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新理念成为创新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_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触《教育新理念》,我体会到“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等一系列关于创设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新理念,引起了我的共鸣,使我深受启发。
  启示一:课堂提问应由封闭性提问向开放性提问过渡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之一。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如果不进行改变,封闭性提问泛滥成灾,提问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化、固定化、陈旧化,必然会导致学生课堂答题的参与度每况愈下,本该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座,变成了我们教师的独角戏。
  封闭性问题是指要求学生朝某一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方向单一,结论明确,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重在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开放性问题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问题答案的开放性,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第二层含义是提问对象的开放性,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差不大,有时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回答更新颖、更独特。开放性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开拓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和高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理论上讲,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各有所长,封闭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开放性问题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参与。然而如今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此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潜能,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启示二:课堂提问应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过渡
  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组织学生提出问题,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不仅对学生有难度,对教师来说也是挑战,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发现,如今课堂上学生不能提问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不敢问,不会问,不善问。只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我们的课堂就成功了一半。
  要学生敢问,教师必须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生疑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都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使学生学会发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最初教师必须加以引导,不仅教给他们问“问题”的方法,而且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多角度、有顺序地提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长期训练,就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学得扎实灵活,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果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在“问”的实践中历练,就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深入探究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善问”。有了一定时间的历练,学生由不问到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甚至问得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给予解决。但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不应该以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自己动手,相互讨论等自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解答不能按标准答案要求他们,而是要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并自觉解决这些问题。就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强化其问题意识,从而具备了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读完全书,我掩卷长思。于漪老师说:“我不能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我的课堂。”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抓住教育新理念这个金钥匙,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真正“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那《教育新理念》不仅能改变课堂,也一定能改变世界。
其他文献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这是教学建议应该回答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特别提到了,要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储存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点拨式教学方法,适应了中学语文教学地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科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下面,就此谈谈我的几点浅显体会。  一、要把握好点拨重点  点拨式教学是适应中国国情需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一种主动发展教育,它最适宜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最
期刊
新课标规定,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和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课标推荐必背诵的有16篇古文,34首古诗词。这说明,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再次强调了背诵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足见其重要性。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也说:“背诵是熟记教材,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书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宋代学者张载说得更明
期刊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每每读起《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些优美的语句时,我都会为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要善于激发他们的这种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
期刊
写作教学中,选材和谋篇一度困扰着我。记得刚教学时,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思路不够清晰。于是,我潜心思考解决的办法,查找资料。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慢慢积累,精心总结,渐渐有了点儿心得。  选材方面  核心问题是:如何把生活材料变成作文素材?  首先,生活是源泉——捕捉点滴细致观察。  善于捕捉点滴生活,能够细致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点滴皆可成文。心凝神会,静心观察,宁静致远。  罗
期刊
语文课外阅读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策略活动。从近几年的考试命题趋势看,课外知识占了很大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之成为可能知识的巩固与发展,以达到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目的。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
期刊
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作文成功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是说,要想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必须讲究立意出采。那么,作文该如何立意呢?总体而言,立意应做到“准、新、深”三个字。  一、“准”,即切题准确,不想当然  课程标准对中学生作文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表达思想感情积极健康”,议论文则“观点正确”,即要符合当代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困难因素,主要表现在:1、学生作文基础较差,错别字不少,有的连句子都写不通顺;2、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写作文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3、由于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生活,没有养成搜集、整理和积累材料的习惯,普遍感到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急于求成”的现实需要与作文情况产生矛盾。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在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作文
期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语文课堂上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但好的问题需要设计,并且要有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称得上是有效问题设计?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经历谈谈几点认识。  一、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