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9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授课内容完全根据中考题型决定。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在一张张多媒体幻灯片地快速放映下,在学生“不假思索”奋笔疾书地摘抄下,在老师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灌输下,悄然落幕。填鸭式的教学替代了启发式的教学,语文的工具性不断凸显,而人文性却始终黯然无光,不受重视。
   张凤娟老师这样理解文本细读: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收获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深度的重要标尺——单纯就文本而文本的语文教学不会给学生留下生命的印记;浮华热闹的课堂,亦是经不起斟酌的课堂。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解读出教材的新意,解读出文字背后的精神,让学生走进文本,回归文本,从而真正实现与作者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我想所谓的文本细读,可能就如学者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慢慢探寻文本中的每一个字,细细咀嚼文中的每一处细节。读出文本的内涵、品出文本的价值、悟出文本的精髓。
   【漫溯于句式之中】
   特级教师刘飞耀曾经介绍开展文本细读有七种方法,其中一种是语句品析,比如《狼》。文章开始部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五个四字句,看出人、狼势均力敌,不分上下,双方互相僵持,都不敢轻举妄动。文章中间部分:“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些描写狼的句式变长,看出狼得寸进尺,贪婪凶恶,逐渐占了上风,人在一味妥协退让,对狼抱有幻想,但是反而被狼所逼迫,让自己一步步陷入危险之地。文章的后文部分:“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乃悟前狼假寐”等描写人的句子明显变长,可以看出人已经从刚才的消极抵抗转为主动出击,勇敢果断地杀掉狼,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从文本句式分析入手,学生得出了文章的主题:狼作为一篇文言短片小说,刻画了人、狼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通过人、狼大战,告诉我们恶势力必然要失败,面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个刘老师这种独到的发现来源于细致的文本阅读。他独到的发现为我们的文本细读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
   【漫溯于留白之处】
   刘飞耀老师曾经在上《范进中举》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文中的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环节平淡无奇,我们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十有八九会用到,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物众生相。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报录人等人都有或详尽或简略的点到,人物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此时,刘老师并没有转移角度,而是在此基础上再设计一个环节:“文中出现了那么多人,但是有一类人没有出现,他们是谁”?几分钟的思考之后,学生回答是范进的儿女。刘老师再一次追问:“那范进为什么没有儿女呢”?这个留白质疑有点困难,因为文中并没有任何的文字交代原因。于是刘老师补充《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描写范进媳妇的片段:“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时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原来是这样一个女子,难怪会嫁给范进,不然依胡屠户的个性是万万不可能接受范进做自己的女婿。最后刘老师深情的总结出:为了功名利禄,范进可以不要老娘、不要妻子、不要儿女……刘老师这一创意的设计来自于对文本的有效阅读,文本细读让他发现文本的留白之处并加以利用,从而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文化人的戕害。科举制度让他们失去社会生存能力,更是在思想上禁锢着知识分子,一批又一批人性扭曲的知识分子悲哀地存活于世。通过对文章留白之处的质疑,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吴敬梓,和作者来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结语】
   文本细读让师生走进文本深处,找到师生情感共鸣的契合点,也让师生生命产生情感共振,获得高峰的体验。这是教育的极致,也是生命的大美。在文本的碧湖中,让我们放慢节奏、放慢步调,摇起小浆,静静漫溯,在漫溯过程中,你会发现天空更蓝、青草更青。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它要求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种方
期刊
学生欲在高考语文赛场上获胜,作文得分十分重要,如果掌握了议论文并列式结构的写法,可以取得高分。考场作文中存在着如此现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而恰当,可得分却低。为什么呢?层次不清,论证不当,结构混乱。一篇议论文,如果布局如一盘散沙,自然就得不了高分。所以,好的议论文没有好结构是不行的。并列式结构,是一种操作性强、极易掌握的结构形式,值得学生掌握。   什么是议论文并列式结构?在论证思路
期刊
很多老师认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教学,我们努力了,却难言效果,感觉不可能有什么特别的好办法解决作文写作教学的难题。所以有的老师对作文教学时间安排较少,甚至有的老师敢于长时间不教学生写作文、不让学生写作文。作文教学、写作的低效、无效,是很多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我们作文教学到底因为什么而陷入困境?怎么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逆袭?   一、因为“阅读”,让我们无所适从。  
期刊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富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胸中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才会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就《语文课程标准》而言,朗读
期刊
文言断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通读文言文,在了解每一段的意思后,文章的大意就会闪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可以凭借语感把简单的地方断开,再集中精力去断难处。   例如,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 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 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众所周知,
期刊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学与教的方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育中应用最广的。这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来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使传统的说教模式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为学生尽可能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多媒体教学
期刊
近些年,新材料作文成为各地语文高考的“宠儿”。新材料作文的开头重在由材料引出文章主旨,但许多考生不懂引用材料的技巧。有的学生习惯性地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有的学生故弄玄虚,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那么怎样合理的利用材料,为文章开头增添亮色呢?下面,结合一道作文题目来谈几种常用的开头方法:   【材料】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让学生在写作时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是衡量学生作文成败的重要标准。学生唯有对生活有“独特”体验,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才能培养好的作文文风。这不但对于写作,而且对于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在,中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相当普遍,许多学生在写作中不讲自己的话
期刊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现今的语文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堂的要求,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才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