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隐性知识”建设

来源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fox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在教育内容、教育主体以至教育目标上,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趋向。本文探索以“隐性知识”理论作为解决之道,营造文化平台、畅通实务平台、拓展实践平台,构建基于“隐性知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随着知识社会的浪潮来袭,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也凝聚着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然而,从教育起源上讲,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高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目的,而仅仅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高校为此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使其从提供工作岗位的承担着向提供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这也是过去十多年来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虽然表面繁荣,但是却缺乏根本性变革和持续性设计的关键原因。”
  为转变这一现状,国务院2015年36号文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将教育改革与民族使命相统一,将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将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相统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其内涵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创新”为驱动,以“互联网”为抓手,把握战略关键期,适应发展新常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也以“创新创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引擎,大力拓展创新创业类教育场地、打造创新创业类师资团队、开设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更有学校建设独立运营管理的创新或创业学院;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赛事,踊跃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属应时而生,探索如何促进广大在校大学生将无形的智力资本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对学校、地方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受到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冲击以及传统学术教育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误区:(1)以教育内容来看,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显性知识,忽略了建构系统的可分享的实务赛事或实踐创业的隐性知识;(2)以教育主体来看,重视“金字塔”顶端学生的典型塑造,忽略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启蒙;(3)以教育目标来看,重视培养在校期间就已在自主创业的同学,忽略了更大规模的潜在创客和“岗位创业者”,即,那些未来会“用创业的心态去工作”的学生群体。
  由此,以“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切不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需要因材施教、多元订制: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针对创新班学生,提升创业技巧,注重实务训练;对于校园自主创业者,提供全程化指导咨询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协助企业存活。
  依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阐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这两个概念虽相互融合,却又各有侧重:创新是创业的基础与灵魂,而创业是创新的成果与表征。高校应当由“创新”出发,“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把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落实于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启蒙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显隐性知识”理念
  1958年,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一概念,将知识分为“能以语言明确表达,能够正式、方便地传递和交流的显性知识”和“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涉及各类无形因素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源于个体的“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由此,“隐性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和排他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也正因“隐性知识”根植于“理解”,它成就了“一切知识的根源”,成为“显性知识”的基础。
  教育的过程,其实质是知识的组织、加工、重构与创新的过程。由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于包括课程大纲、师资队伍、校本教材、线上教育平台建设等显性知识,只注重创新创业理论成果的传授;而更应改革教育理念,从顶层设计而下,着眼于“在知识结构中占据90%的隐性知识”,让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分享与实践,挖掘创新创业方面的“隐性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期从“隐微”达至“显白”,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以“隐形知识”建设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的主阵地,从理念上讲,应当:(1)拓展教育内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依托学科优势,遵循各专业学生特点,开展创新创业实务训练,加速实验室科技成果、工作坊原创作品的商业化与市场化;而创新创业教育,则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前沿、转变思维模式。(2)改革教育方法,以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畅通知识共享。创新创业教育打破教师的权威定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学生形成创业所需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知识的分享与共建,灵感的迸发与深化,则依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共享。(3)重申教育主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高校大学生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念与知识结构,能够产生关于创新创业的先验,进而不断接受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参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分享:一方面,个体的先验得以检验;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理解和反思,获取新的“隐性知识”,以其修订并完善固有的知识体系,并经由创新创业实务实践活动而显性化。
  三、建立基于“隐性知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将其目标首先聚焦于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发挥广大校园创客或潜在创客的主观能动性之上,要求建立基于“隐性知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平台。以系列文化景观的开发与建设,构成了崇尚创新创业的校园主流文化;而以丰富多彩的人文讲座、求索论坛、创业沙龙、各种学科竞赛以及社团活动,贯穿了“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校园次文化。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性”的育人功效,培育学生屡挫不败的精神,提升他们的识挫、容挫与抗挫的能力。
  2.畅通创新创业实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各级各类实验室的场地与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开放、低成本的实务训练平台。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个体的创新行为转向团队的通力合作,把萌生的创新想法制作成实体化的原创作品,将“创新”与“创业”二者贯通。
  3.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秉承“行-知-行”的知行观,大力建设并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基于高校主体的新型众创空间。除办公场所、交流活动区、展示分享区等方面的硬件保障外,着力加强软实力建设,提供全程化、一站式的指导、咨询与服务,如政策服务、技术服务、商业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导师服务等,以加速“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临时添加在高校身上的政治任务,也不是高校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作出的一次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高校给予时代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进行的一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改变”,是基于“人”的教育;与“隐性知识”相关理论不谋而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式,以“隐性知识”建设为主,并推动“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进程,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黄兆信.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转变——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3,(12):59-67.
  [2]王舒,张香敏.隐性知识与导师制[J].辽宁教育研究, 2005(1):73-75.
  [3]易开刚,孙旭璟.隐性知识挖掘的高校创业教育:理念变革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81-84.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和数据处理都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方式。电子商务的出现是现在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导致传统的财务理论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在如今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的企业,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及途径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主要分析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所出现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风险分析 方法与对策 
期刊
摘 要:地震是突发性的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如何减少和预防地震带来的损失,避免人员的伤亡,成为在地震防震减灾方面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地震应急档案和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加强地震应急档案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震应急 档案 防震减灾 管理  一、地震应急档案的概述和特点  地震应急档案是把地震过程中先关的数据信息集中整理成文件,从地震
期刊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一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来的,它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伟大的目标,规定了今后国家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其本质含义是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之后的讲话中对中国梦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总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网络科技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档案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档案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档案。然而因为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着巨大差异,大多数事业单位和企业无法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电子档案实施有效管理,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本文将对新形势下的电子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作了简
期刊
摘 要:新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所扮演的功能也更加多元,其图书信息能够面向的读者不仅局限于地理限制范围内的群体,而是面向更大范围内的公众。为了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促进其图书信息发挥更大价值,需要对图书信息实施资源化管理。首先,对图书馆图书信息资源化的内涵进行阐述。接着,讨论了图书馆图书信息资源化管理发展中的缺陷。认为,主要面临以下不足或者困难:信息资源化理念相对落后;信息资源化平台建设乏力;专业人才
期刊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的日趋变化,新思潮开始崛起,在管理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性的方法和理论。新的理念给了人们看待管理学新的视角和方式,在各种管理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着。在当代的管理理论中,文化管理和战略管理是最典型的两门理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那么这两个理论之间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本文通过对文化管理和战略管理进行分别讨论,对于文化管理和战略管理的区别和一致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文化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不是原有政务活动的简单模拟与仿真,而是以深刻的政府管理变革为基础的电子政务活动,而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务流程管理作为政府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思想和理念。政务流程管理这一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促使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逐渐向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转变,这也客观要求政府问责适应信息环境下政务流程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做出调整。
期刊
摘 要:信息就是商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可以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引导图书资料管理实现信息化的途径畅通而多样。首先,对当前图书资料工作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认为存在如下不足:基础工作不充分、图书资料价值未充分挖掘、图书资料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协调性差以及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针对当前图书资料实现信息化管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期刊
摘 要:基于党的十八大要求下,政府需要通过管理改革的落实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执行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以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在此过程中,政府落实行政改革的关键点在于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但是,目前现有体制下各种行政考评形式的存在虽然能够有效作用于提升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但却阻碍了政府绩效管理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针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以及相应的顶层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
期刊
在网络虚拟社会快速发展、全球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加速形成的今天,网络群体的数量正以迅猛的势头逐年递增,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更加直接,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网络的踪影。利用网络表达民意,畅通民情、汇聚民智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思想文化信息也在虚拟网络社会上汇集,并产生放大效应。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的比重日益增大,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的趋势也更加明显。  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