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每节语文课都高效,几种有效措施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效;小学;语文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每节语文课都高效,让40分钟够用,是我们教师生涯的必修课。
结合我们每个人真实的语文课工作,分析语文课实际,所有的老师都达成共识,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课文篇目多、课时少、头绪多、目标多、但是还要保证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教完,即使拖很长时间面面俱到地讲完,效果也不一定是好的。因此,思索后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要在讲授内容上大胆舍取,甚至是忍痛割爱,保证做到重点突出,让学生该课时学有所得,凡与重点无关的,就坚决删去不讲。否则就会重点不重,没有了重点。只要学生深入理解了本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达到了教学目的,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重点的确定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三方面综合考虑来确定。重点的确定,也要根据单元主题的安排,甚至整册书的安排,有计划地进行,以免发生重复或缺漏。
在确立重点的时候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1、吃准学段目标。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准绳,教师尤其要把握住学段目标。有位老师讲二年级《秋游》第一课时,大胆的舍弃了生字教学,复习了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儿歌,揭题质疑,围绕在哪里,看见了什么?做什么?学习了全文,训练了想象力等。课后我们交流,是不是因为已经下课了来不及总结,才随便收尾问学生“秋游快乐吗?(快乐)现在正是秋游时节,请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秋游。”来总结全课,布置任务。如果总结,要不要点明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景到人);这节课环节很流畅,教师妙语连珠、语言优美,节奏够紧凑,几乎没有浪费的时间,尽管这样,时间还不够,那要不要有生字教学?根据学段目标,显然生字教学是要有的,可是,根据那节课实际怎么调整呢?总结停留在情感的快乐与否,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但我坚持己见,还是认为降低了本节课质量。
2、吃准教材特点。
关注教材编写意图,关注文本独特的地方,重点目标才能成立。如苏教版三年级课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显然不是制作一片美丽的叶子,而是要通过叶子的内涵美,“衬的红花更娇艳”的精神美,做一个像叶子那样的无私奉献的人,而不要认为叶子是大树的孩子等。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寓言《牧童和狼》,寓意非常简单明了,也是一篇非常好的德育教材。可是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只字未提德育教育,错过了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机会,这是我们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的不懈意图造成的教学失误。
3、吃准学生實际。
一课重点可因人而异、因班而异。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时,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的学生对青海高原是一无所知的,盲目教学肯定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高效教学了。因此,我实现引导学生交流我们身边见到的柳树及其生长特点。接着让学生观看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课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在我们这里常见的极易生长的柳树,而在青海高原上是极难成活”。让学生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大柳树的特别,体会作者对这株柳树赞美之情。这样教学,我们班的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文本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正确处理理解感悟和表达运用的关系。
把表达运用的训练渗透到理解感悟的环节中,用理解感悟来促进表达和运用,做到内容和形式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我们如何理解感悟詹天佑深厚的爱国热情呢?怎样理解作者的用词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第一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第二步:作者详细写了詹天佑勘探、设计、建造等过程要表达詹天佑的什么品质(为国效力)?原因是什么(教学重点)?我让学生反复朗读2-3自然段,体会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的决心和信心,再朗读4-6段,从文中作者遣词造句和字里行间来感悟詹天佑的爱国情怀。第三步,学习课文最后一段,理解短语段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解结构关系,进一步升华教学主题思想。最后概括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历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位置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探究伙伴。推进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教学核心,引领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我们与“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提高”永伴一生,与学生共同成长,追求课堂教学的卓越、快乐与美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修订版).
[2]《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高效;小学;语文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每节语文课都高效,让40分钟够用,是我们教师生涯的必修课。
结合我们每个人真实的语文课工作,分析语文课实际,所有的老师都达成共识,语文教学任务繁重:课文篇目多、课时少、头绪多、目标多、但是还要保证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教完,即使拖很长时间面面俱到地讲完,效果也不一定是好的。因此,思索后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要在讲授内容上大胆舍取,甚至是忍痛割爱,保证做到重点突出,让学生该课时学有所得,凡与重点无关的,就坚决删去不讲。否则就会重点不重,没有了重点。只要学生深入理解了本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达到了教学目的,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重点的确定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三方面综合考虑来确定。重点的确定,也要根据单元主题的安排,甚至整册书的安排,有计划地进行,以免发生重复或缺漏。
在确立重点的时候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1、吃准学段目标。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准绳,教师尤其要把握住学段目标。有位老师讲二年级《秋游》第一课时,大胆的舍弃了生字教学,复习了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儿歌,揭题质疑,围绕在哪里,看见了什么?做什么?学习了全文,训练了想象力等。课后我们交流,是不是因为已经下课了来不及总结,才随便收尾问学生“秋游快乐吗?(快乐)现在正是秋游时节,请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秋游。”来总结全课,布置任务。如果总结,要不要点明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景到人);这节课环节很流畅,教师妙语连珠、语言优美,节奏够紧凑,几乎没有浪费的时间,尽管这样,时间还不够,那要不要有生字教学?根据学段目标,显然生字教学是要有的,可是,根据那节课实际怎么调整呢?总结停留在情感的快乐与否,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但我坚持己见,还是认为降低了本节课质量。
2、吃准教材特点。
关注教材编写意图,关注文本独特的地方,重点目标才能成立。如苏教版三年级课文《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显然不是制作一片美丽的叶子,而是要通过叶子的内涵美,“衬的红花更娇艳”的精神美,做一个像叶子那样的无私奉献的人,而不要认为叶子是大树的孩子等。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寓言《牧童和狼》,寓意非常简单明了,也是一篇非常好的德育教材。可是有位教师在教学中只字未提德育教育,错过了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机会,这是我们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的不懈意图造成的教学失误。
3、吃准学生實际。
一课重点可因人而异、因班而异。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时,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的学生对青海高原是一无所知的,盲目教学肯定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高效教学了。因此,我实现引导学生交流我们身边见到的柳树及其生长特点。接着让学生观看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课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在我们这里常见的极易生长的柳树,而在青海高原上是极难成活”。让学生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大柳树的特别,体会作者对这株柳树赞美之情。这样教学,我们班的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文本情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正确处理理解感悟和表达运用的关系。
把表达运用的训练渗透到理解感悟的环节中,用理解感悟来促进表达和运用,做到内容和形式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我们如何理解感悟詹天佑深厚的爱国热情呢?怎样理解作者的用词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第一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第二步:作者详细写了詹天佑勘探、设计、建造等过程要表达詹天佑的什么品质(为国效力)?原因是什么(教学重点)?我让学生反复朗读2-3自然段,体会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的决心和信心,再朗读4-6段,从文中作者遣词造句和字里行间来感悟詹天佑的爱国情怀。第三步,学习课文最后一段,理解短语段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解结构关系,进一步升华教学主题思想。最后概括詹天佑在我国铁路历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位置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探究伙伴。推进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教学核心,引领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我们与“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提高”永伴一生,与学生共同成长,追求课堂教学的卓越、快乐与美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修订版).
[2]《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