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文学评论类书籍阅读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ang123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词话》是学术大师王国维的代表作,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样一部文学评论类书籍,这给教师提出了挑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十则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是王国维对“诗人”(创作者)提出的要求,同样适合阅读者、鉴赏者、评论者。入乎其内,要透过表层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感,潜心研读书中的理论,从而领会词论中最本质和最深刻的精神。出乎其外是求实的体验,是对文本的超越,要求读者突破一诗、一论所限,将诗论向纵深方面拓展,从而展现自己的创造。
  就中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经验和人生阅历尚浅,阅读《人间词话》很容易被书中大量术语难倒,不能完全把握全书的精髓,又由于本书为评点式的记录,学生的阅读容易流于肤浅。因此,指导学生阅读《人间词话》,可以遵循王国维的著名论断: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一、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一)了解框架: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人间词话》采用传统评点式的词话形式,在看似散乱的编排中,以“境界”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有理论的总体阐发,也有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证。“境界说”是王国维的独创,也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教师在指导学生通读《人间词话》时,首先要把握“境界说”这一核心理论,并在这一基础上带领学生拾取其中的精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造境,气象、创意,隔与不隔……
  活动设计1:列阅读提纲引导学生系统阅读
  王国维以“境界说”及其范畴体系来梳理词史,裁断词人词作之优劣,所以全书的体系性很强,大致可分为理论部分(1—9章)、实际批评部分(10—52章)和结论部分(53—64章)。据此笔者布置了学生的阅读任务及阅读重点、难点指向。
  活动设计2:绘制思维导图
  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梳理全书的结构,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建构全书的理论体系,绘制思维导图。从实践来看,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将思维导图画出了个性。
  这位学生的设计以“境界”为核心,第一层引出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涵”“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这四项内容又有各自的分层,其中重点阐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要点鲜明,画面美观。
  这位学生的思维导图也以“境界”为核心,在形式上有创新,画面的寓意很丰富。中间以太极图为底色,寓意王国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外围是佛家的六识、六根,代表“境界”一词本出自佛家。上方是一条黄金螺线,暗含黄金分割比例之美,象征着西方美学对王国维的影响。下方是六芒星与圆的结合,六芒星代表西方,圆包含着六芒星,寓指中西合璧。两边是从以“境界”为代表的核心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思想——“三境界说”和“出入说”。
  (二)重点突破:根据思维导图撰写、分享小论文
  活动设计: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概念做分析,写成小论文;2.完成小论文之后,先自己修改,再与同学交流;3.全班交流分享;4.学生小论文选录。(略)
  二、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一)对话王国维: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
  王国维的“出入说”,“是讲人的审美活动由个人生命体验不断自我超越实现发展升华的过程,但并不局限于真切的生命体验,在审美观照中实现自我超越,由个人生命体验层面进入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理念的境界,从而达到生命体验向审美体验的飞跃”[1]。因此,“入”并非简单地翻阅文本,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心灵,注重自己的阅读体悟,与文本中的思想达成共识;“出”也不仅仅是超越文本,还意味着超越自己的具体感受,让个人的生命体验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进行理性地思量和反观。
  读者要深入文本,梳理文本的重要思想,并投入自己的思考,从而获得对文本的真实体验和真实感受,达到“物我合一”;同时又要跳出文本,摆脱王国维对读者先入为主的影响,忘掉他的理论对读者的限制,形成自己的认识。因此,“入”是先决条件,能“入”方能“出”,能“出”方能“观”。
  活动设计:深入探究
  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无高下之分?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总结学生的讨论,有如下三种观点:
  (1)认为“有我之境”是高于“无我之境”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所观景物“皆著我之色彩”,即“我”用情感来感化他人,引发物性与“我”的共鸣,而后者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离”物,即物我两忘。看似后者是高于前者的,然而后者只不过是一种“虚”的纯美学境界,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譬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固然有五柳先生陶醉山水、放浪形骸的恬淡,但这毕竟也是天纵之句,正如庄周梦蝶,何其难也!一个人写文字,他不是为了浮名世声,更不是为了美学意境,他首先应当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有我之境”,至少是作者本人的个性解放,于是他看到月会想到离人,看到小楼会想凭栏,可以役风月如奴仆,“有我之境”实为上佳。
  (2)認为“有我之境”的品格比“无我之境”低。“有我之境”是“我”在境中,可细致观察身边之物,以自己的情绪覆盖物之性质,而这种情绪产生于明确的具体情境,难以易人易地重复产生,读者观“有我之境”时,仅以旁观者的角度体察作者的喜怒哀乐、生命轨迹。“无我之境”则超越了情境的界限,向更广大深沉的方向拓展,“我”在境外,方能得境之全貌,写出的文字更具共通的情感,内容也更为深刻。   (3)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其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只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无法比较高下。其二,“无我之境”侧重普遍性意义,“有我之境”侧重“我”的情感表达,一个向外发掘,一个向内寻觅,没有高下之分。其三,“无我之境”一定会或多或少地掺杂主观情感,“有我之境”也少不了外在的物性,只是程度不同,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上,王国维所言“无我之境”需“豪杰之士自树立”只是说明“无我之境”门槛高,但词作的具体内容才决定其境界之高下。
  2.境界的大小有优劣之分吗?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语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总结学生的讨论,有如下三种观点:
  (1)认为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大境与小境是无优劣之分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大境”“小境”的概念。从王国维在论述“大境”“小境”时所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大”“小”仅是一种范围上的大小,是一种客观上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境”与“小境”之比,就如鲸鱼与蚂蚁之比,都只是不同的存在形式,没有优劣之分。其次,就表现内容与效果而言,“小境”重于表现闲适的心态与精致的意象,而“大境”重于苍茫壮阔之气象,二者正如工笔与大写意,实在难分优劣。
  (2)如果一味拘泥于小境界,不免流于世俗,陷于小我。比如柳永,烟花柳巷,写尽淫词艳曲;不可否认,他为婉约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他的词中少了一份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少了士人的清高风骨,境界自然略低一筹。再者,不同境界可以引发不同人的共鸣,大多数人欣赏杜甫的悲壮之境,而少数人则喜欢秦观的凄婉之境,不自然说明境界的高下了吗?再者,真情也分很多种,小家碧玉之情只把视野浓缩在身边,悲叹个人命运,抒发一家感慨,不免太过器小;而家国情怀则为时代发出感慨,自然引起更多共鸣,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若他只感慨“屋漏偏逢连夜雨”,未免太器小了,可他却看到了天下寒士,有志不平,希望共聚广厦,如此怎能不让人壮怀激烈?如此,岂不高下立判?
  (3)诗的境界是情感与意象的融合,既有自我的感受,也包含对外物的观照。视野、情韵,二者缺一不可,不能耽于一处,故而评定诗词境界高下的标准也是多维的。大境如王维“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气象磅礴,自然胜过温韦等只限于一人一时一物、拘狭切实的小境许多;而王昌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虽系言情,含义不显,但深挚精微,境界高绝,是第一流的作品,比空有大架子大视野却无真情实感的诗作好得多。抽象地以大小境界作为诗词的高下标准不免失之武断。大境小境,各有圣境,还应当结合具体的表达需要来看。如果非要纠结大小之境有无高下之分,反倒耽溺蒙昧了。
  这两个探究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往纵深方向去思考王国维对重要概念的阐释是否合理,在具体的运用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盲从。
  (二)质疑王国维:任何观点都具有主观性,王国维也不例外
  《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断。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对此,周煦良在《〈人间词话〉评述》中说:“试问李煜的词有哪一首、哪一句,有担负人类罪恶之意?恐怕连丝毫的自忏自嗔之意也没有。”你如何看待李煜,你认同谁的观点?
  活动设计:课堂辩论
  正方观点:李煜有担荷人间罪恶之意。在《叔本华与尼采》中,王国维引述了叔本华的天才论:“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自某方面观之,凡赤子皆天才也。又凡天才自某观点观之,皆赤子也。”李煜由于其“天才”而自然感受到人生的痛苦本质以及生命所受的滞碍,因此他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更由于其本身的帝王身份,自视与他人不同,后由帝王而至囚徒,境况由“天上”至“人间”,束缚压迫更比常人沉重,更加感受到了横加于个人之身的命运的悲惨。李煜正是直面了人生中的苦痛而逐渐觉醒,在其创作中最大限度地书写了人间的苦痛,担荷着人间的罪恶。李煜秀句琳琅,而且其意义往往超出诗词本身,揭示出许多人生问题的本质。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代表着人类思索自身存在之价值,时间永恒,所以人生更显得渺茫,追寻结果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绪,既是他个人无力对抗人生长恨的写照,又是对世人普遍经历的苦难与情怀之表达。又如在著名的《清平乐》中,“拂了一身还满”,正是人类无法避免人生种种滞碍所带来的痛苦的真实写照。李煜在感悟出人类生命的渺小、短暂与自然的伟大、永恒之间的强烈对比的基础上,直面人生的困窘和人类的苦难,使其作品中蕴含了超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具有了宗教一般的情怀,就像那“释迦”“基督”一般,担荷人间罪恶。
  反方观点:李煜没有担荷起人类之罪恶。“罪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严重犯罪或作恶的行为”。李煜的词所表达的那些悲愁,只是人的正常的情感,根本谈不上罪恶,李煜更无法担荷人类的罪恶。李煜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释迦、基督是神,他们已经剥去了人的属性,才能担荷起人类的罪恶。李煜是南唐后主,尘俗之人,何德何能担负人类的罪恶?担荷人类的罪恶,首先要体会人类的罪恶,而李煜在朝堂和诗词上都选择了回避,用以前的宫廷生活来麻痹自己。其次要承担起责任,就应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罪恶,而李煜无法像基督一样让众人信仰,也不能如释迦一样普度众生,只能蜷缩在亡国的一隅自悲自叹。李煜身世沉浮,带着强烈的悲观色彩,可以体会到人事无常的悲苦,但终究不能突破文人之束缚,突破亡国的遗恨,而担起人类的罪恶。李煜经历巨变后沉浸在悲哀愁苦中,是被动承受,且有逃避责任、放纵自我的倾向。他借佛家众生皆苦的观点自我慰藉,并没有摆脱欲望(罪恶)的束缚,担荷罪恶需要理性思考、忏悔意识,而不是纯粹抒情。王国维将李煜抒发没落贵族悲苦的、一己的狭隘情感的作品看作“以血书者”,还和“救世主”的胸怀做类比,很明显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看法。无论释迦、基督的教义和宗旨是什么,都和李煜自伤自怜的感情状况不同。
  截然相反的兩种观点让现场的辩论非常激烈。支持者喜爱李煜的词,认为其精妙绝伦,无与伦比的词背后具有人类共通的情感;反对者既理解王国维评价李煜的初衷,又能跳出主观的限制,客观地看待王国维的论断。
  参考文献:
  [1]桑晓飞,张丽波.浅谈王国维的“出入”说[J].名作欣赏,2014(21).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
其他文献
一、设问导入,引出新课  《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写出了汉代开国君主的踌躇满志与心忧天下,项羽的《垓下歌》则写尽了盖世英雄的扼腕悲慨。(请一生读《大风歌》和《垓下歌》)  刘邦从一介平民成为一代帝王;项羽,楚将世家出身,成为西楚霸王,最终垓下悲歌,乌江自刎。项羽没有成为一代帝王,但仍然成了悲剧英雄,这是为何?一起学习《项羽本纪》,看太史公如何评说,你又有何感想?  二、研习文本,问题探究  (一
期刊
1.学习游记散文定点观物的写法。  2.抓住关键语段,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见的三峡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大诗人李白所见的庐山瀑布;“白水瀑布信奇绝,占断黔中山水窟”是清代诗人郑子尹所见的黄果树
期刊
统编语文教科书“三位一体”教学结构的提出,显然是希望打破以往“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之间的障壁和隔膜,让语文课更加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更加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努力实践“课标”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一目标。而这个美好的愿景能否实现,关键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这“三位”能否“一体”。“三位”要想“一体”,“自读课文教学”自然是一个重要枢纽。对习惯了每篇课文都采用
期刊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把指导放在课堂上进行,使得作文指导仍然拘囿于课堂之中。随着统编教材在全国的推广使用,新的教学观更多地强调写作是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后进行自我表述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的写作与生活充分融合,从而更好地表达自我,抒发情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探索。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其一,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如何观
期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作为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必读名著,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这部红色经典被译介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盛传不衰,被视为生活教科书、人生路标和精神补品,受到一代代读者的喜爱。经典虽好,但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如何指导学生深度阅读这部名著,真正走进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并且能读出深刻意味,读出独到的理解,这是值得探究的。  笔者以“深读保尔”为名著阅读的切入口,以摘
期刊
演讲稿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尤为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教材为学生口语输出直接提供范例,也为学生提升口头表达能力提供载体。  演讲稿教学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是教师不重视,很多教师往往匆匆带过,或者干脆不教。二是部分教师文体意识不强,如把《我有一个梦想》处理成抒情散文;或是将演讲
期刊
散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散文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里占有一定的篇幅,如何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话题。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研究怎么处理才能将散文教学的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落到实处,要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才乐于参与,勤于思考,学有所得。下面笔者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谈谈散文教学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一、朗读初感与捕捉形象相偕  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指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1]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秦淮河、老门东、乌衣巷、瞻园、秦淮灯会等等这些鲜活的文化元素,都是不可多得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将秦淮文化与统编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开掘出写作素材
期刊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尤炜老师强调:“抓住教材特点,把握‘不同之处’,有助于确定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教师要“深入研究学习内容,充实、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特别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预判、预设能力,不断生成教学智慧”。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关注语言生长。  一、突破定向思维,以陌生化获得新的语言感觉  “自动化语言”是指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和“学”与“做”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师生通过共同的“学”与“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既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建构,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从课文用词的变化、句式的变化、语气的变化等比较中,把握课文的语言节奏,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比如,《爱莲说》和《陋室铭》中就有很多语言点可以比较。首先,这两篇文章中都有一个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期刊