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飘香沁人心 才华横溢名远扬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h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有各种各样的香味,而最沁人心脾的莫过于泥土的气息。紫砂泥被称为富贵土,说的是它的世间罕有,独产自宜兴丁蜀一带。虽是富贵之土,却无法掩饰它作为泥土的自然与质朴,如此,才成就了紫砂壶古朴典雅的独特韵味。
  在欣赏紫砂女薛晨芝的紫砂壶艺作品时,清新而自然的泥香气息扑面而来,激荡于心头,立消满身倦怠,目悦神怡,如至艺术圣殿,此番感受毕生难忘。
  薛晨芝从艺紫砂绝非偶然,她家学渊源,外婆是紫砂工艺厂最早的紫砂艺人,父母亲都是陶瓷企业的骨干,姐姐是山东美院的教授,如此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为薛晨芝开辟自己的艺术天地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992年,薛晨芝拜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曹婉芬为师,并由其女儿范建华、女婿陆军负责技艺指导,后又师从省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都说名师自有高徒出,聪慧的薛晨芝揉合了曹、吕两派不同的艺术风格,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气质,这些气质全都反映在了她的那些始终带有淡淡泥土气息的紫砂作品里了。
  看了那对《姐妹对壶》后,不得不相信姐妹之间是心有灵犀的,薛晨芝和姐姐薛慧志在《姐妹对壶》创作上的合作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这组壶,一个热情奔放,一个含蓄内敛。热情者,嘴、钮、把都给人一种毫无保留的向外挥洒的力度,尽情地舒展着身姿,其势在外;含蓄者,嘴、钮和把全都向内收敛,似乎将整个气韵都凝聚在壶俸之中,其势在内。一对《姐妹对壶》,不仅让人看到了薛晨芝与薛慧志姐妹的不同性格,还让人体会到了她们的姐妹情深,更使人感受到了她们横溢的艺术才情。
  一把《紫玉壶》,最能反映薛晨芝对紫砂这一事业最纯洁的喜爱。这是一把最朴实无华的壶,却涵盖了紫砂所有的语言。上等的泥料,无可挑剔的做工,实用而不失艺术性,鲍志强大师有力的铭刻,这些都在此把“紫玉”中逐一呈现,完美无瑕。但是一把“紫玉”尚不能完全表达薛晨芝对紫砂艺术的厚爱,对《井栏壶》《如意石瓢壶》《掇球对壶》《倒把西施壶》《仿古壶》《虚扁壶》等传统名作的再现,以及《古井移木壶》《南瓜提梁壶》《石圆壶》《纹觚壶》《五头奖杯茶具》等诸多体现自我创作理念的作品,所有的这些似乎才能更进一步地表达薛晨芝的艺术心声。
  远离喧嚣闹市,四壁陈设着茗壶佳作,任其窗外是寒冬抑或是酷暑,始终于泥香雅舍中孜孜不倦地创作。紫砂对于薛晨芝来说就是一切,但凡悲喜哀乐全凭其决定,虽被臣服,却欣欣然而为之。这,便是一个执着的紫砂人,一个纯真的紫砂女。
  
  (责编:辛 友)
  
  壶与紫砂泥料的优劣关系
  薛晨芝
  
  宜兴紫砂陶土主要产于丁蜀镇青龙山、黄龙山两座看似普通的小山丘,其主要成分为石英、赤铁矿、高岭土和云母。紫砂泥料种类分为紫泥、朱砂泥和本山绿泥等,其中以紫泥为主。各种泥料既可单独成陶,又可进行相互配置成不同的色调,因此也使得紫砂作品能够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紫砂泥料如同紫砂壶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好的泥料甚至是决定一把壶好坏的关键。历代制壶名家,对紫砂泥料都非常地讲究,有的甚至亲自到矿上对泥料进行挑选,亲自炼制。笔者从事紫砂壶创作多年,深知紫砂泥料对壶之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年来,笔者除了潜心钻研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之外,还专门对紫砂泥料进行研究。一直以来,笔者所制之壶的原料均是买来原矿泥,再请人进行炼制加工,然后陈腐上足够长的时间。因为陈腐的时间越长,泥料越熟,成壶泡养后才能使之更加光润古雅,媲美璞玉。笔者所制作的《紫玉壶》《井栏壶》等,经过茶水的一番冲泡养护,日发黯然之光,愈加显示了紫砂壶自身的肌理美,为时人所珍爱。
  紫砂泥料对壶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其外表的美感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泡茶的功效上。众所周知,紫砂壶与其他工艺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除了具有陈设性和收藏性以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用性。用紫砂壶泡茶,色、声、香、味尽藏,汤色清润,暑天久置不馊。紫砂壶为砂质壶,传热缓慢,且保温性好,寒冬时节捧壶在手,既可保暖又不炙手。紫砂壶壁有气孔,可吸茶香,经久使用,沸水注入无需茶叶亦有余香。所有紫砂壶的这些独特的功能,泥料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试想,一把壶无论做工如何考究,如果选用的是一般的泥料,甚至是劣等泥,那么紫砂壶的这些为人们所青睐的功能便会丧失殆尽,这,也必然是一件失败的作品。
  《阳羡茗壶赋》云:“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说的是紫砂壶的材质之美,而这无与伦比的质感,完全取决于原材料的好坏。有的紫砂壶如若在泥中掺以粗粒生、熟泥砂,或是采用铺砂、调砂等手法加以调配,珠粒在壶身上若隐若现,体现出的是紫砂的另一种美。笔者所制作的《如意高石瓢》《如意石瓢》等,便体现的是这一种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浩瀚太湖之滨的山川灵气不仅“养”出了举世闻名的紫砂壶,并赋予了紫砂壶鲜活的生命。唯有用这独特的泥料才能做出这形神兼备、赏心悦目的举世茗壶来!
  
  (责编:辛 友)
其他文献
(上接第5期)  二、内地风格的明清官窑瓷器    明朝中央政府在继承了元朝在西藏的统治后,至洪武六年(1373年)已完成了对西藏和其他藏族地区的政权设置。此后,双方往来频繁。入清以后,清王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衙门,并通过支持黄教,对达赖、班禅等宗教上层人士的册封,以及“金瓶掣签”制度的建立,使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对西藏地方的治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将官窑瓷器作为给西藏的最高赏赐之一,自
期刊
日前由宜兴政府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一股紫砂热潮也席卷了京城。在展会上我们发现一个忙前忙后,事必躬亲的身影,他就是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多少了解一点紫砂的人都知道史俊棠对紫砂行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紫砂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宜兴紫砂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个不做壶、不是紫砂大师,却在紫砂史上举足轻重的紫砂人对行业
期刊
编者按:  本刊今年第5期刊登陈竺勤先生《从“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谈起》一文后,很快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来信,质疑和探讨陈竺勤先生的观点和见解。本期我们刊发了郭宽先生的文章,同时转载《中国文物报》记者王征先生关于《中国古陶瓷学会召开元青花专题研讨会》的消息。我们惊喜地发现,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官方权威机构终于发言了,这对引领元青花的研究和辨伪,指导广大元青花爱好者如何收藏元青花,维
期刊
在男性为主的紫砂界,女性作者的数量并不占优势,能达到大师级的更是少之又少。周桂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与非凡的创造力为紫砂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宜兴,乃至全国掀起了一阵“周氏旋风”。  周桂珍于194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艺徒培训班,先后师从王寅春、顾景舟两位著名老艺人,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六七十年代是周桂珍崭露头角的时期,早在1978年,她与丈
期刊
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畅游网络成了一种时尚,网上购物也悄然成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它方便、快捷、安全,不用出门逛街,点击“立刻购买”,卖家即可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送货上门。淘宝网是众多的交易网站之一,它提供了一个网上交易平台,它拥有数以万计的网上店铺,数以千万计的商品。尤其淘宝网“古董、邮币、字画、收藏”版块部分,更是吸引着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笔者每逢节假日,都会到淘宝网“淘宝”,在此谈谈其中
期刊
紫砂始于宋,兴于明,风雨沧桑,尔来八百年。紫砂陶刻源于落款,是陶器最基本的装饰手法。当今宜兴,从事紫砂陶刻者不少,庸手居多,高手无几。陶刻之道,非是简单的持刀刻画,所谓“功夫在诗外”,表现的是艺人综合的艺术修养,字壶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匠人之作,或循规蹈矩,或嚣张跋扈,全然不顾作品的整体精神,俗不可忍。不知诗词曲赋之美,尽在言简意赅之中也。  真正让紫砂壶具有精神内涵成为文房雅玩,是清代大家陈鸿寿
期刊
少年得志的姚志源在紫砂创作上很推崇前辈齐白石说过的一句话:“像我者死”。他认为即使是向前人学习也要有学习的方法,不要一味的照搬,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元素,并坚持走自己的路、创新的路,用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去表达。  准确地说,姚志源应该属于学院派。1989年高中毕业姚志源就开始学习陶艺。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姚志源在做壶的同时还开始跟随紫砂大师谭泉海大师学习书法,这为姚志
期刊
上古以《春秋》为史,春去秋来为一年光景;以天地为乾坤,包罗万象。紫玉金砂,天地斯音,脉脉壶中,孕育一片乾坤。在江苏宜兴青年紫砂艺术家蒋春音的壶艺作品中探寻芳踪,犹如穿梭游离于吴越古风的千年尘世之外,一个与壶唱吟的女陶者以道治陶,以心悟艺,挟杂着美好情感的双手塑造着质朴的壶艺,在千度以上的窑温下升华,演绎出带有女子情感的别样壶音,这就是陶者的信仰。——是为序    一、风,传统的蜕变    纵观蒋春
期刊
江苏省宜兴的紫砂陶器已广泛被人们所了解,尤其紫砂茶壶,以其传统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受到使用者的喜爱。大江南北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一个本属于民间陶器工艺品种却具有如此的生命力实属罕见。紫砂壶的面世赋科学的、历史的考证始于明代中期(公元1506年),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和紫砂陶土材料的发现利用而产生。  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而且道道有序,尤以塑器壶为甚,打泥片、围身简、上口盖、装咀把
期刊
徐达明艺术档案  徐达明,1952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宜兴紫砂陶艺世家徐门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大师长子。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无锡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理事。  插队期间掌握细作红木工艺,后随父徐汉棠大师继承发扬紫砂艺术。设计创新运用多种材质与紫砂相结合,表现紫砂新语言。形制和材质的变化使壶艺的内涵更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