是更加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来看,可以全面地落实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小学生美术教育则是通过手工制作、绘画表现、艺术欣赏等方式来表现小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情,呈现小学生独特个性的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换言之,小学生美术教育是对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最有效的学科之一。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小学生美术教育的再认识
  什么是小学生美术教育?或者说对小学生美术教育的界定是什么?我认为小学生美术不单是画画,而更重要的是在美术活动中自身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否得到表达、观察力、想像力与创新意识是否得到较好的培养,它是小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重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接受美术文化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人人都以会画一张画为荣,或人人都去当美术家,而是让人人都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得到美术文化的润泽。”教师应重点关注小学生美术学习中三维目标的整合,即:在重视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小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感知体验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从中学会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创造,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这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关注学生及发展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如果认失去了这个核心,谁就等于失去了美术教育。那么,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应从哪些方面来认识或评价小学生美术呢?
  1.突破“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
  用成人眼光去评价小学生美术,“像”与“不像”自然成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进而导致小学生美术教育较大程度地存在着以技能为重点而忽略其创造思维培养的误识性情况。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容忍小学生在绘画技巧上的幼稚。在小学生美术教育培养小学生眼、手、脑综合协调发展中,就注重的是小学生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真正满足,是否真正表达了自己对事物的真切感受。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获得不同寻常的认识与体会,学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较合理地把对象表达出来,使创新意识在碰撞中得以提升。因此,小学生美术教育不是按成人意识去让学生复制“现实”再现“现实”,而是表现性地传递小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2.突破“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
  “整齐划一”就是将不同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发展情况用同一标准、同一尺度去衡量。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美术学科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分两类:一为特殊创造力,表现为有一定审美价值美术作品的创造;另一类创造力则表现为相对自我实现的能力,它不能形成惊世骇俗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较之特殊创造力而言,它更作用于大多数,对于创新思维普遍提高有积极的意义”,虽说这是相对性区分,但创造力的审美创造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具有特殊创造才能的小学生,他表现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流畅性的美感,从形象到内容都生动自然,充满灵气,个性较为突出;而另一种在作品中则表现得更为天真稚拙、平实。
  3.强化对小学生美术作品“求全性”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未完成性,决定了小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必定、也自然是与成人不同,自然在美术作品中表现出较多的或全是小学生的世界。但以成人的标准来看,认为小学生美术“不全”,也形成一个观念———小学生美术是不宜求全的。其
  二、树立学生主体观———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效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形成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美术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美术创造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培养,从而有效地形成“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口语表达”的自由性
  在引导小学生作画前,首先应使小学生获得心理上的自由,给小学生提供语言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小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自由地表达出小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小学生在宽泛的命题中有较大的选择性,使小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既可说出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说出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说出自己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同一事物要求小学生说得“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充分体现语言表达的自由性与求异性。但是应注意与小学生“信口乱说”区分开来,使小学生说的内容既有一定的新颖性,还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建立在小学生思维上的合理性,而非严格的逻辑思维。它是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所知、所感)的能动反映。既是对小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是激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从而为小学生视觉表现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视觉表现”的自由性
  美术是没有统一的或“整齐划一”的标准或标准性答案的。小学生在视觉表现时,教师应在“自由说”的基础上,调动起小学生大胆表现的勇气和力量。例如:小学生在绘画表现中,就应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要画好画,首先要敢画,其次要大胆而认真地画。充分尊重小学生的意愿和想法,保持小学生在视觉表现活动中的独特个性,学会在视觉表现的过程中根据表现的内容、形象随机组织完善表现对象。在造型上,重点突破人们惯例的审美观———“像与不像”的观念,把对象表现得“像”可以成好作品,表现得“不像”、“怪”也可以成好作品,充分保留不同小学生在视觉表现中独特的审美语言。色彩上,重点体现小学生自身的色彩感受能力,突出小学生的色彩个性。构图上,保留小学生无拘无束的特性(即审美的高级标准),从而保持鲜活的小学生审美语言。只有充分尊重并符合了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能使小学生美术保留“小学生化”特征,小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视觉表现自由。   三、自我完善———教师艺术教育智能的提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相继实施,教师工作已成了一种“专业化”或“职业化”的工作,在当前这种新形式下,“教师必备的几项重要能力表现为:①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②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③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④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⑤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④要适应这种教师“职业化”的需求,美术教师的艺术教育智能学习也必须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它在直接影响和制约小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
  1.人文素养的提高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美术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小学生美术教育是“艺术文化素养涵育的润泽教育。”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包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多元文化的互动发展,极其相关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这些知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形成,潜意识地唤起孩子对人生、对未来的关注与思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思维得到启迪,智慧得到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形成。
  2.知识技能的提高
  创造心理学家阿曼尔曾经说过:“丰富的知识并不危害创造力,但过多的规矩却是创造的障碍。”在小学生美术活动中,不能忽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因为它是作为美术学科存在的价值基础,完全离开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不是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影响小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教师专业技能知识主要包括:①“视觉表现”基础语言的理解。如:艺术表现中的构成美、形式美,小学生美术造型的稚拙美、民间艺术美等的理解;②与美术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多元文化的渗透,美术教育资源也将得到新的开发,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美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计算机美术、摄影美术、陶艺、木(金)工”等,因社会需要人才的多样化,对学生的培养也应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学生对学习与发展需求的不同,老师在引导小学生创造表现的同时,就必须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这也将是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新增长点。
  3.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教育也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知识的成倍增长,也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途径,教育科研是提高老师教育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在美术教育研究中,可以不断发现美术学科发展的最新状态,认识了解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新需求,不断加强对小学生审美心理的深入研究。因此,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研究能力应是一个美术教师形成独特艺术教育观念,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其他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重
期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对于基础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小学基础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自治力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儿童,所以教学导入显得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仿佛充满了磁性,能够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像是一部动画片,能够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为之着迷;如同航标,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可见教学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根据机器人课程的特点
期刊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在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八个年头。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更是我所钟爱的职业。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做出成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于教师的重要性不逊于个性于人的意义。课程改革高扬起一面“发展个性”的旗帜,撑起这杆大旗之手———教师也必须是风格鲜明富有个性的。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很大程度在于其鲜明的教学风格。  风格源
期刊
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首先要进行自我形象、自我定位的设计。有时需要把自己设计成“隐形人”。在学生感到迷惑不解、找不到探索的方向时,教师突然现身,指点迷津,让学生恍然大悟,破除思维上的障碍,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让学生上台当主讲人,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学生可在角色扮演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也许学生当主讲的课堂不一定是完美的课堂,
期刊
6、7岁的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好动又好玩的天性,使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无数次地需要老师来指点,督促,甚至呵斥。一堂课下来,学生因为行为受到了约束,思维也受到了束缚,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同样感觉又苦又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故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故事
期刊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所以,幼儿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曾经说过,幼儿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一句话说的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班的孩子,大多数孩子的并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经过与家长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就是通过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使中华儿女五万万同胞在歌声中互相鼓舞、相互激励,化歌声为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和《我的祖国》,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梦;新中国诞生后,全国人民齐声《歌唱祖国》,《祖国一片新面貌》。从此我们《走进新时代》,畅谈《春天的故事》
期刊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印象主义盛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和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但是作为连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纽带,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
期刊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泱泱大国,许多传统的节日都凝聚着我们古老民族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渊源的历史、美妙的传说、独特的情趣,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它独有的内涵对于道德素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孩子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科学地开展节日教学活动呢?我们尝试为幼儿构建适合她们认知发展水平的节日主题,旨在通
期刊
人的素质是一个开放、有序、分层次的身心系统,它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素质教育是强调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教育。  航空、航天、航海、车辆等模型项目在内的航模运动,集手工制作、技能训练、体能锻炼等实践活动于一身,历来深受青少年喜爱。把它引入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通过生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